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27篇 |
临床医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34篇 |
预防医学 | 26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7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大同市成年女性HPV感染及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山西省大同市成年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亚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PCR以及线形杂交法(LA)对931名女性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正常组、低度上皮内损伤(LSIL)组、高度上皮内损伤(HSIL)组及鳞状细胞癌(SCC)组HPV感染率分别为18.6%,60.2%,69.2%和84.6%;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高于低危型(P<0.001);感染高峰为18~25岁年龄组;总体人群中HPV-16、HPV-58、HPV-18、HPV-52以及HPV-33的感染率最高,依次为15.8%,4.7%,3.8%,3.0%和1.8%,而SCC组中,HPV-16、HPV-18、HPV-58、HPV-52以及HPV-33的感染率最高,分别为61.5%,11.5%,7.7%,3.8%,3.8%。结论大同市女性人群HPV感染状况及HPV基因型分布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2.
黄芪活性成分对膜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黄芪活性成分对人体细胞膜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采用 2种活性氧产生体系诱发膜脂质过氧化为实验模型 ,观察了黄芪活性提取成分对膜脂质过氧化作用的防护效能。结果 黄芪活性提取成分对多种自由基均有良好的清除作用 ,其中黄芪总黄酮和黄芪总皂甙的作用最佳。结论 黄芪的活性成分对氧自由基造成的细胞膜损伤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83.
宫颈癌中RASSF1A基因杂合性丢失及HPV感染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RASSF1A基因的杂合性丢失(I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及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p上2个微卫星位点,对110例宫颈组织进行LOH及HPV感染状态的分析.[结果]宫颈癌及CIN中RASSF1A基因LOH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宫颈(P<0.05);官颈癌Ⅲ和Ⅳ期LOH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P<0.05);低分化宫颈癌的LOH阳性率明显大于高中分化官颈癌(P<0.05);随CIN级别的增加LOH阳性率也呈逐渐递增趋势,高级别CIN(CINⅢ及原位癌)明显高于低级别CIN(CIN I/Ⅱ)(P<0.05).宫颈癌中HPV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CIN组及正常宫颈组(P<0.05);RASSF1A的LOH阳性率在HPV感染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RASSF1A基因的改变是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较晚期事件,RASSF1A基因的LOH对于宫颈癌的筛查、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可能具有临床实用价值.HPV感染与RASSF1A基因的LOH共同作用在宫颈癌发展过程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4.
本文采用人乳头瘤病毒高保守序列区共有引物两步温控PCR法检测HPV,并应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确定型别,该法省时特异,简便易行,便于基层推广应用,对宫颈癌的普查筛检和回顾性研究将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妊娠早、中期孕妇外周血中NK、Treg细胞数量和表型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80名孕妇随访观察,在其妊娠7~27周分阶段采集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NK和Treg细胞水平,并对NK细胞CD56~(dim)CD16~+和CD56~(bright)CD16~-表型变化进行比较,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相关细胞因子IFN-γ和IL-10的含量。同时监测孕妇血压、尿蛋白量、肝肾功能的异常变化并记录患者临床表现,将最终发展为子痫前期的孕妇归为PE组,从随访对象中随机选择相同例数正常妊娠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孕妇在妊娠早、中期外周血中NK、Treg细胞数量、表型及IFN-γ和IL-10的变化情况。结果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及Treg细胞异常变化始于妊娠14~20周,且CD56~(dim)CD16~+NK细胞所占比例与Treg细胞数量在轻、重度P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患者血中细胞因子IFN-γ和IL-10浓度异常出现在妊娠21~27周,且其水平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在妊娠21~27周,重度早发型PE组CD56~(dim)CD16~+NK/Treg的比值明显高于晚发型PE组(P0.05)。结论检测妊娠中期孕妇血中NK/Treg失衡现象对PE发生和发展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宫颈脱落细胞中cyclinE、p1 6ink4、ki6 7的高度表达对宫颈癌高危人群筛查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8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不明意义的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ASCUS 1 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11 7例、CINⅡ~Ⅲ3 8例、浸润癌1 1例)进行cyclinE、p1 6ink4、ki6 7检测,实验数据进行χ2 检验及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计算。结果:cyclinE、p1 6ink 4、ki6 7在各级宫颈癌中的阳性率均较ASCUS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0. 0 0 5 ) ;cyclinE在CIN1 的表达率较其它各组也有非常显著意义( 91.4%均P <0.0 1 ) ;p1 6ink4、ki6 7均随着宫颈上皮细胞损伤程度加重而表达上升(P <0.0 0 5 ) ,在浸润癌阳性率达到最高(分别为1 0 0 %和90.9% )。CIN1 组3指标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91.7%、1 0 0 %和91 .7% ) ,灵敏度cyclinE最高( 94. 1 % ) ,p1 6ink4与ki6 7均较低(分别为5 8.8%和4 7.1 % )。结论:采用宫颈脱落细胞检测cyclinE、p1 6ink 4、ki6 7中的1项或多项作为诊断指标应用于宫颈癌高危人群筛查,对降低筛查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提高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院外宫颈癌患者的定期随访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7.
