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9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43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35篇
临床医学   204篇
内科学   98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科学   105篇
综合类   333篇
预防医学   149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162篇
  3篇
中国医学   116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赵欣 《解剖学杂志》2023,(6):534-536
<正>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学科,解剖图片是展示解剖学结构,辅助解剖学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1]。该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人体和动物的解剖结构。解剖标本摄影是人体和动物形态结构的载体,具有直观准确的特性;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不受语言和文明程度的限制[2]。解剖标本摄影的作用及社会意义显而易见,因此有必要注重它的传播效果。笔者结合近20年解剖标本摄影实践经验,阐述解剖标本拍摄前空间、设备的准备以及设备使用要点,阐述福尔马林固定标本、硅橡胶塑化标本、管道铸型标本、P45断层塑化标本、透明标本拍摄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62.
目的:设计同时靶向B淋巴细胞表面CD20 和CD19 两个抗原蛋白的双特异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并制备BiCAR-T 细胞,检测其对B淋巴细胞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对免疫缺陷B-NSG 小鼠白血病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构建基于鼠源CD19 和人源化CD20 scFv 的双靶点CAR分子,将CAR基因装载于慢病毒载体中,在293T细胞中包装慢病毒,感染健康人T 细胞制备BiCAR-T 细胞。构建表达CD19 和CD20 的K562-CD19-GFP、K562-CD20-GFP 以及表达Luciferase 的Nalm6-Luc-GFP 细胞作为靶细胞,将BiCAR-T 细胞与靶细胞共同孵育,检测其对靶细胞杀伤能力及释放IFN-γ 水平。使用Nalm6-Luc-GFP 细胞构建白血病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BiCAR-T细胞,通过小动物成像方法观察BiCAR-T细胞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健康人来源的BiCAR-T 细胞经7 d 培养后扩增良好,扩增倍数为20~50 倍,阳性率为10%~92%,显示成功制备BiCAR-T细胞。在效靶比为10∶1 时,BiCAR-T细胞对Nalm-6、K562-CD19-GFP 和K562-CD20-GFP 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 (76.7±7.4)% vs(8.7±2.4)%、(93.3±5.2)% vs(46.7±6.2)、(51.0±0.8)vs(30.7±0.5)%,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与Nalm-6细胞共孵育后BiCAR-T 细胞分泌IFN- γ 量显著增加[(872.7±7.7)vs(101.0±5.3)pg/ml ,P<0.01]。动物实验表明,BiCAR-T细胞对B-NSG小鼠白血病模型治疗效果明显,注射BiCAR-T细胞后白血病细胞逐渐减少,第50 天时基本消失,小鼠全部存活至第70 天被安乐死;PBS和对照T细胞组小鼠分别在(19±3)和(20±1)d 全部死亡。结论:成功设计了表达CD19 和CD20 的双靶点CAR分子后成功制备了BiCAR-T 细胞,该细胞能够有效杀伤表达CD19 和/或CD20 的B淋巴细胞肿瘤细胞,与靶细胞共同孵育后能够分泌大量IFN-γ,对B-NSG免疫缺陷小鼠白血病模型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基于免疫层析技术,利用纳米磁珠建立登革病毒抗原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用登革病毒检测抗体包被纳米磁珠制作免疫探针,在硝酸纤维膜上喷涂登革病毒捕获抗体做检测线,喷涂羊抗鼠多克隆抗体做质控线.将重组登革病毒NS1蛋白稀释至100、50、20、10、1、0.1 ng/ml,用建立的纳米磁珠免疫层析试纸条进行测试,同时用市售...  相似文献   
64.
