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评价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Matrix弹簧圈栓塞的102枚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过程、并发症和临床结果,分析与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类型、频率、相关因素和后果。结果发生并发症的有16例,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9例,血栓形成3例,弹簧圈脱出1例,载瘤动脉闭塞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69%。6例患者无神经功能异常,3例患者具有暂时性神经功能异常,6例患者具有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患者死亡。与治疗相关性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88%和0.98%。结论应用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和应用裸金属圈栓塞一样安全,生物活性物质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应用Matix弹簧圈栓塞远段、较小动脉瘤应慎重。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点,并根据其而采取不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病变均通过双侧眼动脉或筛前动脉供血,其中脑膜中动脉前支也参与供血7例。采用开颅手术9例,血管内治疗4例。并分析影像学特征对选择治疗方式的影响。结果术后DSA复查示所有病人的动静脉瘘均消失,均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症状逐渐好转。术后1年,DSA复查7例,均未复发。结论开颅手术治疗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明确有硬脑膜中动脉前支供血的病变,也可行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33.
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的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的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Wingspan治疗31例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患者的资料,研究发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31例患者中4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2.9%,全部为缺血性并发症,3例为病变相关性穿支梗死,1例为非病变相关性,术中无急性血栓形成.2例患者具有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患者具有持久神经功能异常.没有患者死亡.结论 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颅内血管狭窄比较安全;本组病例显示该系统引起穿支血管梗死的风险相对较高,但需进一步临床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48例(破裂动脉瘤25例,未破裂23例)VBDAs的临床资料,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9例,单纯支架置入术4例,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术15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28例,近全栓塞12例,不全栓塞8例。38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无再出血或梗死,32例(破裂13例,未破裂19例)预后良好,6例(破裂5例,未破裂1例)不佳;术后复发5例(破裂2例,未破裂3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VBDAs是安全有效的,但存在动脉瘤复发可能,长期随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5.
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特点与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8例脊髓内CA患者均行MRI检查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病灶全切17例,次全切1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15例,无变化2例,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增强MRI可准确地显示脊髓内CA的大小位置,显微外科手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6.
37.
颅内大动脉的动脉硬化性狭窄是引起急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1],其发病率因为人种的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别[2].  相似文献   
38.
背景和目的:脑动脉的血栓形成是中风的常见原因,经颅多普勒超声发现微血栓信号(M ES)预示着进展性血栓形成,但是由于缺乏其与临床相关性的可靠数据,限制了M ES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方法:前瞻性监测了114例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连续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M ES,对其数字声音的磁带上的信号由一个独立的观察人进行分析,分析的人对其他数据不了解。随访所有患者,观察确定的大脑中动脉区域再次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结果:25例患者(22%)中发现M ES,M ES的平均数为18个(极差1~102),重度狭窄患者(10/21,48%)的M ES高于轻中度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39.
背景和目的:内皮前体细胞(EPCs)与外周循环或心脏缺血后内皮修复有关,但未见EPC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的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脑血管疾病患者的EPC水平。汇总有关EPC的计数报告,卒中患者(急性卒中:M=4.75,极差0~33;稳定卒中:M=7.25,极差0~43)和对照者(M=15.5,极差4.3~50)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1),并且与年龄无关。EPC水平与Fram-ingham冠状动脉风险评分(FCRS)显著相关(p=-0.349;P=0.002)。结论:与在心脏病中的作用相似,低EPC水平在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脑血管疾病的内皮前体细胞@Ghani U. @Shuaib A.$…  相似文献   
40.
背景和目的:传统上将丘脑梗死分为4个区域:前部、下外侧、旁中央和后部。本研究旨在回顾丘脑梗死传统的分型,并比较另外的变异分型。方法:回顾1990~2002年,Lausanne中风登记的所有第一次临床发作患者,在71例经M R I确诊为急性丘脑梗死患者中,选择所有梗死部位在传统分型之外的患者,对其临床、病因和放射影像学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共有21例(30%)患者丘脑梗死的部位位于传统的分型区域之外,可描述为3种变异分布:①前内侧区域犤9例(13%)犦,包括前部和旁中央区域,具有明显的认知障碍,包括执行功能紊乱、顺行性记忆障碍,如果左侧或者双侧受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