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2 月-2012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7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桡侧肌腱缺损3例,腕掌侧皮肤缺损面积为4.8 cm ×4.0 cm~6.2 cm×4.5 cm,腕背侧皮肤缺损面积为3.5 cm×3.2c m~6.5 cm ×5.4 cm 腕部创面缺损原因:交通伤3例、机器绞伤2例、烧伤1例、肿瘤切除术后1例 采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一叶皮瓣大小为2.5cm ×2.0 cm~3.5cm×2.5 cm,另一叶皮瓣大小为2.5cm×2.5cm~4.0cm×3.0cm,皮瓣供 区直接拉拢缝合 . 结果 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 随访6~36个月,患者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9~ 13 mm,腕关节背伸、掌屈功能恢复较佳,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患者腕部功能评定结果为优6例、良1例. 供区遗留一线形瘢痕 . 结论 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设计灵活、切取方便、供区损伤小、血供可靠等优点,是修复该类创面的义一选择.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不同方式修复猪Ⅲ度烧伤阴囊对睾丸生精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0只雄性贵州小型香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自然愈合组、皮瓣修复组、植皮修复组,每组为5只.正常对照组不致伤,将后3组猪阴囊制成Ⅲ度烧伤.自然愈合组创面不行特殊处理,任其自行愈合;皮瓣修复组取腹股沟皮瓣修复创面;植皮修复组取下腹部全厚皮修复创面.观察后3组猪伤后即刻及伤(术)后3个月阴囊外观;伤(术)后3个月,取后3组猪双侧睾丸标本,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同法观察或检测正常对照组猪以上指标.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 结果 (1)正常对照组猪阴囊皮肤有皱褶,具备收缩功能.其余3组猪阴囊烧伤后即刻呈皮革样改变,质硬.伤(术)后3个月,自然愈合组创面呈瘢痕愈合,睾丸被挤入腹股沟区;皮瓣修复组重建阴囊皮肤较厚,睾丸位于皮瓣内;植皮修复组重建阴囊皮肤薄,睾丸位于阴囊内.(2)正常对照组各级生精细胞排列规则,少量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凋亡;自然愈合组、皮瓣修复组、植皮修复组生精上皮变薄,大部分生精细胞凋亡,以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为主.自然愈合组、皮瓣修复组、植皮修复组、正常对照组生精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46.3±3.3)%、(40.9±3.5)%、(20.6±2.3)%、(7.5±1.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5.65,P<0.01).前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3)自然愈合组、皮瓣修复组、植皮修复组、正常对照组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52±5)%、(53±4)%、(64±5)%、(7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63,P<0.01).自然愈合组与皮瓣修复组该指标水平相近(P=0.66),均显著低于植皮修复组(P值均小于0.01). 结论 无论瘢痕化愈合还是用皮瓣移植或者植皮方式修复猪阴囊Ⅲ度烧伤创面,对生精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植皮修复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mbra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雪旺细胞样细胞(Schwann cells-like cells,SCs-like cells),分别观察两种细胞移植对皮瓣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二步消化法分离提取hAMSCs并传代,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鉴定hAMSCs。取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SCs-like cells,诱导分化19 d后,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SCs-like cells和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中S-100、p75和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ELISA检测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以及加入诱导液1、2、3诱导后19 d内上清液中BDNF和NGF表达量。另取SD雌性大鼠75只,建立大鼠腹壁失神经支配穿支皮瓣模型,分为3组(n=25),A、B、C组分别于大鼠皮瓣标记处皮下多点注射培养6 d处于增殖期的第3代hAMSCs 1×10~6个、SCs-like cells 1×10~6个和等体积PBS,分别于移植后2、5、7、9、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神经丝重链多肽抗体(neurofilament heavy polypeptide antibody,NF-01)阳性表达的神经再生情况。结果经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鉴定提示培养的细胞为hAMSCs。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qPCR检测结果显示,SCs-like cells的S-100、p75和GFAP阳性细胞百分比、蛋白表达量及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hAMS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示: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中加入诱导液1后,BDNF和NGF表达量明显降低,随着诱导液2及诱导液3的依次添加,BDNF和NGF表达量逐渐升高,且浓度明显高于第3代培养6 d的hAMSCs,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法观察示,移植后5~14 d B组再生神经纤维数高于A组和C组。结论 hAMSCs在体外经适当的化学因子调节后可诱导分化为SCslike cells,在诱导分化过程中释放了大量促进神经生长的因子;且SCs-like cells移植后通过释放大量BDNF和NGF,在神经再生数量方面高于hAMSCs移植。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保留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7月,采用保留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5~40岁,中位年龄23岁。瘢痕挛缩持续时间4~23年,平均9年。合并手关节僵硬3例,伴肌腱外露2例,肌腱合并神经外露2例。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4.5 cm×4.0 cm~8.0 cm×6.0 cm。皮瓣血管蒂长7~8 cm,平均7.5 cm。