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39篇
神经病学   185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作采用经迷路-内听道-小脑幕联合入路切除30例大型听神经瘤。肿瘤全切除率达96.7%,无手术死亡。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53.3%,功能保留率为36.7%。该入路的主要优点是:①进路直接,显露良好;②充分打开内听道;③手术后反应轻;④入路可灵活变通或改良。对于手术技巧,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和面神经保留等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372.
Ⅱ型多发神经纤维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神经纤维瘤病(meurofibromatosis,NF)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中的一种,受累的患者可出现多器官系统的发育不良、错构、肿瘤,受累的组织主要来源于神经嵴。自100年前由von Recklinghausen首次描述以来,NF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单一的临床过程,既影响外周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发现NF具  相似文献   
373.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附5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术前病因诊断方法和手术效果及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 3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术前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结果:MRTA检查面神经微小血管压迫的阳性率达84% ,术中发现责任血管5 2例,占98.1% ,全部病例经2~46个月随防,平均2 0个月,抽搐完全消失43例(81% ) ,减轻9例(17% ) ,总有效率96% ;手术无效1例(1.9% )。4周后出现对侧幕上慢性硬膜下积液1例。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以及术中正确识别责任血管、充分的减压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症状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74.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附238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3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磁共振检查,明确病因后分别行微血管减压或显微手术肿瘤切除治疗。结果影像学检查发现继发性病因肿瘤15例占6.3%。2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磁共振体层血管成像(MRTA)显示压迫责任血管181例,阳性率81.2%。202例(84.9%)患者术后疼痛消失,23例(9.6%)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手术有效率94.5%。治疗有效的161例获随访3-118个月,平均38个月。术后4年内复发11例,复发率6.8%。结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并非少见。特殊序列的磁共振不仅有助于发现继发性病因,而且能够显示压迫责任血管,对指导手术和病人筛选都有重要价值。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MVD)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术者的经验和熟练操作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75.
VEGF对缺血脑组织微血管再生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本文讨论外源性VEGF对兔局灶脑缺血后缺血脑组织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缺血后1hVEGF(165)右侧侧脑室注射(0.5μg/kg体重),CD34免疫组化测脑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脑组织含水率评价脑水肿情况。结果 缺血5d后,VEGF组MVD明显高于对照组,脑组织含水率则对照组高于VEGF组。结论 VEGF可能有直接的促进缺血脑组织血管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376.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技术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手术技术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我科采用经眉弓切口的眶上锁孔入路技术治疗的15例鞍区肿瘤病人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术前主要症状为视力视野障碍及头痛。病变性质包括脑膜瘤10例.颅咽管瘤3例,垂体瘤2例。术前MRI显示肿瘤最大径20-40mm。结果本组15例病人中全切除13例,术前视力减退的13例病人中12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病人恢复快,没有与入路相关的术后并发症。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手术。合适病例的选择和细致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操作技术是手术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77.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70例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其中位于:中脑15例、中脑-桥脑交界8例、桥脑34例、桥脑-延髓交界5例、延髓8例。我们共采用8种手术入路:经菱形窝27例、颞下或颞-枕入路14例、远外侧经髁7例、外侧小脑上幕下7例、中线小脑上幕下8例、枕经天幕4例、乳突后2例,以及眶颧1例。结果本组病例的年出血率为2.9%(77/2364),占同期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44%(70/159);97%的病例手术选择在亚急性或慢性期、且所有患者均有颅神经症状和(或)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包括失平衡)。中脑病变手术入路选择以中线小脑上(46.7%,7/15)、颞下或颞-枕(26.7%,4/15)为主;桥脑病变多选择菱形窝(58.8%,20/34)、颞下或颞-枕(23.5%,8/34);而病变位于延髓者以远外侧经髁(62.5%,5/8)和菱形窝入路(37.5%,3/8)为主。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具有占位效应、接近脑干表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个体化地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直接的电刺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78.
经扩大的前颅底入路切除鼻、蝶、斜坡肿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颅底中线部位侵袭鼻、蝶、斜坡的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时,遗留的颅底缺损修复十分困难。改良扩大的前颅底入路方法可以克服这些困难。方法:扩大的前颅底入路是在双额瓣开颅的基础上,再做一个双侧眶顶和额窦的游离骨瓣,以扩大显露。我科自1993年10月至1995年3月采用该方法对10例鼻、蝶、斜坡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取得良好效果。其中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50(34~63)岁。组织学诊断为脊索瘤4例,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垂体瘤1例,脑膜瘤1例,巨细胞瘤1例,鳞癌1例。肿瘤侵入副鼻窦8例、斜坡6例、眶内1例、颅内鞍上或前、中颅窝7例。结果:获肿瘤全切除者7例,近全切除者3例,无手术死亡和严重手术并发症,颅底缺损的修复也无困难。结论:我们采用扩大的前颅底入路的初步手术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该入路具有以下优点:①显露良好,不必过高抬起额叶底面即可增加术者在矢状面上的视角30°。②可显露和直视下切除的肿瘤范围广。③颅底重建可靠,基本上可避免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79.
钛合金网在颅骨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1997年~ 2 0 0 0年 12月 ,我科对 6 8例患者采用钛合金网和自攻螺钉进行颅骨成形术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5 1例 ,女 17例。年龄 19~ 5 5岁。平均 36岁。颅脑外伤术后去骨瓣减压 5 9例 ,外伤凹陷性粉碎性骨折 9例。颅骨缺损位于额骨 2 4例 ,颞骨 38例 ,顶骨 6例 ;缺损范围 3cm× 4 cm~ 12 cm× 14 cm。手术距颅骨缺损时间 3~ 13个月 ,平均 6 .5个月。 1例曾在国外采用计算机塑形的陶瓷材料行颅骨成形术 ,因严重的排异反应而去除修补物。术前均常规摄头颅 X线片 ,测量颅骨缺损范围。其中 10例行头颅三维 CT检查 ,重…  相似文献   
380.
目的 :研究神经鞘瘤中 型多发神经纤维瘤病基因 (NF2 )外显子 2的突变及其意义。方法 :用 PCR- SS-CP、 DNA测序检测 36例神经鞘瘤 (听神经瘤 16例 ,其它 2 0例 )中 NF2基因外显子 2的突变。结果 :我们共发现 4例突变 ,均为听神经瘤 ,其中移码突变 2例、反义突变 2例。结论 :NF2基因外显子 2的突变可能是听神经瘤发生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