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电仿生电刺激配合牵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眩晕量表评估的变化,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配合牵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4例VBIV患者,随机分为脑仿生电刺激配合牵引治疗组(综合组)和牵引对照组(牵引组)。治疗前及治疗2疗程后检查TCD并进行眩晕量表的评估,观察脑电仿生刺激配合牵引治疗对VBIV患者血流速度及患者症状与功能状况的影响。结果综合组显效率为63.3%,牵引组显效率为7.1%。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综合组与牵引组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颅内血流峰速均有明显提高(P〈0.05),综合组优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配合牵引治疗VBIV可改善该类型颈椎病的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度,临床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卒中单元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初《英国医学杂志》公布了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对脑血管病目前治疗手段的重新评价,按照这个评价结果,目前有效的脑血管病治疗手段依次是:卒中单元(stroke unit,SU)、溶栓治疗、阿司匹林和抗凝治疗,这一结果表明,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一种具体的药物而是一个管理系统,即卒中单元。文献表明,卒中单元是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它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当前,我国脑血管疾病患者数与日俱增,国家为此花费的医疗费高达上百亿。因此,了解卒中单元的运作模式,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2013年11月的世界卫生组织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的实况报道,全世界每年有25—50万人患脊髓损伤,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健康、经济和社会后果。其中,痉挛状态是脊髓损伤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SCI后会有超过70%的患者发生痉挛状态,它限制了运动的范围,降低了运动的灵巧性,导致异常姿势和疼痛的产生,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加重了照顾者的护理负担[1—2]。 相似文献
4.
颈椎牵引的力学试验与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近年来 ,由于运动学和力学的发展 ,人们对其作用机理有了更深入细致的认识。本文描述了脊柱颈段不稳的力学运动学特性、颈椎发病的力学因素及与颈椎牵引三要素(角度、时间、重量 )有关的力学试验 ,以便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颈椎病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康复治疗介入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康复介入时间不同分为A组(病后7d之内开始康复),B组(病后7-30d开始康复),全部患者生命体征平衡,神经学症状48h内不再发展,意识评分Glasgow&;gt;8,按早期康复程序进行康复训练。结果:经1个月的康复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减少患者的“误用”和“废用”综合征,提高运动功能,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讲,如在1个月内开始康复,其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阻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通路后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痉挛状态及钾-氯协同转运蛋白2(KCC2)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40只雌性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磷酸盐缓冲液组(SCI/PBS组)、SCI-运动训练+PBS组(SCI-TT/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于SCI前1周对所有大鼠进行鞘内置管,置管1周后制作T10不完全SCI大鼠模型,Sham组仅暴露脊髓。于SCI制模术后第 7天,使用TrkB-IgG阻断SCI/TrkB-IgG和SCI-TT/TrkB-IgG组的BDNF-TrkB信号通路,其余三组使用PBS进行对照。SCI后第8天,SCI-TT/PBS组和 SCI-TT/TrkB-IgG组进行4周的减重平板训练。使用Asworth评定法和H反射(H-max/M-max比值)评估大鼠后肢的痉挛状态。实验结束后采用 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损伤远段脊髓 KCC2的表达情况。 结果 SCI后1~5周,4组SCI大鼠的Ashworth痉挛分级均较Sham组增加。SCI后3~5周,SCI-TT/PBS组Ashworth痉挛分级明显小于SCI/PBS组和SCI/TrkB-IgG组(P<0.05);SCI后第5周,SCI-TT/PBS组Ashworth痉挛分级小于SCI-TT/TrkB-IgG组(P<0.05);SCI后1~5周,Sham组H-max/M-max比值保持不变,均低于4组SCI大鼠(P<0.05)。SCI后第1周和第2周,4组SCI大鼠H-max/M-max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3~5周,SCI-TT/PBS组H-max/M-max比值明显低于SCI/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P<0.05)。SCI后4~5周,SCI-TT/TrkB-IgG组H-max/M-max比值明显低于SCI/TrkB-IgG组(P<0.05)。KCC2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CI 5周后,4组SCI大鼠的损伤远端脊髓前角KCC2的表达量较Sham组明显减少(P<0.05)。运动训练可明显增加SCI-TT/PBS组KCC2的表达量,其免疫强度和相对光密度值均高于SCI/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P<0.05)。而SCI/TrkB-IgG组与SCI-TT/TrkB-Ig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减重平板训练可通过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 SCI大鼠的痉挛状态并促进损伤远端脊髓内KCC2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医疗体操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22例,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中频电疗加磁热治疗,日1次,10d为1个疗程,试验组同时施以关节松动术以及医疗体操,结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测量关节活动范围(ROM)进行疗效评估.结果:2个疗程后,试验组疼痛评分及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疗体操结合关节松动术对缓解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早期康复结合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目的探讨电刺激疗法结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增加运动疗法和电刺激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Barthel指数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结合电刺激疗法可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病变性质和病变半球的急性脑卒中对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t=5.888,P=0.000)、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t=3.504,P=0.001)评分均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低。析因分析表明,对于FMB评分,病变性质和病变半球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525),不同病变性质(出血或缺血)的脑卒中患者FMB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变半球(左侧或右侧)的脑卒中患者FM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MBI评分,病变性质和病变半球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534),不同病变性质(出血或缺血)的脑卒中患者MB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变半球(左侧或右侧)的脑卒中患者M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损害均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严重,与病灶在左或右半球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体感诱发电位(SEP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估,观察不同程度胸腰段脊髓损伤(SCI)的康复效果,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患者19例,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损伤程度的分级(ASIA)对患者进行分类.所有患者都进行为期1个月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支具和心理治疗.康复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ADL评定及SEPs检查.结果:A、B、C、D级脊髓损伤患者ADL评分和SEPs相关指标,康复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病程康复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ADL评分和SEPs之间存在直线相关性.结论:SEPs和ADL是两种不同而又互补的评估方法,两者结合,能够准确评估康复效果,对不同类型脊髓损伤的康复价值不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