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21篇 |
内科学 | 75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38篇 |
预防医学 | 18篇 |
药学 | 12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对高血压并糖尿病肾病(DN)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患者血压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以合成的AT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检测71例高血压并DN患者和51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40例血清抗AT1受体自身抗体。对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和阴性的DN患者分别在原胰岛素降糖方案治疗基础给予贝那普利10mg,口服,1次/d;尼群地平10mg,口服,3次/d;双氯噻嗪12.5mg,口服,1次/d;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观察贝那普利对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临床降压及尿蛋白的疗效。6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进行24h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高血压并DN组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43.7%,31/71)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13.7%,7/51)和对照组(10%,4/40)。临床降压疗效总评定,DN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贝那普利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6%和45.0%;临床降蛋白尿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7.1%(27/31)和42.5%(17/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DN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降压和减少蛋白尿的疗效明显优于阴性组,有针对性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护骨素(OPG)基因启动子区950T→C多态性与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OPG基因型。结果OPG基因启动子区950T→C多态性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病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视网膜病变相关,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C等位基因比例显著高于无视网膜病变患者(x^2=4.696,P〈0.05)。结论C等位基因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173.
目的 探讨血清抗血管紧张素Ⅱ 1型和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与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CAD)患者死亡危险性的关系. 方法 选取老年T2DM患者234例,根据是否合并CAD平均分为T2DM合并冠心病(T2DM+CAD)组和单纯糖尿病(T2DM)组,进行追踪研究3~11年.以合成的α1R和AT1R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中抗α1R和AT1R自身抗体. 结果 (1) T2DM+CAD组AT1R和α1R抗体阳性率高于T2DM组(48.7% vs 20.5%,36.8%vs21.4%,P<0.01);(2)T2DM+CAD组抗α1R和AT1R抗体受体阳性组死亡率高于受体抗体阴性组(47.4%vs10.0%,P<0.01);(3)α1R和AT1R抗体阳性组(指同一个体α1R和AT1R均阳性)死亡率高于单抗体阳性组(指同一个体仅α1R或AT1R阳性)(37.2% vs 11.6% vs 12.3%,P<0.01). 结论 α1R和AT1R抗体阳性与老年T2DM合并CAD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增高有关,双抗体阳性是老年T2DM合并CA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4.
为了解武汉地区大专院校学生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的心理状态,选择2003-01/2004-01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已确诊且正在治疗的甲亢患者111例,均为武汉地区大专院校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结果表明①武汉地区大专院校在校大学生甲亢患者症状自评量表阳性项目总均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0.01)。②女性患者焦虑及精神病性症状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性患者躯体化,敌对因子分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城镇学生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农村学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农村学生偏执、强迫因子分高于城镇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大专院校在校大学生甲亢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卫生障碍。 相似文献
175.
观察37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0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7名对照者血清β1肾上腺素能(β1)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 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与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素C(Cys-C)的关系.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β1和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者中Cys-C异常者β1和AT1受体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Cys-C正常者.提示Cys-C异常与肾损害有关,更进一步表明糖尿病肾病与AT1和β1受体自身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76.
缬沙坦治疗抗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DN)抗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R)自身抗体阳性(AT1R )和阴性(AT1R-)患者血压和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以合成的AT1R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对高血压合并DN患者166例及正常人对照组60例,进行血清抗AT1R自身抗体检测后,给予口服:缬沙坦160 mg,1次/d,尼群地平10 mg,1次/6 h;阿司匹林100 mg,1次/d.观察降压疗效,12周为一疗程;观察对蛋白尿的影响,6及12月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行24 h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 1)高血压合并DN组抗AT1R自身抗体阳性率(60.8%,101/166),明显高于对照组(8.3%,5/60);2)经上述治疗后抗AT1R 组降压达标率为(85%),明显高于(AT1R-)组降压达标率(25%)(P<0.01);临床疗效总评定,抗AT1R 组,缬沙坦治疗总有效率为93.1%,AT1R-组总有效率为44.6%(P<0.01);3)缬沙坦对抗AT1R 组减少蛋白尿明显优于AT1R-组.结论 缬沙坦治疗降压和减少蛋白尿的疗效在高血压合并DN抗AT1R自身抗体阳性组明显优于阴性组. 相似文献
177.
