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27篇 |
临床医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34篇 |
预防医学 | 26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7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CYP1B1基因L432V多态性与散发子宫内膜癌风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YP1B1基因L432V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危险性的关系。方法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法,对7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80例正常女性的CYP1B1 L432V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确定出多态性的3种基因型,即野生型C/C、杂合型C/G、突变型G/G;免疫组化S-P法进一步研究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表达是否受CYP1B1基因多态性的影响。结果CYP1B1基因L432V多态性C/C、C/G、G/G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子宫内膜患者组分别为47.2%、36.1%和16.7%,对照组分别为68.8%、23.8%和7.5%;子宫内膜癌患者组C、G等位基因频率为65.3%,34.7%,对照组为80.6%,19.4%。CYP1B1 L432V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C/G与C/C比较,G/G与C/C比较OR值分别为2.214(95%CI 1.067-4.593)倍和3.235(95%CI 1.111-9.425)倍;子宫内膜癌ERα表达检测发现,突变基因型G/G、C/G基因型者ERα阳性表达率高于C/C野生基因型(P〈0.05)。结论CYP1B1 L432V多态位点3种基因型的分布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有一定关联,突变基因型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且与ER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2.
宫颈脱落细胞中cyclin E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宫颈脱落细胞中cyclinE、Ki67的表达对宫颈癌高危人群筛查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78例(不明意义的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1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17例、CINⅡ~Ⅲ38例、浸润癌11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cyclin E、Ki67检测。结果:cyclin E、Ki67在CINⅠ、CINⅡ~Ⅲ以及浸润癌标本中的阳性率均较ASCU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INⅠ组cyclin E的表达高于其他各组;Ki67的表达随着宫颈上皮细胞损伤程度加重而上升,浸润癌标本中阳性率最高;在CINⅠ组cyclin E和Ki672项指标特异度均为91·7%,灵敏度cyclin E(94·1%)高于Ki67(47·1%)。结论:采用宫颈脱落细胞检测cyclin E、Ki67作为辅助诊断指标应用于宫颈癌高危人群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背景与目的: 研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三叶因子2(TFF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 材料与方法: 选择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20例、CIN Ⅱ-Ⅲ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C6、TFF2的表达,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HPV16/18 DNA,并对 HPV16/18感染情况与CDC6和TFF2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的阳性率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C6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宫颈癌组织中TFF2的阳性率低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FF2阳性表达率与年龄分组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阳性表达率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无相关关系(P均>0.05);以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为序 HPV16/18 DNA的阳性检出率逐渐升高,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无相关关系(P均>0.05)。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与HPV16/18感染呈正相关(rs=0.386, P<0.05),TFF2与CDC6、HPV16/18感染呈负相关(rs=-0.356,P<0.05;rs=-0.500,P<0.05)。 结论: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DC6、TFF2表达的改变可能与 HPV16/18感染有关。CDC6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索流产模型孕鼠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快速高效的分选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磁珠两步法分离流产模型孕鼠脾脏中T细胞,分离后的细胞经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分离的纯度。结果流产模型孕鼠脾脏细胞经过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法2次分选得到CD4+/CD25+调节性T细胞纯度为(93.51.1)%,CD4+/CD25-T细胞纯度为(96.60.6)%。结论采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法能够快速高效的得到高纯度的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 相似文献
75.
黄芪活性成分对膜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黄芪活性成分对人体细胞膜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采用 2种活性氧产生体系诱发膜脂质过氧化为实验模型 ,观察了黄芪活性提取成分对膜脂质过氧化作用的防护效能。结果 黄芪活性提取成分对多种自由基均有良好的清除作用 ,其中黄芪总黄酮和黄芪总皂甙的作用最佳。结论 黄芪的活性成分对氧自由基造成的细胞膜损伤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76.
