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选择性出血动脉栓塞在外伤性脾脏破裂出血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选择性出血动脉栓塞在处理外伤性脾脏破裂出血中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把导管放至脾动脉后造影,显示脾脏出血部位,然后把微导管放至出血(叶、段)血管,注入PVA、明胶海绵颗粒等栓塞剂进行止血。结果44例脾动脉造影显示脾外伤(夏氏分级)Ⅱ级23例,Ⅲ级19例,Ⅳ级2例。44例均顺利完成选择性出血血管栓塞,其中脾叶动脉血管栓塞13例,脾段动脉血管栓塞31例;1次栓塞成功35例,再次栓塞成功9例。无继发出血及开腹手术病例,无死亡病例。术后1周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恢复正常。44例随访0.5~1年,无再出血、严重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脾动脉出血血管栓塞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出血的一种有效、简便、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离体肝脏双泵双氧合机械灌注设备DEVOCEAN-LIVER 2000在离体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上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方法:从45~50 kg雌性巴马小型猪获取供肝,使用DEVOCEAN-LIVER 2000,采用恒压模式对动脉和门静脉进行常温机械灌注6 h,使用雅培iSTAT-300G血气分析仪对每小...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比较不同供体来源的同种异体血管在长时间深低温保存后出现的病理学差异。方法 将深低温保存时间超过3年的同种异体髂动脉分为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DBD)组和心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 DCD)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复温后取样,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HE)染色以及Masson染色观察血管的病理特点。结果 与DBD组对比,DCD组供体经历的热缺血时间较长(P<0.01)。经过长时间深低温保存后,DCD组血管在HE染色下的血管中膜损伤评分、外膜损伤评分和总体损伤评分高于DBD组(P<0.05),其中血管外膜和中膜损伤评分与热缺血时间呈正相关。在Masson染色下,DCD组血管胶原纤维光密度值低于DBD组(P<0.05),且该值与热缺血时间呈负相关。结论 DBD供体来源的同种异体髂动脉超3年深低温保存的质量优于DCD供体来源血管。  相似文献   
24.
患者男,41岁。因反复上腹隐痛10余年,进行性消瘦1月于2004年9月26入院。B超、CT扫描提示肝脏右叶7×6cm2占位性病变;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行D SA肝动脉造影,显示病变区异常造影剂染色,由肝右、肝中动脉供血,伴动脉-门静脉瘘形成。择期手术切除部分肝脏IV a、V III段,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术后康复出院。11月4日行肝动脉造影、预防性栓塞化疗,肝内未见肿瘤复发迹象;使用“替加氟1g、吡柔比星20m g、丝裂霉素7m g”行肝动脉灌注、“吡柔比星10m g、丝裂霉素3m g、超液化碘油5m l”混悬液行肝动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一种更为简便、实用、安全的胰肠吻合方法。方法我院2007年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38例不同胰腺手术患者胰肠吻合时采用5%碘酊处理空肠襻粘膜。结果全部患者均在7~12 min(平均9.1 min)内顺利完成胰肠吻合,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或胰漏等严重并发症。随访6~36个月患者胰腺内外分泌功能良好。结论在利用医用生物胶粘合作用下,用5%碘酊处理空肠襻粘膜,可防止胰漏,使胰肠吻合术更简便、安全和实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短暂出肝血流阻断与短暂入肝血流阻断对大鼠肝叶的血流动力学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在同一大鼠肝脏的不同肝叶建立3个不同的区域:(1)非孤立型肝叶淤血再灌注(NIL-CR)区:分离大鼠肝右中叶肝静脉,并予无损伤血管夹夹闭肝静脉30 min后开放;(2)孤立型肝叶淤血再灌注(IL-CR)区:分离大鼠左肝叶肝静脉,并予无损伤血管夹夹闭肝静脉30 min后开放;(3)缺血再灌注(IR)区:予无损伤血管夹阻断大鼠肝右上叶入肝血流30 min后开放,于血流阻断后30 min、复流后1、3、7 d等4个时相点分别检测大鼠肝脏各区域的末梢微循环血流量、氧饱和度以及肝组织切片的Suzuki评分。结果 血流阻断后30 min,IR区的微循环流量显著高于NIL-CR区、IL-CR区(P均<0.01),IR区的氧饱和度显著高于NIL-CR区(P<0.01)、IL-CR区(P<0.05);在肝组织切片的Suzuki评分中,NIL-CR区和IL-CR区在血流阻断后30 min、复流后1 d的分值均显著高于IR区(P均<0.01)。但NIL-CR区与IL-CR区在末梢微循环血流量、氧饱和度以及Suzuki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静脉阻断能更显著地降低肝组织末梢循环的血流灌注和氧饱和度,导致CR比IR产生更显著的肝损伤效应。淤血区周边是否有正常肝组织接壤的因素并不对CR的损伤程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究灵芝红景天复方制剂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种小鼠,分空白对照组和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组,免疫抑制组分为单纯免疫抑制组和给药组。灌胃周期为28 d,于第23和24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计数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观察小鼠脏器指数和脾细胞增殖能力,用ELISA的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液中的细胞因子含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培养液中CD4、CD8表达情况。结果与环磷酰胺组(CTX)相比,灵芝红景天水提取复方制剂(CWO)低剂量组、灵芝红景天酶提取复方制剂(CEO)低剂量、CWO高剂量组、CEO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T和B淋巴细胞增殖率和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CWO高剂量组、CEO高剂量组的IL-6、IL-10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CWO高剂量组、CEO低剂量和CEO高剂量组的CD4/CD8显著增高(P0.05)。与CWO高剂量组相比,CEO高剂量组的IL-10、TNF-α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WO低剂量组、CWO高剂量组、CEO低剂量组、CEO高剂量组的脏器指数、白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因子水平以及CD4/CD8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灵芝红景天复方制剂可以显著增加免疫缺陷小鼠的免疫功能,经过酶处理提取的复方制剂药效优于水提取的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保存液(PS)污染情况。方法根据捐献肝脏PS培养结果将2016年3月~2017年10月广州某三甲医院78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受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组围手术期序贯应用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疗程为1周;阴性组停用亚胺培南。对保存液污染病原菌分布、术后3月感染和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例肝移植患者中,32例PS培养阳性,阳性率41.03%,共分离出33株病原菌。分离出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9株,27.27%)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糖球菌(9株,27.27%)。培养液阳性组和阴性组肝移植术后感染率分别为31.25%和13.04%(χ2=3.837,P=0.048)。感染例次最多的部位是下呼吸道和腹腔(5例,31.25%),其次是手术切口(4例,25.00%)。不同肝功能CTP、MELD评分以及手术方式患者术后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1.28%)术后3周发生与PS污染相同的病原菌感染,并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在术后随访3月内,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13%(1例)、4.35%(2例)和6.25%(2例)、10.87%(5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公民逝世后捐献肝脏PS经常受到污染,PS污染是受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早期针对性抗菌素治疗对降低公民逝世后捐献肝脏PS污染相关的感染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五邑中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IFI患者,40例细菌感染患者,40名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并对IFI患者的血液和可疑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同时检测IFI患者抗真菌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结果 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细菌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细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IFI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优于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好转组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1,3)-β-D-葡聚糖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病情稳定组无明显变化(P0.05),而病情加重组第7天和第14天血浆(1,3)-β-D-葡聚糖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上升(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