2型糖尿病患者护骨素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护骨素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AD)的关系。方法 选择4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46名健康个体。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6个月。血浆护骨素采用ELISA法测定。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EDA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血浆护骨素为(3.44±0.5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2.38±0.25)ng/L(P〈0.01),治疗6个月后血浆护骨素水平明显降低(2.61±0.55)ng/L(P〈0.01)。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EDAD为(3.19±0.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6±0.56)%(P〈0.01),治疗6个月后明显改善(4.18±0.48)%(P〈0.01)。多元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浆护骨素与EDAD、空腹血糖(FPG)、HbA1C超敏C反应蛋白(CRP)相关(均P〈0.01)。治疗前后护骨素的变化与EDAD、FPG、HbA1C、CRP的变化相关(P〈0.01)。结论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护骨素水平明显增高,血浆护骨素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78.
目的探讨血清抗β1肾上腺素能和M2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是否与糖尿病大鼠肾损害有关。方法以链脲佐霉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DM组)作为研究对象,以正常Wistar大鼠(健康对照组)作为对照。以合成的β1-受体(β1-R)和M2-受体(M2-R)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抗β1-R和M2-R自身抗体,计算阳性率,并以血清自身抗体的测定结果,将DM组进一步分为抗β1-R、M2-R抗体均阴性组(抗体阴性组),仅抗β1-R抗体阳性组(β1组),仅抗M2-R抗体阳性组(M2组),抗β1-R、M2-R抗体均阳性组(β1+M2组));观测大鼠体重、肾重及肾脏肥大指标(肾重/体重);用放射免疫法测尿微量白蛋白和尿α1微球蛋白。结果健康对照组中,抗β1-R抗体阳性、抗M2-R抗体阳性各1只(阳性率均为10%);糖尿病大鼠中,抗β1-R和M2-R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6.67%、53.33%,其中抗β1-R和M2-R抗体同时存在的阳性率为30.0%。各组大鼠肾重无明显差异(P>0.05),β1+M2组的体重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组、β1组、M2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肾重/体重比值、尿微量白蛋白和尿α1微球蛋白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组、β1组、M2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抗β1-R和M2-R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与糖尿病鼠肾损害有关。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9.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受体)受体,α1肾上腺素受体(α1受体)、β1肾上腺素受体(β1-受体)自身抗体是否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有关.方法以合成的β1、AT1、α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56例高血压并肾损害患者和58例高血压无肾损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清中抗G-蛋白偶联型β1、AT1、α1受体自身抗体.结果高血压病并肾损害组抗β1、AT1、α1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7.9%(38/56)、46.4%(26/56)、46.4%(26/56),明显高于高血压无肾损害组的19%(11/58)、15.5%(9/58)、12.1%(7/58)和及正常对照组的15%(6/40) 、10%(4/40) 、12.5%(5/40),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G-蛋白偶联型受体自身抗体可能与高血压合并肾损害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0.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足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DM)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蛋白-1(GLEPPl)表达及尿液足细胞(UPC)排泄的改变,吡格列酮对DM大鼠肾小球足细胞分布及UPC排泄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DM组;吡格列酮治疗组。腹腔注射链脲菌素诱导DM大鼠模型。实验10周末测24h尿蛋白定量(TP)、血清总胆固醇(TC)、血糖(BG)。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沉渣足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podocalyxin以观察UPC排泄水平,检测GLEPPl以观察肾小球足细胞分布。结果DM组及吡格列酮治疗组UPC、TP、TC、BG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O.01)。与DM组相比,吡格列酮治疗组TP、BG显著降低(P〈O.01),UPC及TC亦降低(P〈O.05)。病理组织肾小球荧光染色示GLEPPl在对照组正常,DM组明显缺失,吡格列酮治疗组呈节段性缺失。UPC与TP呈正相关(rs=0.41,P〈0,05),而与TC、BG无显著相关性(rs=0.19,0.23,P〉O.05)。结论肾小球足细胞缺失参与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UPC检测可作为判断DN病情活动性的标志之一。吡格列酮可减轻DN大鼠尿蛋白,降低TC、血糖,减少足细胞脱落及尿液足细胞的排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