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急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下肢肌力恢复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与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下肢肌力恢复有关的因素。方法对100例脑卒中患者手法肌力检查法(MMT)的下肢肌力与11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肢体瘫痪(RR=0.613,P=0.000)和康复治疗(RR=1.178,P=0.000)是下肢肌力恢复相关因素。结论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3.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临床体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财忠 《现代康复》1999,3(10):1179-1181
目的;总结脑率中偏瘫患步行训练的临床悼验。方法:应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法治疗脑卒中50例,于治疗的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进行康复评价。结果:训练后下肢Brunnstrom分期Ⅳ-Ⅵ级比率由40%提高到96%,其中能独立步行的比例由原来的26%提高到92%,步态优良率达84%,训练前后两存在显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提高髋膝踝关节肌肉控制能力,可以提高步行能力和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超声波刺激夹脊穴配合牵引治疗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镇痛效果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下腰痛评估表(JOA)评分的变化,探讨超声波刺激夹脊穴配合牵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超声波刺激夹脊穴配合牵引治疗组(超声组)50例和牵引加磁热疗治疗组(对照组)48例,治疗前及治疗2疗程分别对患者进行VAS及JOA评分,观察超声波刺激夹脊穴配合牵引治疗对患者症状及功能状况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超声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波刺激夹脊穴配合牵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镇痛效果明确,综合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后痉挛大鼠行为学表现及脊髓内钾-氯离子协同转运体2(KCC2)表达的影响,探讨KCC2在运动训练的解痉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后痉挛模型,使用BBB评分、Ashworth评分来评估三组大鼠术后行为学变化,并于术后5周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损伤远段脊髓KCC2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术后行为学评分一直保持正常。术后1d—5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BBB评分均持续升高,且2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BBB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2—5周,实验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术后1周左右出现痉挛,后痉挛程度逐渐加重,至术后5周左右降低,2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Ashworth评定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5周,对照组评定等级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胞膜上KCC2表达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两组大鼠KCC2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能够明显上调KCC2蛋白的表达(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有效缓解痉挛,并可抑制KCC2表达的下调,运动训练的解痉效应可能是通过增加KCC2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26.
脑卒中康复的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卒中后 ,约 80 %的存活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其沉重的负担。近年来 ,国内外文献陆续报道科学规范的早期康复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感觉和行为能力等方面中的重要地位[1 3] ,关于脑卒中康复的研究已由以往单纯卒中恢复期康复转向急性期综合性早期康复 ,包括首发预防、继发预防、急救治疗、康复医疗、神经保护等具体原则和措施[4、5]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康复医学整体性医疗。1脑的可塑性在物理学上 ,可塑性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 ,且在去掉作用力后其形变依…  相似文献   
27.
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介绍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理论基础(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介入时机、方法学及主要治疗技术,包括Bobath、Brunnstrom、Rood、PNF、运动再学习疗法(MRP)、生物反馈疗法、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针灸(经穴刺激)疗法、减重训练法、运动想像疗法、康复机器人训练法以及综合康复方法等。以便为临床正确进行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8.
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摘要 目的:评估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助于确定脑卒中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和制定康复方案。本研究观察Berg平衡功能评定表(BBS)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FM-B)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上的实用价值,并探讨平衡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 方法:将符合条件的38例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本研究,对其进行3周的康复治疗,于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BS、FM-B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对所得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康复治疗后患者BBS、FM-B、MBI评分均有增加,治疗前后各评分差异性比较,其中FM-B为P<0.05,BBS和MBI均为P<0.01。患者康复治疗前的BBS、FM-B评分与康复治疗前MBI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和0.55(P<0.05);患者康复治疗前的BBS、FM-B评分与康复治疗后MBI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和0.69(P<0.01)。 结论:BBS与FM-B都可反映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在平衡功能评定上都有良好的一致性,但BBS对效果评定更为敏感,临床使用性更高;平衡功能与自理能力有较密切的相关性,平衡功能的缺失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可预测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平衡功能;平衡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3.3,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242(2010)-02-0149-03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无热量超短波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BDNF-TrkB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Sham组(24只)、SCI组(24只)和USW组(24只)。应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Sham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USW组在脊髓损伤造模后24h给予受损部位无热量超短波治疗(最大输出功率40W,实际输出功率11.58W),10min/次,1次/d,至取材前。SCI组造模后不给予任何治疗。在造模后1d、7d、14d和21d用BBB评分、体感诱发电位(SEPs)和运动诱发电位(MEPs)评定脊髓损伤后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并获取损伤段脊髓标本,术后4周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CI组和USW组脊髓在损伤后不同时段BDNF及TrkB的表达,并行阳性细胞计数。结果:BBB评分结果提示,USW组大鼠7d、14d、21d时的运动功能恢复较SCI组明显提高(P0.01);SEPs和MEPs结果显示,USW组大鼠7d、14d、21d时的神经功能较SCI组明显改善(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提示,与SCI组相比,USW组在一定时间段能上调损伤脊髓区BDNF-TrkB的表达(P0.05)。结论:无热量超短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超短波上调损伤区脊髓BDNF-Trk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索一种适用于T10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的鞘内置管法,为SCI模型提供更佳的蛛网膜下腔给药方案?方法:选择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L3~4置管组(T组)和L6~S1置管组(C组)?对比两组置管和SCI后致残率?死亡率?咬管率?利多卡因试验?体重变化和蓝墨水定位试验情况,并在SCI后1周行Alzet渗透压泵植入术,观察长期置管和渗透压泵植入对大鼠死亡率?体重和脊髓形态的影响?结果:置管及SCI后7 d,两组咬管率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 < 0.05),总淘汰率具有显著差异(P < 0.01);置管及SCI后两组大鼠体重均出现下降,置管后第35天 T组大鼠体重高于C组(P < 0.05);蓝墨水定位试验显示,两组导管均通畅且位置未出现明显偏移;Alzet渗透压泵植入4周,组织相容性良好;HE染色显示,两组腰髓后角均受到轻度压迫?结论:经L3~4置管法致残率和咬管率低,且更易操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SCI模型鞘内置管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