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01.
腹壁切口疝是外科手术后严重并发症,切口疝复发也是国内外疝外科医师的关注焦点之一。其复发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因素、修补方式及补片等。如何降低复发率是当今国内外领域一直探讨的问题,补片无张力修补已成为复发切口疝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针对不同复发切口疝选择合适的修补材料,同时联合一些新技术,如成分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CST),"三明治"技术(Sandwich technique)能够获得理想的长期修补效果。  相似文献   
202.
目的探讨成人巨大腹股沟疝手术时横断疝囊位置选择。 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巨大腹股沟疝患者127例,通过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患者106例,均采用开放Lichtenstein术式,根据疝囊处理的不同方式分为2组:A组紧贴内环处解剖分离并横断疝囊,B组靠近外环附近横断疝囊。观察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精索及阴囊肿胀、伤口引流、术后慢性疼痛等。 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B组患者术后精索肿胀[12(23.1%)]、阴囊肿胀[2(3.8%)]、伤口引流量[(69.21±32.16)ml]明显高于A组[4(4.7%)、0、(51.23±25.4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种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慢性疼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减少术后腹股沟疝的复发风险,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成人巨大腹股沟疝术中解剖分离及横断疝囊时尽量靠近内环,远端疝囊旷置。  相似文献   
203.
目的 探讨盆腔无对比剂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在评价髂静脉受压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盆腔NCE-MRA检查的126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技术分析髂静脉压迫的特征。结果 126例患者共244处受压部位,最常见的髂静脉受压部位为左髂总静脉(77.46%),其中左髂总静脉与腔静脉交界处受压患者比例为47.13%。根据髂静脉受压部位的特征确定了4种压迫类型,Ⅰ型为左髂总静脉与腔静脉交界处受压(30.16%),Ⅱ型为左髂总静脉与腔静脉交界处和左髂总静脉两处受压(27.78%),Ⅲ型为左髂总静脉与腔静脉交界处、左髂总静脉和右髂总静脉三处受压(17.46%),Ⅳ型为其他类型(24.60%)。结论 NCE-MRA有助于对髂静脉根据受压部位进行分型,4种分型的建议可能有助于临床医师预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是否受益于腔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索出1种能够建立稳定动物腹壁疝模型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判定其成功的标准。方法:将40只雄性家兔完全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3组为实验组,分别切除2 cm×2 cm、3 cm×3 cm、4 cm×4 cm全层腹壁组织结构,1个月后观察各组动物腹壁突出情况、动物体质量变化及死亡情况。结果:1个月后各组动物体重A、B、C 3组较术前无差异(P值分别为0.504,0.465,0.090),D组动物体质量较术前减轻(P=0.000),且较其他组体质量变化量大(P=0.000);A组动物无腹壁包块突出,无死亡例数,B组2例,1例死亡,C组6例,1例死亡,D组6例,3例死亡。结论:切除腹壁3 cm×3 cm全层腹壁组织结构(肌肉和腹膜)可以得到稳定的动物疝模型,并提出1种成功建立疝模型的方法及判定标准,为未来疝相关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5.
目的:通过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腔内治疗和保守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分析,为2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Ⅰ型、Ⅱ型SISMAD患者30例,腔内治疗组12例,保守治疗组18例,以2组病例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像数据为基础,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2组病例均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血流动力学结果显示,入院时夹层段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表现为低血流流速流量、高壁面压力、低壁面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最低WSS区域出现在假腔内。腔内治疗术后SMA内血流恢复稳定,壁面压力降低、WSS升高至稳定;而保守治疗中,随着假腔血栓化及血栓吸收,真腔重...  相似文献   
206.
目的探讨支架在人工血管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回流静脉应用的长期效果。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血管通路中心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AVG回流静脉置入支架的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及手术信息、随访手术后通畅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置入支架在AVG建立后(732.15±428.29)天,置入支架前平均干预(4.17±2.52)次。置入支架原因:59.15%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3月内复发性狭窄。手术后6、12、24、36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4.51%、63.38%、39.62%、24.14%,对应的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98.59%、98.04%,89.66%。支架置入术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平均再干预次数分别为0.46次、0.83次、1.31次。再干预中位时间为手术后9.80(0.33~41.53)月(以随访期内发生再干预事件患者计算),30例患者出现支架内边缘狭窄,18例患者出现支架两端新发狭窄。2例患者未发现明显狭窄但因其他原因导致AVG血栓。结论支架置入是处理AVG回流静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AVG通畅率影响因素多,支架本身也可能诱发新的狭窄,是否置入支架仍需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个体化判断。  相似文献   
207.
目的:通过研究新西兰兔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in catheters,CVC)后内皮、管壁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动态变化,来探讨动物体内适宜的置管周期.方法:42只新西兰兔不拘雌雄随机分为7个时相点,每时相点6只,均于麻醉后从右颈外静脉插入导管至右前腔静脉.置管后当天(Od)、1、2、3、4、5周和6周后处死模型取目标标本,做如下检测:①导管培养;②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的损伤;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血管壁病理改变;④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含量.结果:①导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②EC损伤:逐渐加重,4周损伤与3周比差异显著(P<0.05).③光镜下观察标本,4周时部分管壁炎症反应,5、6周时部分管壁可见血栓、血栓钙化.④CRP和FIB在4周时显著升高分别为(67.5±9.2)mmg/L、(4.41±0.46)g/L,与前3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中心静脉置管时间的延长,4~5周时血管内皮损伤及炎症反应明显,可能导致组织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引起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208.
超声辐照对兔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超声辐照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以期寻找防治内膜增生的新方法.方法 将32只实验兔随机分为超声辐照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建立兔自体颈内静脉移植替代颈总动脉模型.对照组仅常规术后处理,超声辐照组术后当天至第7天使用超声(2.190 W/cm2,0.8 MHz)辐照移植血管段,于术后第2、4周分别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两组移植血管的通畅率;光、电镜观察两组移植静脉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两组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SMC)的增殖情况.结果 术后第4周,对照组、超声辐照组通畅率分别为87.5%及9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辐照组内膜厚度减少3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辐照组术后第2、4周PCNA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7±0.5 vs.16.1±1.5,15.1±2.6 vs.50.2±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兔自体静脉移植模型上,超声辐照可以降低SMC的增殖,减轻内膜增生.因而,超声辐照可考虑作为一种防治静脉移植后再狭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