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43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47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90篇
综合类   155篇
预防医学   53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71篇
  1篇
中国医学   109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 分析脑囊尾蚴病血清囊虫抗体检测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的符合情况,探讨脑囊尾蚴病血清囊虫抗体检测与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确诊的1 104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作血清囊虫抗体检测,将检测结果与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53例急性期患者中阳性481例,阳性率63.88%;351例慢性期患者中阳性141例,阳性率40.17%;急性期的115例多发病灶患者阳性85例,阳性率73.91%,638例单发病灶患者阳性342例,阳性率53.61%;慢性期的28例多发病灶患者阳性12例,阳性率42.86%,323例单发病灶患者阳性129例,阳性率39.94%.结论 急性期脑囊尾蚴病抗体阳性率高于慢性期;急性期多发病灶者阳性率高于急性期单发病灶者,慢性期多发病灶者阳性率与单发病灶者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3.
脑囊虫病是猪带绦虫蚴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脑组组织所致的严重寄生虫病,因摄入猪肉绦虫卵而感染.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多数患者以各式各样的癫痫发作前来就诊,特别是弥漫性脑囊虫病患者,由于脑内含有大量囊尾蚴,可产生广泛脑组织破坏与炎症病变,在治疗中常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颅内高压、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精神障碍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而导致死亡.脑囊虫病引起的精神障碍有些文献曾提及[12],但具体的临床报道较少,为此本文收集了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自2001年1月至2011年7月经确诊为脑囊虫病,且在治疗中出现精神障碍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4.
SEMAC快速发现龙胆吸收成分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基于肠吸收技术快速发现龙胆中吸收成分群的方法,为龙胆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分别收集3个质量浓度龙胆提取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肠囊液样品,并以龙胆苦苷、马钱苷酸、当药苦苷、当药苷为代表成分,采用HPLC对4种成分进行检测,分别计算其累计吸收量。结果:龙胆中6种主要成分可进入肠囊,在90 min后均能检测到;不同质量浓度的龙胆提取物中龙胆苦苷、马钱苷酸、当药苦苷、当药苷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龙胆苦苷和当药苦苷在空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P<0.05),符合被动吸收,而在回肠中大、中剂量的Ka无显著差异,且均高于小剂量,符合主动吸收;当药苷在空、回肠中大、中剂量的Ka无显著差异,且均高于小剂量,符合主动吸收;马钱苷酸在回肠与空肠中的Ka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P<0.05),符合被动吸收。结论:基于肠吸收的质量评价指标选择方法可以用于龙胆吸收成分群的研究,药物在不同肠段中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5.
106.
焦秦  尹忠贵  杨晨皓  汪芳润 《眼科》2010,19(5):294-295
近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视觉现象,迄今仍停留在认识阶段。为求了解实质,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本文试按临床流行病学要求及医学术语学的原则,并结合实践体会,特对复杂的近视现象,按视力、屈光与疾病的不同含义分别定名为“近视”、“近视眼”和“近视眼病”。讨论指出明确概念、规范检查、正确诊断及合理运用不同术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本文无意更改沿用已久的习惯用词,只是建议在涉及基本概念时,有必要酌情作出准确选择。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对比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PVP)与前列腺双极等离子切除术(PRP)治疗高危高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H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总结预防控制术后并发症的经验。方法 将53例年龄≥75岁且合并内科性疾病又需要手术治疗的BHP患者随机分入PVP组(25例)及PRP组(28例),记录患者膀胱出口梗阻的指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PVR)、生活质量(QOL)评分〕、前列腺体积(PV)、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指标(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月膀胱出口梗阻的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对比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中出血量PVP组少于PRP组;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PVP组均短于PRP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4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数据,其中PVP组21例,PRP组23例。术后3月两组组间在膀胱出口梗阻的指标(IPSS、Qmax、残余尿、QO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发生2例并发症,PRP组发生4例并发症。结论 PVP和PRP治疗高危高龄患者BPH,在良好控制内科合并症的情况下都安全有效。对于前列腺体积大的重度BPH患者,建议首选PRP。而手术风险高者,可选择PVP。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降浊解毒汤治疗痰浊瘀毒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痰浊瘀毒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甲巯咪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浊解毒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GAb、TPOAb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浊解毒汤治疗痰浊瘀毒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收集中医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频数统计构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终点指标。方法:纳入2008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期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患者。通过查阅病案收集患者住院期间一般资料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电话结合门诊随访患者出院至2015年12月31日终点事件发生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分别计算住院、随访期间各终点指标的权重,统计各指标频数,利用乘数合成归一法计算各指标的综合权重,结合临床意义,构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终点指标。结果:(1)住院期间:综合权重大小依次为血运重建(0.299)、非致命性心梗(0.286)、非致命性脑卒中(0.277)等。(2)随访期间:综合权重大小依次为心绞痛再入院(0.795)、血运重建(0.049)、心血管再入院(0.033)等。结论:(1)住院期间:主要评价指标为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梗、非致命性脑卒中,次要评价指标为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血运重建。(2)随访期间:主要评价指标为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梗,次要评价指标为心绞痛再入院、血运重建、急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患者内脏脂肪面积(VATA)与血清脂肪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该院门诊确诊的糖尿病前期患者57例,其中超重组22例,肥胖组14例(P-NGT),正常体重组21例。检测其血清胰岛素(FINS)、脂联素(A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按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观察对象全身脂肪比例及VATA。结果 (1)超重及肥胖组血清FINS、HOMA-IR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AP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组(P0.01)。IL-6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肥胖组的全身脂肪比例明显高于超重组及正常体重组(P0.01);肥胖组及超重组VATA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均P0.01);(3)APN与腰臀比(WHR)、HOMA-IR、全身体脂比例、VATA、甘油三酯(TG)呈负相关;TNF-α与WHR、HOMA-IR、全身体脂比例、VATA、TG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前期超重及肥胖患者VATA明显增加,与APN分泌减少密切相关,可能是糖代谢紊乱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