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1.
男性少年暴力罪犯人格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了解男性少年暴力罪犯的人格特征,探索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方法 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调查86名服刑期男性少年罪犯和33名中专学生。结果两组Pd、Hs、Pa、Sc、D、pt、Si量表T分有显著性差异;两组Pd、Pa、Sc、Mf、Hy、pt量表T分在60分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d、Hs量表T分在70分界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男性少年暴力罪犯可能有多型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以病态人格和疑病人格最为显著,其他多为轻度偏离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品行障碍患者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品行障碍(CD)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遗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对88例CD患者(病例组)和60例正常对照组提取基因组DNA,采用RFLP技术分析相应的基因型,并比较2组不同基因型的行为特点有无差异。结果CD患者的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基因型L/L频率(43.2%)较正常对照组(26.7%)明显为多,且差异在儿童起病型中明显(P<0.05);伴有ADHD的CD患儿基因型L/L的频率(44.0%)较正常对照组(24.1%)显著为高,两者存在关联,基因型为S/S的CD患儿血浆5-HT水平[(0.85±0.32)μm l/L]显著低于S/L和L/L基因型患者[(1.14±0.52)μm l/L](P<0.05)。结论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基因型L/L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为高,等位基因L的个体5-HT活性较低,提示其与CD有一定关联,可能是CD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广州在校中学生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behavior,SIB)与中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方便选取广州市城区完全中学一所,农村初中、高中各一所,抽取全体高一、二年级和初一、二年级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618份,用自伤行为评价问卷和网络成瘾测试问卷(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施测。结果:(1)263名(16.3%)学生表示在过去6个月内曾有过SIB,其中157名(9.7%)有过1~5次,73名(4.5%)有过6次或以上;(2)1392名(89.2%)学生为互联网的正常使用者,158名(10.2%)为中度网络成瘾者,10名(0.6%)为重度网络成瘾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网络中度和重度成瘾学生比正常使用学生有高达2倍的自伤几率(95%CI=1.1~3.7)。结论:广州市在校中学生的自伤行为可能较普遍,网络成瘾可能会增加发生自伤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9个月受灾群众的精神痛苦状况及相关因素,寻找快速评估抑郁发作、自杀倾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方法。方法:利用方便取样,对绵阳永兴板房区和秀水镇农村的受灾群众(n=321)进行三步梯度评估。(1)使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elf-Re-porting Questionnaire-20,SRQ20)及PTSD筛查表(7-items Screening Scale for PTSD,PTSD7)对所有受试进行初步筛查;(2)对SRQ20≥10分或PTSD7≥4分者进行抑郁(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中文版"自杀倾向"评定,对PTSD7≥4者还进行MINI"PTSD"诊断评估;(3)对SDS评分≥50者进行MINI"抑郁发作"和"PTSD"诊断评估。结果:(1)315人完成评估,其中SRQ20评分≥10或PTSD7评分≥4者占53.0%;SDS评分≥50者占37.1%,其中存在自杀倾向者18.4%;符合MINI目前抑郁发作及PTSD者分别占25.7%和27.3%,两者共病18.1%。(2)永兴板房区受试PTSD7评分及MINI"PTSD"检出率均高于秀水镇受试[(3.6±1.8)vs.(2.9±1.7),33.0%vs.16.0%;均P0.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震时躯体受伤是目前抑郁发作(OR=2.579)和PTSD(OR=1.917)的危险因素;震后搬迁次数是PTSD的危险因素(OR=1.189)。结论:(1)震后9个月受灾群众仍存在明显的抑郁发作、PTSD及自杀倾向。震时躯体受伤对抑郁发作和PTSD有长期影响,震后多次搬迁可能促进PTSD发生及症状加重。(2)SRQ20及PTSD7与MINI结合使用可作为灾后精神痛苦的快速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精神科抗抑郁药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使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77例综合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时的用药情况.对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做标准化的数据处理.结果 47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比例为21.2%(101/477).其中,联合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占80.2%(81/101).2006—2015年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的比例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联合使用抗抑郁药患者的具有病情比较严重、起病年龄早、多伴有危险行为、阴性症状较突出等特点.结论虽然既往的研究对抗抑郁药在精神分裂症中使用的证据不一,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有超过2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联合使用抗抑郁药,而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男性少年暴力罪犯的人格特征,探索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调查86名服刑期男性少年罪犯和33名中专学生.结果两组Pd、Hs、Pa、Sc、D、pt、Si量表T分有显著性差异;两组Pd、Pa、Sc、Hs、Mf、Hy、pt量表T分在60分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d、Hs量表T分在70分界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男性少年暴力罪犯可能有多型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以病态人格和疑病人格最为显著,其他多为轻度偏离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利培酮合并安慰剂与利培酮合并氯丙咪嗪对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的疗效。方法将合并有强迫症状的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75例随机分为利培酮合并安慰剂组38例与利培酮合并氯丙咪嗪组37例,进行8周的治疗对照研究,治疗前后用MMOCI、Y-BOCS、PANSS、及TES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疗效都显著。利培酮合并安慰剂组对强迫症状的总有效率82.9%,显效率为68.6%,利培酮合并氯丙咪嗪组的总有效率为97.3%,显效率为89.2%,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利培酮合并安慰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有效,但合并氯丙咪嗪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