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2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探讨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老年病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高龄CHD患者80例,年龄80~98岁,平均(89±3)岁,入选者分为HCY<15μmol/L组(A组)、15μmol/L≤HCY≤20μmol/L组(B组)、HCY> 20μmol/L组(C组)。观察入选患者年龄及血脂等临床生化指标变化,分析各组患者伴发相关疾病差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胰岛素(FINS)、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INS (m U/L)×空腹血糖(FBG)(mmol/L)/22.5。结果 (1)入选高龄CHD患者80例,A组36例,B组21例,C组23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组患者肌酐、尿酸高于A、B 2组(P<0.05),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分析脂肪因子趋化素(chemerin)、抵抗素(resistin)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在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I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ICP组),并根据入院时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分为ICP轻度组(n...  相似文献   
23.
考察羟基芫花素对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及UGT1A1活性的影响,为预测其与其他药物的代谢性相互作用提供理论借鉴。该实验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模型,以4-硝基酚(4-NP)为底物检测UGTs活性;β-雌二醇为底物检测UGT1A1活性,利用UV和HPLC测定底物或代谢物含量。结果表明,在大鼠、小鼠和人肝微粒体(HLM)孵育体系,羟基芫花素能显著抑制UGTs活性;对UGT1A1,在小鼠肝微粒体(MLM)孵育体系中,羟基芫花素几乎无抑制作用(IC50=190μmol·L-1);在大鼠肝微粒体(RLM)和重组酶(r UGT1A1)孵育体系中,羟基芫花素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IC50=10.93,20.07μmol·L-1),抑制类型分别为竞争性抑制和线性混合型抑制;在HLM孵育体系中,羟基芫花素表现为弱抑制作用(IC50=76.31μmol·L-1),抑制类型为竞争性抑制;其抑制强弱顺序为RLMr UGT1A1HLMMLM。综上,羟基芫花素对不同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UGTs及UGT1A1活性均可产生抑制作用且存在种属差异性,提示羟基芫花素可能存在基于UGT1A1酶的药物相互作用。该研究可为合理开发利用羟基芫花素提供实验依据,并为研究药物在临床上的联合用药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4.
为探讨黄连与其他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的机制,对6种黄连生物碱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及UGT1A1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考察。采用大小鼠肝微粒体,以及生物碱小鼠体内诱导后的肝微粒体,构建微粒体体外孵育模型,以4-硝基酚(4-NP)为底物检测UGTs活性,β-雌二醇为底物检测UGT1A1活性,利用UV和HPLC测定底物或代谢物含量。结果,在大鼠体外实验中,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及药根碱均能显著抑制UGTs活性,其中表小檗碱抑制作用最强;对UGT1A1,药根碱表现为弱的抑制作用(IC50≈227μmol·L-1),而黄连碱和巴马汀则呈显著的激活作用。小鼠体外实验中,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和巴马汀对UGTs均呈显著的抑制作用;而6种生物碱对UGT1A1均表现为显著的激活作用。小鼠体内诱导实验中,只有小檗碱对UGTs,药根碱对UGT1A1活性呈现显著升高作用,其他生物碱的作用不明显。综上,黄连生物碱在对UGT的作用上显示出明显的种属和体内外的差异,同时生物碱结构的变化对UGT活性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黄连与其他药物发生代谢性相互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基于肿瘤^18F-FDG摄取的MTV在肠型胃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NAC前后均行^18F-FDGPET/CT检查的41例肠型胃癌患者(男28例,女13例),根据术后病理分级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化疗前后的原发灶SUVmax减少率、MTV减少率与病理分级的关系进行Spearman分析,利用ROC曲线分析比较MTV减少率、SUVmax减少率预测病理学反应的效能。同时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利用x^2检验比较以传统影像学为基础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0与PET/CTMTV减少率预测NAC后病理学反应的准确性。结果41例患者中,有效组20例,无效组21例。化疗前后SUVmax减少率、MTV减少率与病理分级的r分别为0.434和0.763(均P〈0.01),预测病理学反应的AUC分别为0.789和0.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4,P〈0.05)。以MTV减少率49.4%为评价化疗有效的阈值,其预测病理学反应灵敏度为90.0%(18/20),特异性为90.5%(19/21),准确性高于RECIST1.0[90.2%(37/41)和80.5%(33/41);x^2=7.14,P〈0.05]。结论在FDG摄取的胃癌患者中,^18F-FDGPET/CT可用于NAC治疗反应的评价。MTV可作为评价治疗反应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6.
为了减少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并发症,提高医院血液透析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血透室应当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医院感染控制策略。本文从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环境管理、工作人员管理、患者管理、家属管理、水处理系统管理等几方面阐述血透室院感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123"拔针按压法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 02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传统的棉签交换式按压;将1 16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非交换式的"123"拔针按压法。结果对照组的疼痛、皮肤出血及皮下瘀血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23"拔针按压法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减少皮下出血或淤血的发生,还减少针眼被污染的机会,更符合临床工作的实际。  相似文献   
28.
29.
30.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的GAPD的检测方法,为以后的临床推广奠定基础.方法 以三乙醇胺作为缓冲液(PH为7.4),1,3-二磷酸甘油酸为底物,偶联3-磷酸甘油酸激酶,还原型辅酶Ⅰ(NADH)被氧化成氧化型辅酶Ⅰ (NAD+),在波长340nm处检测吸光度的变化值,在一定范围内,吸光度的下降与GAPD的活性成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