宫颈脱落细胞中cyclin E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宫颈脱落细胞中cyclinE、Ki67的表达对宫颈癌高危人群筛查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78例(不明意义的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1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17例、CINⅡ~Ⅲ38例、浸润癌11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cyclin E、Ki67检测。结果:cyclin E、Ki67在CINⅠ、CINⅡ~Ⅲ以及浸润癌标本中的阳性率均较ASCU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INⅠ组cyclin E的表达高于其他各组;Ki67的表达随着宫颈上皮细胞损伤程度加重而上升,浸润癌标本中阳性率最高;在CINⅠ组cyclin E和Ki672项指标特异度均为91·7%,灵敏度cyclin E(94·1%)高于Ki67(47·1%)。结论:采用宫颈脱落细胞检测cyclin E、Ki67作为辅助诊断指标应用于宫颈癌高危人群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CYP1B1基因L432V多态性与散发子宫内膜癌风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YP1B1基因L432V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危险性的关系。方法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法,对7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80例正常女性的CYP1B1 L432V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确定出多态性的3种基因型,即野生型C/C、杂合型C/G、突变型G/G;免疫组化S-P法进一步研究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表达是否受CYP1B1基因多态性的影响。结果CYP1B1基因L432V多态性C/C、C/G、G/G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子宫内膜患者组分别为47.2%、36.1%和16.7%,对照组分别为68.8%、23.8%和7.5%;子宫内膜癌患者组C、G等位基因频率为65.3%,34.7%,对照组为80.6%,19.4%。CYP1B1 L432V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C/G与C/C比较,G/G与C/C比较OR值分别为2.214(95%CI 1.067-4.593)倍和3.235(95%CI 1.111-9.425)倍;子宫内膜癌ERα表达检测发现,突变基因型G/G、C/G基因型者ERα阳性表达率高于C/C野生基因型(P〈0.05)。结论CYP1B1 L432V多态位点3种基因型的分布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有一定关联,突变基因型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且与ER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89.
背景与目的: 研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三叶因子2(TFF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 材料与方法: 选择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20例、CIN Ⅱ-Ⅲ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C6、TFF2的表达,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HPV16/18 DNA,并对 HPV16/18感染情况与CDC6和TFF2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的阳性率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C6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宫颈癌组织中TFF2的阳性率低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FF2阳性表达率与年龄分组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阳性表达率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无相关关系(P均>0.05);以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为序 HPV16/18 DNA的阳性检出率逐渐升高,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无相关关系(P均>0.05)。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与HPV16/18感染呈正相关(rs=0.386, P<0.05),TFF2与CDC6、HPV16/18感染呈负相关(rs=-0.356,P<0.05;rs=-0.500,P<0.05)。 结论: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DC6、TFF2表达的改变可能与 HPV16/18感染有关。CDC6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阻断协同刺激分子CD86对自然流产模型孕鼠母胎界面Caspase-3和Laminin B的表达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于妊娠第4.5天腹腔注射大鼠抗小鼠CD86单克隆抗体,对照组注射大鼠同型IgG2b,而正常妊娠组不作任何处理。于妊娠第13.5天计算胚胎吸收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Caspase-3和Laminin B的表达。结果实验组的胚胎吸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7.441,P<0.05);实验组中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Laminin B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早期阻断协同刺激分子CD86可使母胎界面中的Caspase-3和Laminin B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途径来发挥免疫耐受作用,并使自然流产模型孕鼠的胚胎吸收率降低至正常妊娠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