张福仁  黄薇  陈树民  孙良丹  刘红  李毅  崔勇  颜潇潇  杨海涛  杨荣德  初同胜  张弛  张林  韩建文  于功奇  权晟  于永翔  张铮  史本青  张连华  程晖  王昌媛  林燕  郑厚峰  付希安  左先波  王强  龙恒  孙一萍  程义林  田洪青  周伏圣  刘华绪  陆闻生  何素敏  杜文莉  沈珉  金祺祎  王颖  Hui—Qi Low  Tantoso Erwin  NinghanYang  李金勇  赵欣  娇曰林  毛立国  殷刚  姜珍霞  王晓东  于京平  胡宗厚  巩翠华  柳玉强  刘瑞玉  王德民  魏东  刘金献  曹巍鲲  曹恒仲  李永平  阎维国  魏世玉  王奎军  Martin L Hibberd  杨森  张学军  刘建军 《中国麻风杂志》2010,(1):1-4
背景:由于麻风分枝杆菌宿主的局限性和难以在体外培养,限制了对麻风病的研究及其生物学方面的了解。宿主的遗传因素不仅影响对麻风菌的易感性,也影响麻风病的病程。方法:采用IlluminaHuman 610-Quad BeadChips对706个麻风病例及1225名正常对照人群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扫描的结果采用PUNK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可能阳性的93个SNPs位点在3254个麻风病例及5955名正常对照中验证,以确定麻风病的易感基因。同时我们在麻风病的不同临床型别中进行了异质性检验,以期发现与型别相关的易感基因。结果:(1)研究发现位于6个区域的15个SNPs达到了全基因关联研究水平(P〈1.0×10^-8),定位了6个麻风病的易感基因:HLA—DR,RIPK2,TNTSF15,CCDC122,C130RF31和NOD2。另外IBRK2基因对应SNP的P值为5.10×10^-5,提示该基因可能为麻风病的易感基因。(2)研究发现5个SNPs在多菌型麻风病中的遗传效力强于少菌型。结论:位于调节固有免疫NOD2介导的信号通路中基因的变异与麻风病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价术中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Salter骨盆截骨矫形手术患儿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拟行Salter骨盆截骨矫形术患儿60例,年龄3~5岁,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超前镇痛麻醉手术组(K组),常规麻醉手术对照组(C组).K组在全身麻醉后静脉持续微量泵输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0.3 mg...  相似文献   
66.
CT在胃肠道穿孔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胃肠道穿孔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 分析了 1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穿孔的腹部CT特征 .结果 胃肠道穿孔主要的CT表现 :腹腔内散在游离气体 17例 ,呈小泡状、裂隙状 ,分布于肝、脾、胃肠周等 ;胃肠管壁不规则、肿胀增厚 15例 ;局部脂肪模糊、肠系膜增厚、密度增高 9例 ;腹腔及肠袢间积液 11例 ;小肠梗阻 3例 .结论 CT作为胃肠道穿孔诊断方法之一 ,具有其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57例行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33例和无再狭窄组124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其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与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再狭窄组33例,糖尿病18例(54.5%),术后反复心绞痛26例(78.8%);无再狭窄组124例,糖尿病31例(25.0%),术后反复心绞痛72例(5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P<0.01;χ2=4.77,P=0.03).2组慢性完全闭塞分别为11例(19.3%)、12例(7.6%),分叉病变12例(21.1%)、16例(10.2%),弥漫病变15例(26.3%)、19例(1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2、4.34、6.32,P均<0.05).再狭窄组植入支架57枚,无再狭窄组植入157枚.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术后反复心绞痛、慢性完全闭塞、分叉病变、弥漫病变和支架长度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OR分别为3.52、2.59、3.05、3.14、3.08、0.93,95%CI分别为1.56~7.90,1.02~6.59,1.11~8.36,1.30~7.59,1.34~7.05,0.88~0.98,P均<0.05).结论 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糖尿病史、术后反复发生心绞痛、慢性完全闭塞、分叉病变、弥漫病变及支架长度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in-stent restenosis (ISR) after coronary implantation of drug-eluting stent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seven patients including 118 males and 39 females,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implantation of drug-eluting stent, were recruited in the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stenosis group (33 patients) and non-restenosis group ( 124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angiographic results. The associations of ISR with clinical and coronary ang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using univiriate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In the restenosis group,there were 18 cases of diabetes mellitus ( 54. 