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线粒体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人群包括396名具有NAFLD高风险的受试者。评估SOD2 rs4880和SOD3 rs2536512与高甘油三酯(TG)、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TG/HDL-C比率和NAFLD严重程度的关联。结果 线粒体相关基因多态性与NAFLD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SOD2 rs4880-CC和SOD3 rs2536512-AA,可单独增加高TG和低HDL-C水平的风险,高TG/HDL-C比率与NAFLD严重程度相关(OR=2.26,95%CI:1.17~4.34)。结论 线粒体相关基因多态性增加了NAFLD血脂异常的风险,提示其可能是NAFLD发生血脂异常的一个遗传性危险因素;对于SOD2 rs4880-CC和SOD3 rs2536512-AA基因型的NAFLD高风险人群,应关注其TG、HDL-C水平和TG/HDL-C比值变化,防止NAFLD病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 L3)、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 L3%)、异常凝血酶原(DCP)、 高尔基体蛋白 73(GP73)单项及联合检测在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12 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 6 202 例住院及门诊患者。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各患者上述 5 项指 标。分别将肝癌治疗前及治疗后未缓解组、肝癌治疗后缓解组与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组检测结果进行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 分析。通过 ROC 曲线及 Logistic 回归评估 5 项指标单项及联合检测在肝癌治疗前及治疗后未缓解组中的诊断效能及关联程 度。对 5 项指标单项及联合检验阳性率以及诊断肝癌的方法学进行评价。结果 肝癌治疗前及治疗后未缓解组、肝癌治疗后 缓解组该 5 项指标与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 项指标诊断肝癌治疗前及治疗后未缓 解组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ROC)为 0.800 ~ 0.914,cut off 值分别为:AFP 7.72 ng / mL,AFP L3 0.60 ng / mL,AFP L3% 5.0%, DCP 36.79 ng / mL,GP73 78.97 ng / mL;敏感性 69.04% ~ 82.94%,特异性 78.34% ~ 98.22%,约登指数 0.476~ 0.812。联合检测诊 断肝癌治疗前及治疗后未缓解组的 AUCROC为 0.928~ 0.996,敏感性 83.20% ~97.67%,特异性 94.89% ~98.12%,约登指数 0.811~ 0.955。单项检测阳性率分别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组 0. 63%(AFP L3%)~ 6. 37%(AFP),肝癌治疗前及治疗后未缓解组 32.06%(GP73)~ 79.77%(AFP),肝癌治疗后缓解组 5.77%(AFP L3%)~ 17.63%(DCP);联合检验阳性率分别为:慢性肝病及 肝硬化组 3.67%(AFP L3%+GP73)~ 11.82%(5 项联合),肝癌治疗前及治疗后未缓解组 85.80%(AFP+AFP L3%)~ 99.82%(5 项联合),肝癌治疗后缓解组 12.67%(AFP +AFP L3%)~ 32.94%(5 项联合)。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分别为 22.62%(GP73)~ 69.77%(5 项联合),特异性分别为 88.18%(5 项联合)~ 99.37%(AFP L3%),总正确率 47.44%(GP73)~ 75.93%(5 项联合),阳 性预测值 92.16%(5 项联合)~ 99.33%(AFP L3%),阴性预测值 38.59%(GP73)~ 59.43%(5 项联合)。结论 慢性肝病、肝硬 化及肝癌治疗前后 5项血清学指标发生不同程度改变,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和评价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医院访问者绝经期前后骨密度的状态。方法在医院前门外随机抽查了到访 医院的100名女性(医院访问者),经询问均非来医院就诊或正在住院的病人,多数人是来探视病人 或陪同亲人看病者,少数人为问询其它情况者,还有少数人系医院职工,我们按20 ~44岁\45 ~59 岁、60 ~69岁将她们分为三组,20 ~44岁组共计51人,45 ~ 59岁组共计四人,60 ~69岁组共计20 人。比较三组女性人群的骨密度差异。结果腰椎骨密度平均值20~44岁人群组为:1.01176 1 0. 158721,45 ~59 岁人群组为:0. 95817 ±0. 137513,60 ~ 69 人群组为:0. 77615 ±0. 154259。20 ~ 44 岁 人群组与45 ~ 59岁人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户>0.05。20 ~44岁人群组与60 ~ 69人群组比较,有非 常显著差异,P <0.01。45 ~59岁人群组与60 ~69人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 <0. 01。髋部骨 密度平均值 20 ~44 岁人群组为:0. 87412 ± 0. 