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对79例亚急性及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进行了肝炎病毒标志的研究,结果发现: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阳性8例(10.12%);HBsAg和(或)抗HBcIgM阳性76例(96.20%);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41例(51.89%),其中35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5例与HAV和(或)HBV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 β_1)及内毒素、一氧化氮水平动态变化,探讨其与重型肝炎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进一步阐明ALSS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4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别在ALSS治疗前后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TGF β_1水平,用基质偶氮显色法和Griess法分别测定血清内毒素及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它们在ALSS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42例患者ALSS治疗前血清中TNFα(481.57±229.31)pg/ml,TGFβ_1(44.09±31.73)ng/ml,内毒素(1.05±0.37)Eu/ml,一氧化氮(71.15±33.09)μmol/L,其中内毒素与TNF α含量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有相关性。ALSS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有明显下降,TNFα(156.46±78.12)pg/ml,P<0.05;TGFβ_1(27.77±23.28)ng/ml,P<0.01,内毒素(0.28±0.22)Eu/ml,P<0.001;一氧化氮(58.11±29.30)μmol/L,P<0.001;其中血清一氧化氮与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氨浓度也具相关性。 结论 重型肝炎肝细胞损害机制中,内毒素血症和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可能是重要的两个因素。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后,血清内毒素及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蜂毒致亚急性肝衰竭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珊  周智  赵有蓉  罗强  任红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1):827-827,831
1.病例资料:患者,女,51岁,退休工人,因“乏力,纳差,尿黄、眼黄、身黄20 d”入院。入院前20d,由于全身疼痛较剧,用蜜蜂(30-40只)蜇刺右上腹皮肤,治疗后疼痛缓解。当日即出现畏寒、发热,3 d后发热停止。随后感乏力,纳差,厌油,伴尿黄、眼黄、身黄,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腹泻等,无身痒,陶土样大便,无腰痛,酱油色小便。病前和  相似文献   
14.
重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7年随访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探讨重组干扰素α1,b,α2,b抗病毒的近,远期疗效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组37例,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组71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后随访1~7年。结果:治疗结束时,治后6月,1~7年HBeAg,HBV-DNA转阴率α1b组分别为48.65%,54.54%,68.96%,71.42%,71.42%,78.94%,72.22%,75.00%,66.67%,α2b组分别为5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有关并发症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时并发症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对159例慢性重型肝炎310次治疗中出现的78次并发症资料,探讨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结果并发症发生率25.2%(78/310),其中血浆过敏反应最多见,占18.1%(56/310),跨膜压增高次之,占4.5%(14/310),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低血压0.97%(3/310).结论 ALSS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是较为安全有效的,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重型肝炎139例,设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重型肝炎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PE治疗,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氨、血清HBV-DNA定量、肾功、电解质、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预后.结果:PE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血氨下降由127.91±57.33(μmol/l)降至81.51±40.20(μmol/l)(P<0.001),血清HBV-DNA定量水平平均对数值(Log10 copy/ml)由5.72±1.39降至4.53±1.35(P<0.05).治疗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7.03%(61/91)、50.0%(24/48)P<0.05,其中又以重型肝炎早期、中期组治愈好转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分别为95%(19/20)、72.27%(8/11)及82.05%(32/39)、57.14(12/21).结论:PE治疗可提高重型肝炎疗效,以早、中期最为适宜,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产干扰灵和进口干扰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5例,其中干扰灵300万u/d,连续或间日共3月;干扰能3O0万u/间日,共3月。治疗结束时HBeAg及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4.4%和39.28%(P>0.05)。随访3-24月,HB_sAg转阴率分别为11.1%及7.1%,HB_sAg及HBV-DNA转阴率达51.85%和46.43%(干扰灵组有1例夏发)说明国产干扰灵与进口干扰能疗效相似,两组干扰素清除病毒的疗效均以、4LT≥100u/L比较<100u/L者疗效高(P<O01)。  相似文献   
18.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对HBV复制的影响赵有蓉,张定凤,邹淑碧,潘澄清甲型肝炎病毒(HA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之间无交叉免疫,HAV与HBV合并感染较为常见。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急性甲型肝炎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HBVM)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与...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HBeAg和HBsAg的远期转阴率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HBeAg和HBsAg的远期转阴率进行研究,为其预后判断和药物疗效的评估提供佐证。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随访120例6-18年前经肝穿病理组织学诊断的慢性乙型肝炎HBeAg和HBsAg的远期转阴率。结果:HBeAg转阴78/82例(96.34%)。HBsAg转阴17/20(14.17%),Cox回归分析,LAK细胞,阿糖腺苷,干扰素治疗均有利于HBeAg转阴,病情稳定有利于HBsAg转阴,但x^2分析,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组与未抗病毒治疗组的转阴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HBeAg的远期自然转阴率高,HBsAg自然转阴率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采用国产胸腺肽治疗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结果。剂量为每次6—8mg,每日1次疗程3个月。另设齐墩果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用药后治疗组SGPT下降的显效率为92%,对照组为41.5%。 对SB下降至正常,二组分别为100%及33%。所以,从临床疗效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提示胸腺肽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有前途的药品,它可能通过提高抑制性细胞活性,从而对乙肝自身免疫反应及病情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