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05篇 |
免费 | 743篇 |
国内免费 | 49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4篇 |
儿科学 | 153篇 |
妇产科学 | 92篇 |
基础医学 | 540篇 |
口腔科学 | 120篇 |
临床医学 | 2333篇 |
内科学 | 1128篇 |
皮肤病学 | 81篇 |
神经病学 | 639篇 |
特种医学 | 71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8篇 |
外科学 | 795篇 |
综合类 | 4341篇 |
预防医学 | 1706篇 |
眼科学 | 159篇 |
药学 | 1899篇 |
29篇 | |
中国医学 | 1845篇 |
肿瘤学 | 3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8篇 |
2023年 | 314篇 |
2022年 | 337篇 |
2021年 | 407篇 |
2020年 | 297篇 |
2019年 | 335篇 |
2018年 | 360篇 |
2017年 | 200篇 |
2016年 | 266篇 |
2015年 | 313篇 |
2014年 | 664篇 |
2013年 | 690篇 |
2012年 | 816篇 |
2011年 | 929篇 |
2010年 | 850篇 |
2009年 | 796篇 |
2008年 | 858篇 |
2007年 | 785篇 |
2006年 | 740篇 |
2005年 | 802篇 |
2004年 | 684篇 |
2003年 | 689篇 |
2002年 | 551篇 |
2001年 | 584篇 |
2000年 | 449篇 |
1999年 | 360篇 |
1998年 | 281篇 |
1997年 | 273篇 |
1996年 | 262篇 |
1995年 | 285篇 |
1994年 | 253篇 |
1993年 | 185篇 |
1992年 | 191篇 |
1991年 | 165篇 |
1990年 | 143篇 |
1989年 | 154篇 |
1988年 | 123篇 |
1987年 | 106篇 |
1986年 | 84篇 |
1985年 | 81篇 |
1984年 | 70篇 |
1983年 | 59篇 |
1982年 | 47篇 |
1981年 | 30篇 |
1980年 | 25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13篇 |
1976年 | 5篇 |
1963年 | 7篇 |
1960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止血镇痛散的制备及其质量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制备止血镇痛散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独一味水提物经聚酰胺柱去除总黄酮,大孔树脂富集得总环烯醚萜苷,以环烯醚萜苷为原料制备独一味止血镇痛散。以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为对照品进行薄层色谱定性鉴别;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测定采用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测定山栀子苷甲酯和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的含量。结果:TLC可较好地鉴别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阴性对照显示无干扰;建立的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测定方法,平均加样回收率104.40%,RSD 0.64%;建立的山栀子苷甲酯和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的含量测定方法,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4.74%,100.59%,RSD分别为2.27%,1.61%。结论:止血镇痛散的制备工艺可推广于工业化生产中使用;建立的质控方法准确、可靠,可有效评价止血镇痛散的质量。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火针洞式烙口联合提脓药捻引流技术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乳腺脓肿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火针洞式烙口联合提脓药捻引流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引流。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观察两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术后瘢痕面积、术后乳房美观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术后瘢痕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无一例乳房外观改变及乳头歪斜,对照组乳房外观改变和乳头歪斜各3例。治疗组术后乳房美观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火针洞式烙口联合提脓药捻引流技术治疗乳腺脓肿可以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术后美观,保护乳房功能,是治疗乳腺脓肿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叶酸、甲钴胺对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基础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叶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组,三组脑梗死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叶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组均给予叶酸片5mg,日三次口服;甲钴胺注射液500μg,日一次静脉注射.阿托伐他汀、叶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阿乐)20mg日一次口服.疗程四周.分别于入院后24h内及治疗四周后晨起空腹抽静脉血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结果:常规治疗组及阿托伐他汀、叶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阿托伐他汀、叶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0.01);阿托伐他汀、叶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低血同型半胱氨酸,而且与叶酸、甲钴胺有协同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固定开书型骨盆骨折不同方向固定疗效。方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不同的外固定方向固定骨盆骨折,进行临床比较,探索其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通过6~14月随访,骨折均愈合,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方向与骨盆入口平面平行时固定疗效好。结论:与骨盆入口平面平行时外固定支架固定开书型骨盆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纳洛酮分别联合更昔洛韦与病毒唑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病毒性脑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给予所有患儿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给予纳洛酮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给予纳洛酮联合病毒唑治疗,治疗1周后评价2组患儿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后抽取2组患儿静脉血,检测并评价血清IL-1、TNF-α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6.67%;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IL-1、TNF-α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试验组降幅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优于纳洛酮联合病毒唑治疗,且对血清IL-1、TNF-α水平下降幅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确定雪莲总黄酮胶囊最优成型工艺条件,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休止角、吸湿率、堆密度、临界相对湿度为考察指标,对辅料种类(乳糖、β-环糊精、可溶性淀粉、微粉硅胶、微晶纤维素)及辅料加入量进行筛选,确定最优成型工艺条件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以微粉硅胶为辅料所制处方颗粒的休止角和吸湿率结果更符合要求,其最佳加入量为10.0%(与雪莲总黄酮浸膏配比为1∶9),选用0号胶囊。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为62%,最优成型工艺条件所制3批样品颗粒的休止角为31.8°、堆密度为0.308 5 g/ml、临界相对湿度为62.13%、崩解时限为18.67 min、水分为7.8%(RSD≤1.15%,n=3),均符合胶囊的质量要求。结论:本试验确定的成型工艺操作简单、方便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8年收治的经消化内镜中心确诊的135例UC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35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以腹泻发生率最高(82%),其次为脓血便(65.2%)和腹痛(58.5%);7.4%伴有肠外表现;9.6%出现并发症;大部分病例(76.3%)病变范围限于左半结肠炎;临床分型以初发型(36.3%)和慢性复发型(43%)为主;病情以轻度(32%)和中度(44%)为主;中度、重度患者腹痛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轻度;轻度患者有16.3%为便秘型;重度患者76%为急性起病,肠外表现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治疗药物主要为单纯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或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联用糖皮质激素,少数难治病例需要联用免疫抑制剂。单纯内科治疗的有效率为95.6%。结论UC有较明显的临床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999.
1000.
我院自1998年6月~2007年12月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tectomy,LC),共治疗胆囊良性疾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114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组1148例,男349例,女799例.年龄35~83岁,平均58.2岁.病程1~35年,平均5.8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