大同市成年女性HPV感染及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山西省大同市成年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亚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PCR以及线形杂交法(LA)对931名女性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正常组、低度上皮内损伤(LSIL)组、高度上皮内损伤(HSIL)组及鳞状细胞癌(SCC)组HPV感染率分别为18.6%,60.2%,69.2%和84.6%;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高于低危型(P<0.001);感染高峰为18~25岁年龄组;总体人群中HPV-16、HPV-58、HPV-18、HPV-52以及HPV-33的感染率最高,依次为15.8%,4.7%,3.8%,3.0%和1.8%,而SCC组中,HPV-16、HPV-18、HPV-58、HPV-52以及HPV-33的感染率最高,分别为61.5%,11.5%,7.7%,3.8%,3.8%。结论大同市女性人群HPV感染状况及HPV基因型分布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阻断协同刺激分子CD86对自然流产模型孕鼠母胎界面Caspase-3和Laminin B的表达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于妊娠第4.5天腹腔注射大鼠抗小鼠CD86单克隆抗体,对照组注射大鼠同型IgG2b,而正常妊娠组不作任何处理。于妊娠第13.5天计算胚胎吸收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Caspase-3和Laminin B的表达。结果实验组的胚胎吸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7.441,P<0.05);实验组中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Laminin B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早期阻断协同刺激分子CD86可使母胎界面中的Caspase-3和Laminin B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途径来发挥免疫耐受作用,并使自然流产模型孕鼠的胚胎吸收率降低至正常妊娠水平。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卸PV16感染与端粒酶hTERT表达在人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原位杂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30例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组织和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感染以及端粒酶hTERT表达的情况。结果:①在8/22CINⅠ,7/11CINⅡ,11/13CINⅢ,4/6原位癌,41/52宫颈鳞癌中为HPV16杂交信号阳性,CINⅢ、浸润癌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HPV16杂交信号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②从CINⅡ到CINⅢ到浸润性鳞癌,hTERT表达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阳性程度逐渐增加;③端粒酶hTERT表达在各级CIN、原位癌及浸润癌组织中,与HPV16型的感染率之间呈现正相关性(P〈0.05,r=0.339)。结论:宫颈鳞癌的形成与HPV16的感染、端粒酶hTERT表达之间有重要关系。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HPV16感染与端粒酶hTERT表达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检测两者配合细胞学检查,有利于提高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率。组织芯片技术是高效的研究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P21^waf、Ki67表达在人类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原位杂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130例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组织和宫颈鳞癌组织中旧V感染以及Ki67、P21^waf表达的情况。结果:①在8/22CINⅠ,7/11CINⅡ,11/13CINⅢ,4/6原位癌,41/52宫颈鳞癌中为HPV16杂交信号阳性,CINⅢ、浸润癌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HPV16杂交信号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②P21^wag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及强度都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且P21^waf的表达与旧V16感染之间为负相关)(P〈0.05,r=-0.337);③CINⅡ和宫颈浸润性鳞癌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Ki67的表达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但Ki67表达与HPV16的感染不具相关性(P〉0.05);④P21^waf与Ki67的阳性表达在CIN演变到宫颈鳞癌的过程中呈现负相关性(P〈0.05。r=-0.406)。结论:宫颈鳞癌的形成与HPV16的感染、P21^waf的弱表达或阴性表达以及Ki67的高表达有很大关系。HPV16与P21表达为负相关,P21表达与Ki67表达也为负相关。进一步揭示了HPV16引起宫颈癌的作用机制,并且可配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鳞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外周血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水平,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早孕期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URSA早孕组),并以32例正常早孕孕妇为正常早孕组(NP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中Th17和Treg细胞的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HMGB1、RAGE、IL-17、IL-6、TGF-β及IL-10表达水平。结果 URSA早孕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低于正常早孕组(P0.05),而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比值均高于正常早孕组(P0.05);URSA早孕组外周血HMGB1和RAGE表达高于正常早孕组(P0.05);与正常早孕组相比,URSA早孕组外周血IL-17、IL-6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而TGF-β、IL-10的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在相关性分析比较中,URSA早孕组外周血HMGB1表达水平与RAGE、IL-17、IL-6均呈正相关,而HMGB1表达水平与TGF-β、IL-10均呈负相关。结论 URSA外周血中HMGB1表达水平增高,HMGB1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调节Th17/Treg平衡模式参与URSA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