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31篇
药学   44篇
  1篇
中国医学   55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目的:检查人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组织和细胞系中ZBTB3的表达,并探讨ZBTB3对GBM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通过GEPIA2数据库分析GBM患者肿瘤组织中ZBTB3的表达情况。RT-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BM细胞系(U251、U373、U87)中ZBTB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筛选出ZBTB3表达最高的U87细胞。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沉默ZBTB3基因对U87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用p38MAPK、AMPK、Akt1抑制剂处理U87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AMPK、Akt1的磷酸化水平,RT-PCR、qPCR和Western blot测定ZBTB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结果:GBM患者肿瘤组织中ZBTB3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U251、U373和U87细胞中均可见ZBTB3的表达,其中U87细胞表达最高。沉默ZBTB3基因能明显抑制U87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抑制AMPK既能显著降低U87细胞ZBTB3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72.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多种干预措施针对化疗性静脉炎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采用ADDIS1.16.5软件、WinBUGS 1.43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tata软件进行网状图的绘制。结果共纳入32篇RCT,涉及12种干预措施,合计2 555例样本量。ADDIS及WinBUGS均显示芦荟、水胶体敷料、如意金黄散、马铃薯、延胡索合剂与硫酸镁湿敷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干预效果排名前4位的依次是延胡索合剂、芦荟、金黄散、水胶体敷料。结论与硫酸镁湿敷相比,芦荟、水胶体敷料、如意金黄散、马铃薯、延胡索合剂提高了化疗性静脉炎的治愈率。网状Meta分析能够解决护理领域多干预方案比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3.
174.
慢性疾病严重地损害了人民健康水平,形成了巨大的社会疾病负担,寻求安全、有效、经济的慢病干预措施,促进其转化为防治慢性疾病的有效力量成为当务之急。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具有地区适应性和简便廉验的优势,适合介入一部分慢性疾病的早期治疗,开辟中医药慢性疾病管理新领域。由于当前民间医技前期研究基础薄弱,精华与糟粕并存,规范民间医技操作规程、生产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成为推动其防治慢性疾病的关键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慢性疾病的发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需求,并初步探讨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防治慢性疾病疗效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5.
目的:分析碳酸酐酶Ⅱ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01/2014-12在丽水市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观察组)50例与在丽水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体检的健康人(对照组)50例进行试验观察,常规肘静脉取血,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测试碳酸酐酶Ⅱ基因多态性的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在和rs10504813位点rs3758078位点的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 Hardy -Weinberg equilibrium),且试验结果显示在rs10504813位点中,两组的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rs3758078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以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碳酸酐酶Ⅱ基因多态性进行单倍型分析发现, TAC单倍型携带者出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风险较小。结论:碳酸酐酶Ⅱ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风险存在一定的关联,rs3758078位点基因平衡可能是患病风险低的主要原因;TAC单倍型携带者出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76.
本文报道罗司维尔、帕克纪念研究所治疗的两组神经管胚细胞瘤患者。第Ⅰ组8例,均为在其它医院经手术及放疗后复发的患者,其中4例复发瘤有组织学证实;另4例则根据神经系统体征和神经放射学检查异常而确诊。第Ⅱ组9例,均初次确诊为此病,又分为A、B 二组。第Ⅰ组治疗所用的药物有静脉注射长春新碱、BCNU,口服地塞米松和氨甲喋呤椎管内及中剂量(500mg/m~2)静脉内冲击注射。其中4例同时对复发  相似文献   
177.
我院从1981年至1984年综合治疗小细胞肺癌,放疗剂量D_T3000cGy以上者73例,其中失访8例。 男性48例,女性25例。全组均有病理证实。X线分型右肺中心型28例,周围型14例;左肺中心型23例,周围型8例。采用小斗蓬野放疗D_T3000~4D00cGy后再缩小野加至D_T5000~6000cGy。本组合并化疗  相似文献   
178.
探讨病例讨论教学法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及教学效果,以更适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方法促进临床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9.
肺癌患者血清sIL-2R、IL-2及IL-10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拟通过检测肺癌血清中sIL 2R、IL 2与IL 10水平的变化 ,探讨肺癌患者血清sIL 2R、IL 2与IL 10相关性 ,为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 71例肺癌患者、3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IL 2、IL 10、sIL 2R水平 ,并以 10例健康体检者作正常对照 ,具体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不满足方差齐性要求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Games Howell法。用SPSS10 .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见表 1。从表 1可见 :肺癌组sIL 2R…  相似文献   
180.
目的 :探讨腰椎峡部裂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thmic spondylogisthesis,IS)的影像学相关因素,以了解IS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8月在我院行全脊柱X线正侧位片检查的34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组(A组),年龄26.8±5.6岁(18~35岁);另选取腰椎峡部裂组(B组)21例,腰椎峡部裂伴峡部退变组(C组)23例,IS组(D组)19例,B、C、D组峡部裂均位于L5。所有图像均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诊断医师判定。测量各组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和下腰椎解剖参数,脊柱平衡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平衡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下腰椎解剖参数包括椎板角、椎间隙角。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组间各影像学参数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峡部裂及IS的相关因素,最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C)及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组间TK、SVA、PI、PT、SS、L3椎板角、L4椎板角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TK、L3/4椎间隙角和L5/S1椎间隙角(L5/S1 intervertebral space angle,LSA)与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密切相关,SS和TK与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L3/4椎间隙角、LSA与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PI和SVA与IS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ROCC及约登指数结果显示腰椎峡部裂的正相关因素SS、TK临界值分别为28.4°、25.8°;其负相关因素L3/4椎间隙角、LSA的临界值分别为10.8°、6.0°;IS的正相关因素PI、SVA的临界值分别为50.5°、10.9mm。结论:SS、TK、L3/4椎间隙角、LSA、PI、SVA与L5 I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S、TK增大易发生腰椎峡部裂,而L3/4椎间隙角、LSA是腰椎峡部裂的保护性因素;PI、SVA增大易发生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