130453,45 ~ 59 岁人群组为:0. 8603 ± 0. 0908091,60 ~ 69人群组为:0. 68795 ±0. 113728。20 ~44岁人群组与45 ~ 59岁人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 20 -44岁人群组与60 ~ 69人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 <0. 01,45 ~59岁人群组与60 ~69人群 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 01。结论45-559岁人群与20-44岁人群组比较,骨量下降尚不十 分明显,60 ~69岁女性的骨密度与20 ~44岁和45 ~59岁女性相比,则有十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临床常见的疼痛类型,约占慢性疼痛患者的20%,因疼痛程度重、治疗难度大,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其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一直是疼痛领域研究的热点。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一种,最初被视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原合成的关键蛋白激酶,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GSK-3参与调节多种细胞功能活动,能够使多种底物发生磷酸化,包括细胞结构蛋白、转录因子和细胞分裂起始因子等,在蛋白质合成、信号传递、细胞增殖与分化、神经功能和肿瘤形成等多种细胞生理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GSK-3在哺乳动物中有GSK-3α和GSK-3β2种亚型,GSK-3β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参与NP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其抑制剂可以减轻模型动物的NP症状。现对GSK-3β影响NP病理过程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GSK-3β在NP中的作用,为NP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个检测系统尿轻链κ-Ig、λ-Ig结果,评价可比性、一致性及偏移。方法 分别用BNⅡ(参比方法,X)与BA400(待评方法,Y)检测162例尿κ-Ig与132例尿λ-Ig水平各1次。采用ESD法剔除离群值。散点图、偏差图及Bland-Altman图用于分析Y随X变化的大致趋势、方法间差值潜在变化特征及一致性。根据方法间差值分布状态使用平均值或中位数初步估算偏移。2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选择Deming和Passing-Bablok回归模型拟合散点图,计算医学决定水平处的偏移及可信区间,以≤±12.5%为可接受标准。结果 经ESD检验和散点图、偏差图分析筛选出146对尿κ-Ig与122对尿λ-Ig测量结果。散点图显示2种方法间测量值大致呈线性关系,偏差图显示方法间差值呈混合变化(SD和CV)。尿κ-Ig在低浓度与高浓度处估算偏移及其95%CI分别为-1.47(-1.89~-0.97)mg/L、5.98%(3.20%~8.76%);尿λ-Ig在低浓度与高浓度处估算偏移及其95%CI分别为1.70(1.26~2.15)mg/L、18.87%(14.03...  相似文献   
16.
19416例健康成人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健康成人血清ALP活性,探讨ALP水平在成人性别和年龄的分布规律。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来吉大一院健康体检各项指标正常的健康人19416例,对其血清ALP活性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1-50岁男性ALP值显著高于同年龄组女性(P〈0.01);51岁以上男性ALP值显著低于同年龄段女性(P〈0.01)。男性20-30岁ALP水平显著高于31岁以上各年龄组,31岁以上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20-40岁年龄段AL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后,ALP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结论 ALP在性别和年龄的分布规律,反映了健康成人骨代谢情况,雌激素可降低ALP活性,为研究雌激素对成骨细胞标志物ALP的影响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40例实施延续性护理。患者出院时和出院3年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3年后2组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11.65±4.25)分]低于对照组[(19.98±4.76)分],FMA评分[(67.71±8.32)分]高于对照组[(50.17±7.73)分],BI评分[(71.82±5.49)分]高于对照组[(67.24±4.38)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8.42%)低于对照组(51.28%),意外发生率(18.42%)低于对照组(51.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康复效果,可减少临床并发症和意外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