供区取髂腹股沟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皮肤感觉恢复时间5~12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为S_4级5例,S_3~+级2例,S_3级2例;两点辨别觉6.0~10.0 mm,平均8.5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获优5例,良2例,可2例。供足趾外展及屈曲活动均未受影响,植皮区稍有色素沉着。结论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不破坏展肌,供区损伤小,提高了植皮成活率,供足功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是否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从细胞分子学角度为进一步研究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以人瘢痕疙瘩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块贴壁法获得成纤维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29、CD34、CD44及CD90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波形蛋白、Oct4的表达;将体外诱导细胞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结果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瘢痕疙瘩标本中获得成纤维细胞;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呈高表达CD29、CD44、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经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波形蛋白、Oct4呈阳性表达;体外诱导分化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可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游离穿支皮瓣组合在四肢复杂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月—2022年6月,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复杂创面患者, 其中男8例、女3例, 年龄28~55岁, 创面位于上肢者4例、下肢者7例, 均采用不同类型游离穿支皮瓣组合进行修复。清创后, 创面面积为7.0cm×6.0cm~28.0cm×12.0cm。应用穿支皮瓣组合类型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3叶皮瓣者6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联合斜支穿支皮瓣者2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分叶皮瓣联合对侧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者2例、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联合甲瓣者1例, 单个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2.0cm~25.0cm×6.0cm。对供瓣区创面行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皮片/皮瓣修复。游离移植皮瓣时, 根据皮瓣实际携带穿支情况进行裁剪、分叶, 并将供区与受区血管进行端端或端侧吻合。术后观察原发受区移植皮瓣成活情况、是否发生血管危象, 供瓣区创面愈合情况及供瓣区移植的皮片/皮瓣存活情况。随访时, 观察原发受区移植皮瓣血运、外观及质地, 同时观察足底受区负重情况以及皮瓣有无滑...  相似文献   
27.
机器绞伤、爆炸伤等常导致指体毁损或复合组织缺损,临床修复再造比较困难,传统的手术方式存在外形不美观、多次手术修整等弊端.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手指是手外科经典手术方式之一[1].自2005年1月至2011年9月,我科采用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再造手指组织缺损28例34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序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8年8月—2021年8月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DFU患者, 其中男12例、女3例, 年龄42~65岁, 2型糖尿病病史5~19年。患者创面均合并局部骨骼、肌肉或肌腱缺损或外露, 创面均于Ⅰ期清创后行抗生素骨水泥覆盖+Ⅱ期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穿支皮瓣+肌瓣)或单纯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 拆除骨水泥并清创后的创面面积为9.0 cm×5.0 cm~20.0 cm×7.0 cm, 皮瓣切取面积为10.0 cm×5.0 cm~22.0 cm×7.0 cm, 肌瓣切取面积为5.0 cm×3.0 cm~8.0 cm×4.0 cm。组织瓣供区均直接缝合。随访时观察供区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 观察组织瓣质地、外形, 双侧肢体有无新发溃疡, 患者行走能力。结果Ⅱ期术后随访8~21个月, 供区均愈合良好, 仅残留线性瘢痕;14例患者组织瓣完全成活, 1例患者在Ⅱ期术后3周出现皮瓣部分坏死, 经扩创+植皮后愈合。末次随访时, 组织瓣质地...  相似文献   
29.
近似体腔温度不宜体外培养大鼠A型精原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温度会影响体外培养精原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目的:观察不同体外培养温度对A型精原细胞细胞周期及增殖相关基因c-kit、CyclinD3的影响。方法:通过两步酶消化法分离大鼠生精细胞,分别置于32,37℃条件下与支持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观察其形态及细胞数变化等生长特性;培养第8天采用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差异性贴壁分离富集A型精原细胞。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第1天,32,37℃组均可见悬浮的呈圆形或卵圆形的生精细胞和贴壁的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的支持细胞;从第4天开始,37℃组生精细胞数、生长状态逐渐降低,第8天时,37℃生精细胞数明显低于32℃组(P<0.05);体外培养第8天,32℃组处于S期A型精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37℃组(P<0.05),32℃组A型精原细胞c-kit、CyclinD3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37℃组(P<0.05)。说明在37℃这种近似体腔的温度下体外培养生精细胞会抑制精原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对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收治14例II型糖尿病足部溃疡,男10例,女4例,年龄49~58岁。其中单纯周围神经病变10例,周围神经病变合并血管病变4例,无单独血管病变患者。在严格控制患者血糖的基础上,对Wagner 2级以上DF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