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0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了解我国南北方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探讨相应防治对策。方法 利用2015-2016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报告的布病个案数据,描述总体疫情概况,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报告发病率、病例地域分布和人口学特征等发病特点。结果 2015-2016年全国共报告布病104 12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81/10万。2016年北方省份报告发病率为7.77/10万,较2015年(9.55/10万)下降18.6%,南方省份报告发病率为0.27/10万,较2015年(0.21/10万)上升28.6%。与2005-2014年相比,2015-2016年全国90.0%的新发县区(378个)分布在南方。北方病例多来自于本县区(52.3%),南方病例多为输入性(59.6%)。南、北方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2:1和2.7:1。年龄M为48岁(四分位数间距:38~58岁)。北方病例中职业人群占86.8%,南方占62.7%。每年各月均有发病,高峰期集中在3-7月。结论 我国南北方人间布病疫情具有不同的流行特征,北方仍为我国布病的主要流行区,但南方的疫情有扩散的趋势。我国应针对南北方省份不同的疫情特点,采取适宜的布病预防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32.
移动百分位数法不同阈值在传染病暴发预警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CIDARS)中移动百分位数法采用不同阈值对传染病预警效果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P50、P60、P70、P80和P90 5个阈值作为移动百分位数法的候选预警阈值,对全国范围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报告的19种法定传染病病例数进行暴发探测和结果的比较.以暴发探测起数最多、暴发探测时间最短和预警信号数最少作为移动百分位数法最优阈值的筛选标准.结果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的最优阈值为P50,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流行性腮腺炎的最优阈值为P60,甲型肝炎、流行性感冒和风疹的最优阈值为P70,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最优阈值为P80,猩红热、伤寒和副伤寒、戊型肝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丙型肝炎和麻疹12种疾病的最优阈值为P90;对19种传染病分别采用最优剧值进行探测,与所有疾病均采用P50作为阈值相比,2年可减少64 840条(12.20%)预警信号,而暴发探测起数与暴发探测时间没有变化.结论 不同传染病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进行暴发探测的最优阈值不同,CIDARS可进一步优化各病种的预警阈值,从而在确保暴发探测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前提下,减少预警信号数量.  相似文献   
33.
34.
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暴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国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流行/暴发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我国学校和托幼机构进行抽样,对抽中的280所学校和托幼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 2005-2006年学校传染病流行/暴发报告发生率为12.86%,农村中学的发生率最高,为30.43%;主要病种为水痘、腮腺炎、流感.学校使用自备水、无缺勤登记制度、食堂工作人员无健康证以及使用非卫生厕所是学校传染病流行/暴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暴发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的管理状况及硬件配置.各地应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卫生监督工作,提高学校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分析2014年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在全国的运行情况,为有效改进与完善预警系统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预警系统在中国内地31个省份对33种传染病产生的预警信号数量、响应情况和判断结果,分析预警信号的响应率和响应时间,并与预警系统2011-2013年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14年预警系统共发出386 578条预警信号,信号响应率为99.24%(383 637条),(P25~P75)为1.0(0.4~3.8)h。2014年的信号整体响应率和24 h内响应率较2011-2013年水平有所提高。其中,固定阈值预警方法产生163 649条预警信号,预警信号响应率为99.21%(162 361/163 649),(P25~P75)为1.0(0.2~5.3)h;通过初步核实、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最终确认了80 923例病例,占预警信号数的49.50%。时间模型预警方法共产生222 929条预警信号,平均每县每周约产生预警信号1.48条,其中3159条预警信号(1.42%)经初步核实后被判断为疑似事件;预警信号响应率为99.26%(221 273/222 929),(P25~P75)为1.1(0.5~2.9)h。结论 2014年预警系统的预警信号响应率和响应及时性均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的信号整体响应率和24 h内响应率较2011-2013年进一步提高,但疑似事件信号占全部预警信号的比例仍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36.
目的 了解我国门诊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流行特征。方法 2012-2015年在27省(直辖市、自治区)170家医院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监测,收集腹泻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粪便标本,送往92家网络实验室开展DEC检测。结果 在46 721例腹泻监测病例中,DEC的总检出率为7.7%,且各地区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在2 982例(6.4%)报告了PCR菌型鉴定分类信息的DEC阳性病例中,肠集聚性黏附大肠埃希菌(EAEC)是最主要的类型(1 205例,40.4%),其次是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815例,27.3%)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53例,21.9%)。整体分析,25~34岁青壮年、暖温带地区和黏液便的DEC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10.1%、11.1%和9.4%。DEC的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各菌型的流行高峰均在夏季。结论 DEC是我国腹泻病门诊重要病原体之一,流行菌型以EAEC、EPEC和ETEC为主,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人群、不同季节的流行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7.
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2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高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的能力是公共卫生部门有效应对疫情的重要前提.近些年来,随着新发传染病及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引起的广泛关注,全球许多国家通过加强传统监测系统、增加新监测数据源和手段、研究有效的监测数据分析技术等方式,逐步探索并建立和完善了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早在2003年SARS暴发之前就着手开展了传染病流行预警技术研究,并成功建立了探测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移动百分位数法.在此基础上,中国CDC又历时多年,先后开发完成了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制定统一的预警信号响应流程,并在国内10个省份试点测试,于2008年4月在全国CDC系统中投入运行.该系统采用国内最为庞大的法定传染病监测数据,开发了简便实用的预警方法,实现预警信号的自动产生和及时发送,并对预警信号响应过程的信息进行及时收集.目前,该系统已成为各级CDC机构早期发现潜在传染病暴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中国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在湖南省的应用情况,探讨在传染病暴发早期探测中的效果,为提高传染病预警能力及功效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中,湖南省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发出的预警信号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预警系统4年间共发出预警信号63 996次,涉及30种传染病,平均每县每周预警信号3.16条。全部的预警信号都得到响应,预警信号经过初步核实后,其中2 723条(1.25%)预警信号被判断为疑似事件,经过现场调查共确认暴发事件800起,预警系统的灵敏度为29.77%。结论预警系统可实现传染病暴发的早期自动预警,系统灵敏度逐步提升。但仍需进一步研究针对不同疾病的差异性、合理设置预警阈值,进一步减少假阳性和重复预警、提高早期探测暴发和预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9.
本文回顾我国现行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局限性,分析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多渠道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思路及对策,提出了实现路径,以期助力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和提升。  相似文献   
40.
目的 了解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患者中轮状病毒的流行特征。方法 在国内26省(直辖市、自治区)162家医院的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监测,收集腹泻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92家网络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巢式PCR等方法检测轮状病毒,并分析2011-2014年不同时间、不同地区5岁以下儿童腹泻患者中轮状病毒检出率以及不同基因型的变异变迁情况。结果 在19849例儿童腹泻病例中,22.9%的病例检出轮状病毒,其中,1~2岁和6月龄至1岁儿童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9.0%和26.1%。轮状病毒在水样便中检出率最高,为26.2%。轮状病毒在冬季检出率最高,为39.4%,夏季检出率最低,为9.9%。轮状病毒在我国南部和中部地区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8.0%和27.0%。A组轮状病毒为常见的血清型,占95.1%,其中G9 P[8]、G1 P[8]和G3 P[8]最为常见,分别占39.5%、16.8%和9.9%。2011年以来,G9 P[8]逐渐取代G1 P[8]和G3 P[8]成为目前我国最主要的流行株。结论 轮状病毒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并且呈现明显的时间和空间流行特征,G9 P[8]为主要流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