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细胞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的STZ糖尿病大鼠,观测其肾脏形态、功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等细胞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NC组)相比,DN组大鼠在8周、16周时肾脏肥大指数(KW/BW)、平均肾小球体积(V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肌酐清除率(CCr)均升高。16周时,DN组大鼠的KW/BW、CCr则下降。DN组肾皮质CT-GF、PAI-1、FN表达水平均随病程的延长而持续增高;8周时TGF-β1 mRNA表达量与16周相比无明显差剐。结论肾脏TGF-β1、CTGF、PAI-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增高对早期和中晚期糖尿病肾病的形态、功能改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建立体外模拟腹腔镜二氧化碳(CO2)气腹的手术环境,探讨其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分别暴露于不同压力(8-12mmHg)的CO2环境中,持续1h、2h、3h后,脱离CO2环境,放入常规CO2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培养24h、48h、72h后计算各组细胞黏附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SKOV3细胞CD44v6、 MMP-9及E-cad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将SKOV3细胞置于不同压力、不同时间的CO2气腹环境后,表现:(1)SKOV3细胞的黏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在CO2压力为10mmHg时、持续作用2h、培养48h后达到一个最高值(均P<0.05).(2)SKOV3细胞CD44v6和MMP-9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在CO2压力为10mmHg、持续作用1h、培养72h后和在CO2压力为10mmHg、持续作用2h、培养48h后达到一个最高值(均P<0.01); E-cad表达少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CO2环境可增加SKOV3细胞的黏附力和侵袭性,可能与CD44v6、 MMP-9表达增加和E-cad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在微量白蛋白尿发生前后应用氯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单侧肾切除的链脲霉素(STZ)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N组、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早期治疗和晚期治疗组分别于糖尿病模型建立后即刻或第9周起开始给予氯沙坦20 mg.kg-1.d-1灌胃,疗程均为8 w。第16周时,观测肾组织形态学及肾功能变化,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DN组大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持续上升;血肌酐(Scr)、肾脏肥大指数(KW/BW)、肾小球平均体积(MGV)、系膜面积比(FMA)以及肾脏TGF-β1、CTGF、PAI-1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而肌酐清除率(Ccr)已开始下降。早期治疗和晚期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明显改善,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氯沙坦可通过下调肾脏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起到肾脏保护作用;但在微量白蛋白尿出现之前进行干预并不比在微量白蛋白尿出现之后进行治疗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 对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家系进行基因检测,查找AHC发病的基因突变点。方法 对1个患儿交替性偏瘫家族的5名成员提取DNA,根据突变区域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所得到的DNA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用正常ATP1A2基因片段序列和基因测序序列进行比对,基因测序图中在1237c碱基处未见明显双峰,其他位置波形亦无异常双峰,在5个样本中均未发现基因突变点。结论 ATP1A2基因突变与儿童交替性偏瘫发病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6.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与兔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易损斑块动物模型,观察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易损斑块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实验新西兰雄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稳定斑块组、p53基因组和p53+药物组。对照组假手术后普通饲料喂养;稳定斑块组、p53基因和p53+药物组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后高脂喂养12周,p53基因和p53+药物组于10周末行腹主动脉斑块形成处转染人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p53+药物组于12周末给与中国圆斑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斑块破裂。4组兔于实验第1d和处死前检测Lp-PLA2、hs-CRP、MMP-9、HDL、LDL、VLDL血清指标,处死后取腹主动脉斑块处病理标本并做局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稳定斑块组、p53基因组和p53基因+药物触发组血清Lp-PLA2、MMP-9第12周末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第1d(P0.05);p53基因组和p53基因+药物触发组血清Lp-PLA2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斑块组,差别显著(P0.05);p53基因+药物触发组与p53基因组比较血清Lp-PLA2、hs-CRP、MMP-9水平均差别明显(P0.05)。第12周末,病理结果示4组兔分别为正常动脉血管、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斑块、破裂斑块模型,在p53基因组和p53基因+药物触发组纤维帽厚度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p53基因+药物触发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明显高于p53基因组。血清Lp-PLA2与斑块纤维帽厚度呈明显负相关性(r=-0.710,P0.01),hs-CRP、MMP-9与纤维帽厚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已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易损斑块模型上,动脉血清与组织Lp-PLA2、hs-CRP、MMP-9的表达规律表明,Lp-PLA2与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性好,结合hs-CRP、MMP-9检测可更好阐释斑块的性质;为发现易损斑块并预测斑块稳定性提供了基础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细胞因子与白内障关系的研究很多,但在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的表达尚未见报道。我们通过检测TGF-β1、bFGF在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内的表达,以期为探讨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提供一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标本采集1.1.1研究组:标本取自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眼科2004年12月—2006年5月行白内障摘除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13例,共16只眼,男7例女6例,排除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年龄3月~8岁,平均2.5岁。白内障囊外摘除过程中截取中央部晶状体前囊,立即置入去RNase酶的离心管,-80℃冰箱中保存。1.1.2对照组:同期因眼外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10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查,根据CAG和IVUS检查有无冠状动脉改变及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38例)、不稳定斑块组(33例)和无疯块组(36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的Lp—PLA2水平,分析血清Lp-PLA2水平与IVUS检查指标包括纤维帽厚度、偏心指数、重构指数的相关性。结果: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Lp-PLA2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血清Lp-PLA2与斑块纤维帽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31,P〉0.05),但与偏心指数和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79,P〈0.01;r=0.62,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可作为临床预测不稳定斑块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9.
小柴胡汤对糖皮质激素受体及其mRNA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和方法:给予健康雄性小鼠(Balb/C)小柴胡汤(TSS),糖皮质激素(GC),应用受体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小鼠脾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位点数,同时用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脾细胞内GRmRNA水平,以期从分子受体水平和基因水平探讨TSS对GR及GRmRNA的调节作用。结果和结论:(1)应用TSS后GR位点数及GRmRNA水平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说明TSS对GR的降调是通过调节GRmRNA水平实现的;(2)TSS与GC合用时GR位点数及GRmRNA水平明显高于单独应用GC组,说明TSS可明显减弱GC对GR的降调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T淋巴细胞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骨髓MSCs,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加以鉴定.将不同数量的MSCs(5×103、1×104、5×104个细胞/孔)分别与PHA激活的T细胞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体系共培养,并将不同浓度(25%、50%、75%)的MSCs培养上清和MLR体系共培养.应用ELISA分别检测各培养上清液中T细胞分泌IL-2、IL-4的水平.结果骨髓MSCs能抑制PHA作用下的T细胞分泌IL-2、IL-4(P<0.05),并呈MSCs数量相关性(P<0.05),且对IL-2的抑制作用更显著;也可抑制MLC体系中T细胞分泌IL-2、IL-4(P<0.05),但各数量组的MSCs的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MSCs培养上清均可抑制MLC体系中T细胞分泌IL-2、IL-4(P<0.05),但不同浓度的MSCs培养上清组对IL-4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髓MSCs及其培养上清均可抑制PHA或异体抗原作用下的T细胞分泌IL-2、IL-4,提示MSCs可能是直接作用于T细胞或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调节 Th1/Th2反应平衡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