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pleura,SFTP)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表达CD34抗原的树突状间叶细胞肿瘤,占所有胸膜肿瘤的5%甚至更低[1]。目前关于SFTP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不典型,易误诊为其它肿瘤。本文通过分析2例SFTP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结合相关文献,对SFTP特点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以期提高对SFTP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米氮平对产后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孤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收治的产后抑郁症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米氮平+经颅直流电假刺激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经颅直流电真刺激联合米氮平治疗。检测两组ACTH、孤啡肽、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水平,对比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ACTH、孤啡肽水平分别为(46.89±5.04)pg/ml和(21.13±2.59)ng/L,研究组ACTH、孤啡肽水平分别为(40.21±4.23)pg/ml和(17.32±1.88)ng/L。治疗后,研究组ACTH、孤啡肽水平及HAMD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NE、DA、5-HT水平及SF-36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血浆水平,为临床早期诊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23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心内科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98例,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7例;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81例,其中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组49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组32例;正常冠状动脉为对照组51例。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P<0.05或P<0.001)。与对照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水平无显著性增高(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组血浆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水平有极显著性增高(P<0.001),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所有亚组显著增高(P<0.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水平明显增高,其水平升高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可能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尽早恢复脑组织的供血供氧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手段,但脑组织恢复血氧供应后,却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损伤,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线粒体作为能量产生的重要细胞器,对神经元的存活极为重要。在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众多潜在机制中,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开放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机制之一,mPTP是介导脑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的关键节点,该文系统地综述mPTP和I/R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方法在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方法 对60例PICC置管患者按人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护理方法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感染、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等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方法在PICC置管患者中能有效降低穿刺点感染、静脉炎、导管阻塞等发生率,延长了患者安全置管的时间,对保证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其评价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MBp)的"心肌炎症"超声分子成像效果。方法 30只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和假手术(sham surgery,SH)组,手术组结扎冠脉前降支15min,再灌注1h。心电图、M型超声、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和HE染色评价模型构建情况,分别将普通微泡和MBp经静脉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评价MBp的超声分子成像效果。结果结扎前降支时前壁心肌呈明显充盈缺损,心电图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再灌注后充盈缺损消失,ST段降至正常;M型超声检查显示,IR组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心脏TTC染色无坏死表现,而HE染色提示缺血区心肌存在炎症改变;MBp造影显示前壁心肌呈选择性显影增强,前壁视频强度(video intensity,Ⅵ)明显高于后壁(P0.01)。增强区域与结扎前降支时的充盈缺损区域高度相关(r=0.95)。结论 MBp可以有效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适宜于超声和其它显像方法的"炎症"分子成像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与阿利西尤单抗分别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胆固醇代谢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月就诊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冠心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给予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B组给予阿利西尤单抗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两组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固醇代谢标志物(角鲨烯、谷固醇)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结果:治疗6个月,两组TC、LDL-C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鲨烯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谷固醇高于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依折麦布相比,阿利西尤单抗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能进一步调节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改善胆固醇代谢,缓解颈动脉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谢佳佳  刘志清 《天津护理》2021,29(2):238-240
检索有关早期母婴皮肤接触(SSC)主题的文献,对早期母婴SSC的操作方法、接触时间及对新生儿的影响进行综述,使其实施过程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母婴皮肤接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萍  王锦伟  谢佳佳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290-2291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震荡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动态心电图(DCG)监测有PVS(必须是单发且有完全代偿间歇)CHF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厄贝沙坦150 mg,I次/d,早餐前半小时口服,连用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心率震荡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TO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S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或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或上升更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 =7.81,P<0.01).结论 厄贝沙坦能阻断CHF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活性,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善HRT和心功能,从而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了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携带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12只实验小鼠结扎一侧下肢股动脉制备缺血模型,另一侧股动脉为对照.术后第3天随机先后(间隔30 min)经尾静脉注入携抗小鼠VCAM-1单抗的靶向微泡(MBV)和携同型抗体的对照微泡(MBC),并于8 min后行对比超声检查,测量双侧下肢的显影强度(VI);最后进行双下肢病理学检查.结果 对比超声图像显示:缺血下肢MBV组可见明显的超声显影,VI值高达(18.4±2.9)U;而在缺血下肢MBC组仅见轻度的超声显影,VI值为(6.9±1.2)U,两微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微泡在非缺血下肢的VI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无论MBV还是MBC微泡,其在缺血下肢的VI值均明显高于非缺血下肢相应的VI值.免疫组化显示:缺血下肢血管有大量的VCAM-1表达,而非缺血下肢未见VCAM-1表达.结论 应用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可有效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