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通过步态检测探讨腓骨切除术对成年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腓骨切除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25岁。术中腓骨切除长度为10~19 cm,平均15 cm。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手术切口疼痛程度,影像学复查残余腓骨骨质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步态测试系统,采集慢、中、快速条件下健、患侧步态数据,包括步态参数(足转角、步长、支撑相、摆动相、步态线长度、单支撑线、最大力值1、最大力值2)以及三足区参数(前、中、后足的最大压力、时间最大力值、接触时间)。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年。3例发生踇背伸肌力下降,5例发生术区及其远端部位感觉缺陷。术后6个月手术切口VAS评分为0~6分,平均4分;末次随访时为0~5分,平均2分。随访期间影像学复查示,5例出现腓骨远端残余骨质疏松改变,且残余节段越短,表现越显著;3例出现新生骨。步态测试示,3种步速下步态参数及三足区参数检测结果一...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和探讨江西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江西省报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数据和相关标本监测结果 ,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3年4月~2014年4月江西省共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8例,其中死亡病例1例,男女比例1∶1;发病年龄中位数为72岁;>50岁6例;农民和农贸摊贩共6例;其中5例病例集中在南昌县及其周边的两个区,另外3例分别在宜春市、赣州市和鹰潭市;7例有基础性疾病史,1例有肥胖;8例均有禽类暴露史,其中3例有家禽接触史;119名密切接触者在1周的观察期内均未出现流感样症状;病例可疑暴露环境相关标本中H7N9禽流感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阳性率为10.24%。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在感染与传播模式等认知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制定长效的防控策略仍是防控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内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我国现有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基本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内涵。方法采用个人深入访谈和小组访谈收集资料,采用MAXqda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应急体系内涵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应从"体系建设"、"能力建设"、"机制建设"、"法律建设"四个方面综合考虑。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基层的防控网络,但是人力资源缺乏、监测网络不健全、实验室设备缺少、协调机制不完善、缺少储备、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依然是制约应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论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加紧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疾病监测预警网络,加快完善应急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对2009-2013年江西省宜春市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采用描述性与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分析2009-2013年宜春市HFRS的报告病例资料。结果 2008-2013年宜春市接种地区和非接种地区HFRS “16~60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构成比均呈下降趋势,2009年之后“16~60岁”年龄组的HFRS报告发病率较为平稳,而非接种地区中呈明显上升态势。结论 宜春市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很好地遏制住了HFRS疫情在“16~60岁”年龄组上升,但 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攀升,已逐渐成为了HFRS发病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5.
目的:为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足内侧复合组织瓣.方法:利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察足内侧区动脉来源、口径、走行、分支及分布情况;3侧新鲜足标本观测复合瓣的大小及摹拟转位手术.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足底内侧动脉深、浅支在走行中分别发出若干皮支、肌支和骨膜支供血足底内侧区诸结构,且相互间形成广泛、恒定的吻合,连同其相伴的静脉和神经共同形成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结论: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可转位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该瓣血管多元化,转位灵活,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简便安全,可一期同时修复多种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6.
带血管蒂的第一楔骨骨膜瓣移位治疗足舟状骨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治疗足舟状骨缺血性坏死提供一种新术式。方法 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设计带血管的第一楔骨骨膜瓣植入舟状骨。结果 经采用该骨膜瓣治疗2例,随访2年以上,效果满意。结论 该术式治疗足舟状骨缺血性坏死,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7.
骨膜的组织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膜通常是指由致密结缔组织所组成的纤维膜 ,包被在骨表面 ,即外骨膜。除骨的关节面、股骨颈、距骨的关节囊下区和某些籽骨表面外 ,骨的外表面都有骨膜覆盖。目前认为 ,骨膜不仅是一层“限制膜” ,而且具有成骨作用 ,对骨的营养、生长和修复及感受痛觉都很重要。临床上利用骨膜移植后能保留骨膜固有的成骨和成软骨及切除骨膜促进骨生长的特性 ,已成功地治疗骨折愈合迟缓或骨不连、骨和软骨缺损、骨缺血性坏死、肢体不等长等疾患 ,且骨膜移植有血运重建快、成骨量大和对供区创伤小等优点。一、骨膜的组织学特性(一 )骨膜的组织结构传统上常…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对江西省2013-201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其空间分布特征。  方法  利用Excel 2003软件和SPSS 23.0软件对HFRS发病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运用ArcGIS 10.2软件制作省级县区矢量地图,采用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对HFRS监测数据在县区级尺度上进行全局及局部聚集性分析。  结果  2013-2018年江西省累计报告HFRS 3 861例,年均发病率为1.41/10万;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为2.22/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13-2018年Moran's I系数在0.233~0.343之间(均有Moran's I>0,均有P < 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HFRS发病率呈现出“高-高”、“低-高”、“低-低”三种空间聚集性模式,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其中“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宜春市中东部,与高发病率地区描述性分析一致;吉安市、赣州市则表现为“低-低”聚集。  结论  江西省HFRS发病率整体呈现空间聚集性,“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宜春市的宜丰县、高安市、上高县和奉新县,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29.
谢昀  陈振光  苏奇  佘焕群 《华中医学杂志》2001,25(5):255-256,262
目的 为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提供一期修复术式。方法 40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察动脉来源、走行、分支、外径及吻合情况。结果 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起自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深、浅支起自足度内侧动脉。上述四动脉在走行中分别发出若干皮支、肌支和骨膜支支配足底内侧区各解剖学结构,且相互间形成广泛、恒定的吻合,可形成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结论 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可转位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其优点在于血管解剖恒定、转位灵活、不牺牲主要血管。  相似文献   
30.
【摘要】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原代胎鼠脊髓神经元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育龄期雄、雌SD大鼠各36只,合笼配种怀孕。取受孕10~12d、13~15d及16~18d的SD大鼠各6只,解剖分离胚胎脊髓,按常规胰酶消化法制备单细胞悬液,应用细胞计数板及台盼蓝染色,在显微镜下数出蓝色细胞数和细胞总数,计算细胞存活率,明确最佳取材胎龄;接着以上述最佳取材胎龄为取材时间点,每组6只孕鼠,按无酶法、胰酶法和Accutase酶法消化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备单细胞悬液,显微镜下数出蓝色细胞数和细胞总数,计算细胞存活率。接种、纯化细胞并培养1、3、7d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脊髓神经元生长状态,利用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 tubulin Ⅲ与细胞核双标记法鉴定培养脊髓神经元的纯度。结果:孕13~15d组细胞总量和存活细胞量高于孕10~12d组,细胞存活率高于孕16~18d组(P<0.05)。Accutase酶组获取的细胞总量、存活细胞量以及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无酶组及胰酶组(P<0.05)。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脊髓神经元培养7d后,胞体周围逐渐出现光圈,神经突起逐渐伸长,最终形成密集的神经突起网络;与无酶组及胰酶组相比,Accutase酶法分离的脊髓神经元分布更加均匀并且神经突起形成的网更密集。经β tubulin Ⅲ和hoechst33342荧光染色鉴定,Accutase酶组、无酶组及胰酶组三组分离提取培养的脊髓神经元纯度分别为(90.29±2.55)%、(83.51±6.20)%和(88.10±4.07)%,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3~15d胎龄是原代培养脊髓神经元的最佳取材时间;Accutase酶法相较于常规无酶法、胰酶法所获取的脊髓神经元产量更大、生长状态更好,可作为体外研究脊髓神经元病变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