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它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尤其是Hunt & Hess分级达到Ⅳ~Ⅴ级的病例,治疗和护理都有很大风险。我院2000年6月~2006年2月对31例Hunt & Hess分级达到Ⅳ~Ⅴ级的SAH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对已破裂的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进行囊内栓塞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有关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均为动脉瘤破裂急性出血期(7 d),其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31~79岁,平均48岁;均以SAH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木僵、中度或深度昏迷、中度或重度偏瘫及早期去脑强直或去脑强直,发病前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其中4例同时伴有单侧前额部疼痛和眼眶疼痛。全组均在全麻下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确定动脉瘤部位。其中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9个,后交通动脉11个,眼动脉2个,大脑中动脉6个,颈内动脉分叉部1个,基底动脉分叉部1个,大脑后动脉1个。动脉瘤直径<5 mm的3例,5~10 mm的21例,11~25m... 相似文献
22.
2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4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认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临床特点为紧张焦虑等心理障碍、颅内压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脑血管痉挛、动脉瘤再破裂,以及中枢性高热、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护理重点包括:加强心理护理;避免诱发脑血管痉挛及动脉瘤再破裂的诱因,并警惕两者先兆症状的观察及变化,控制患者血压;注重动态分析患者颅内压监护仪、红细胞压积、经颅多普勒、颅脑CT等检查结果,着重观察监测指标异常的患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全组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17例,Ⅱ级11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8例;病死率19%。 相似文献
24.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手术技巧。方法:对29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观察切除程度、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主要并发症。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Ⅱ级)16例,大部分切除10例,部分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或部分切除者术后均行1刀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者20例,症状基本同术前及加重者9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肺部感染4例,后组颅神经损伤3例,颅内感染1例,昏迷伴偏瘫1例,死亡1例。结论:对于桥小脑角脑膜瘤可选择经枕下乙状窦后的手术入路,术中妥善处理大血管,注意神经和脑干的保护,提高肿瘤切除的技巧,针对性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保证手术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腰大池持续引流障碍的原因并总结其护理对策。[方法]总结204例腰大池持续引流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引流装置发生引流障碍的部位分析其常见原因的构成特点,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176例病人发生引流障碍,发生率86.3%,共计发生频次411次。原因主要有引流瓶排气不畅、接口打折、体位、皮肤穿刺处脑脊液漏和引流管蛛网膜下腔端堵塞,约占97.81%;其他原因约占2.19%。[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期间可高频率出现引流障碍,临床护士应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强管理。发现引流障碍时及时从引流装置的远端至近端检查,及早处理,保证病人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