5% ), 26 cases of frequency angina ( 78. 8% ),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31 cases of diabetes (25.0%) and 72 case of frequent angina (58. 1% ) in the non-restenosis group (χ2 = 10. 60, P < 0. 01, χ2 = 4. 77, P = 0. 03 for diabetes mellitus and frequent angina,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non-restenosis group, the occurrence rates of chronic total occasion, bifurcatus lesions, diffuse lesions were significandy higher in the restenosis group ( 19. 3% vs 7. 6% χ2 =5.92,21.1% vs 10. 2% χ2 =4. 34,26. 3%vs 12. 1% χ2 =6. 32,Ps <0. 05). Fifty-seven stents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restenosis group,and one hundred and fifty-seven into the non-restenosis group.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diabetes, frequent angina,chronic total occlusion lesions, bifurcatus lesions, diffuse lesions, stent length and diameter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restenosis ( OR value were 3.52,2. 59,3.05,3. 14,3.08,0. 93,95% CI were 1.56 - 7.90,1.02 - 6. 59,1.11 - 8. 36,1.30 - 7.59,1.34 - 7.05,0. 88 - 0. 98 respectively, Ps < 0. 05 ). Conclusion After implantation of drug-eluting stent, diabetes mellitus, chronic total occasion lesions, frequent angina, diffuse lesions, bifurcatus lesions and stent length and diameter are associated with follow-up restenosis.  相似文献   
68.
目的 研究p16、Ki-67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p16、Ki-67的表达水平,其中宫颈良性反应性改变193例(老年宫颈萎缩性改变35例,宫颈鳞状上皮化性77例,宫颈鳞状上皮良性增生8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227例(CIN Ⅰ86例,CINⅡ88例,CINⅢ53例),宫颈鳞状细胞癌16例及宫颈腺上皮病变7例(其中3例来源于CIN组)共计440例.结果 宫颈良性反应性改变组p16、Ki-67的阳性率明显低于CIN组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P<0.01);在CIN组中阳性强度随着CIN病变级别的增加而增强(P<0.01);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病例组中呈强阳性;宫颈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p16、Ki-67也呈不同程度(+).结论 p16、Ki-67对宫颈良性改变的甄别、CIN级别的判定及宫颈早期浸润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9.
复方丹参滴丸人含药血清中丹参相关代谢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人含药血清中丹参相关代谢产物,推测其代谢机制. 方法: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法富集和分离血清样品中的代谢物,电喷雾离子阱质谱法进行检测,多级质谱技术确定代谢物的碎片结构,推测其结构. 结果:在人含药血清中检测到了5个新的代谢产物,分析了各代谢物的体内形成机制. 结论:本研究可为复方丹参滴丸体内物质基础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乳腺MRI征象的权重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效能的影响,为乳腺肿块型良恶性病变鉴别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乳腺病变125个(良性56个,恶性69个),术前或活检前行MRI扫描;计算肿块型乳腺病变的MRI形态学征象、血流动力学征象、分子功能学征象的权重因子以及125个肿块型乳腺病变的鉴定因子,分析权重因子大小与MRI征象在良恶性病变中出现频率的相关性,将鉴定因子与病理结果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并计算良恶性最佳诊断阈值.结果 肿块型乳腺病变权重因子最大的MRI征象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1.0×10-3mm2/s(1.122),最小的是上升型曲线(-1.369).权重因子大小与征象在恶性病变中出现的频率呈明显正相关(r=0.67,P<0.05),与征象在良性病变中出现的频率呈明显负相关(r=-0.56,P<0.05).鉴定因子诊断肿块型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2,鉴定因子>1.575是诊断恶性病变的最佳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1%、94.6%.结论 乳腺MRI征象权重的确定以及建立在多参数标准化分析基础上且根据权重所得出的鉴定因子,有助于提高肿块型乳腺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