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93篇 |
免费 | 534篇 |
国内免费 | 28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3篇 |
儿科学 | 68篇 |
妇产科学 | 67篇 |
基础医学 | 369篇 |
口腔科学 | 103篇 |
临床医学 | 1656篇 |
内科学 | 515篇 |
皮肤病学 | 55篇 |
神经病学 | 103篇 |
特种医学 | 24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18篇 |
综合类 | 2406篇 |
预防医学 | 900篇 |
眼科学 | 147篇 |
药学 | 859篇 |
19篇 | |
中国医学 | 887篇 |
肿瘤学 | 2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260篇 |
2022年 | 313篇 |
2021年 | 365篇 |
2020年 | 248篇 |
2019年 | 238篇 |
2018年 | 295篇 |
2017年 | 167篇 |
2016年 | 229篇 |
2015年 | 192篇 |
2014年 | 636篇 |
2013年 | 370篇 |
2012年 | 447篇 |
2011年 | 445篇 |
2010年 | 374篇 |
2009年 | 416篇 |
2008年 | 371篇 |
2007年 | 455篇 |
2006年 | 393篇 |
2005年 | 430篇 |
2004年 | 411篇 |
2003年 | 312篇 |
2002年 | 216篇 |
2001年 | 186篇 |
2000年 | 188篇 |
1999年 | 166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130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79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3年 | 6篇 |
1962年 | 6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1.
湿润烧伤膏联合敏感抗生素外用治疗压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压疮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将90例溃疡期压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各30例。观察组清创后采用湿润烧伤膏外涂加敏感抗生素外敷治疗。对照Ⅰ组采用湿润烧伤膏外涂加抗生素全身治疗。对照Ⅱ组采用庆大霉素湿敷。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Ⅱ组。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Ⅰ组、Ⅱ组(均P〈0.01);治愈率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外涂加敏感抗生素外敷治疗溃疡期压疮疗效显著。可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绵阳地区中老人群骨密度,了解我国中老年人群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方法对绵阳地区城市、郊区及农村5039例50岁以上人自愿者(其中男性1895例,女性3144例)进行骨密度检测,对腰椎、股骨骨密度检测,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分类: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结果女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35%和48%,其中70~79岁以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19%和67%,8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00%。男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10%和6%,70岁以下无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患者,70~79岁以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8%和6%,80岁以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22%和13%。不同年龄组别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年龄组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绵阳地区中老年人群中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高,尤其是高龄女性;8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00%,男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5%。 相似文献
94.
目的检测绵阳地区不同民族的中老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情况,了解BMD是否与民族因素有关。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绵阳市城区、郊区和农村5039例50岁以上自愿者(其中男性1895例,女性3144例)腰椎(L1-4)和左侧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对不同民族人的BMD进行比较。结果本次检测人群包括汉族、藏族、羌族、回族,各年龄组男性和女性,各民族BMD分别比较,男性和女性比较的结果均显示,汉族BMD显著高于藏族、羌族、回族,回族高于羌族和藏族,羌族高于藏族(P0.05)。结论 BMD与民族有关,产生民族差异可能与遗传、生活地区、饮食结构有关。造成BMD民族差异的这些因素还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及其对新生儿生长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在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孕期检查为妊娠期糖尿病并且孕期通过医学营养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孕妇42例,作为GDM组,另随机选取同期糖耐量试验正常的孕妇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孕妇血清GH、IGF-1、IGFBP3水平.孕妇分娩后测量新生儿体质量、身长、头围、肩围、胸围、胎盘重量等生长参数.比较两组孕妇血清GH、IGF-1、IGFBP3的差异以及与上述新生儿生长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GDM组孕妇的IGF-1和IGFBP3分别为(343.3±101.9)ng/mL和(5.5±1.1)μg/mL,均高于对照组的(267.5±84.9)ng/mL和(4.8±0.9)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的GH、新生儿体质量、身长、头围、肩围、胸围、胎盘重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外周血GH、IGF-1、IGFBP3水平与新生儿体质量、身长、头围、肩围、胸围、胎盘重量等生长参数无显著相关性,但是IGF-1、IGFBP3与GDM的发生相关,可作为一种预测GDM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分析淮安市男男性行为者安全套使用情况及艾滋病和梅毒检测阳性情况,为制订防治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滚雪球"、网络招募等方法招募对象,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对其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并采血样进行艾滋病病毒(HIV)、梅毒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结果 2010-2014年共监测男男性行为者1752人,HIV和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4%和6.51%,各年份间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梅毒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近一次同性肛交及同性商业性性行为安全套平均使用率分别为66.11%和70.59%;最近一次异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34.91%,不同年份间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最近一次同性肛交人群中是否使用安全套对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性行为特征人群不同安全套使用间梅毒及HIV抗体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男性行为者接受安全套宣传及艾滋病咨询检测和同伴教育分别占74.54%和60.39%,各年份间两种干预措施接受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淮安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安全套使用率较低,HIV和梅毒阳性率较高,应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究苦参碱眼液调控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通路对家兔实验性葡萄膜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建立实验性葡萄膜炎家兔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模型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组、苦参碱眼液低(0.50 g/L)、中(0.75 g/L)、高(1.00 g/L)剂量组,每组8只,另取8只设为对照组。造模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组、苦参碱眼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苦参碱眼液滴眼治疗,对照组、模型组家兔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滴眼,持续7 d。裂隙灯观察各组家兔眼前节炎症反应并对其进行临床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各组家兔视网膜组织病理形态并对其进行病理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家兔血清及房水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视网膜组织中TLR4/NF-κB通路蛋白TLR4、MyD88、NF-κB p65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家兔临床评分、病理评分,血清和房水中IL-6、IL-1、TNF-α水平,视网膜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碱眼液各剂量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组家兔临床评分、病理评分,血清和房水中IL-6、IL-1、TNF-α水平,视网膜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表达均降低且苦参碱眼液各剂量组之间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苦参碱眼液高剂量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组各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苦参碱眼液可降低血清及房水中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家兔葡萄膜炎症状,可能是通过下调TLR4/NF-κB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2月—2019年11月间急性大血管闭塞支架取栓后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110例,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30例)和非出血组(80例),统计2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抗血小板、闭塞血管、造影剂渗出、OTR值、PTR值、ASPECT评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等指标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P=0.773)不增加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罗非班(P=0.107)的应用不增加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大脑中动脉闭塞(OR=24.130,P=0.030)、PTR过长(OR=0.555,P=0.008)为危险因素,ASPECT评分(OR=0.345,P=0.001)为保护因素,且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颅内是否出血主要取决于ASPECT评分,其次为是否发生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后为PTR值的大小。 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ASPECT评分、PTR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