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早期限饲(出雏后两周隔天饲喂)对肉鸡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产生的长期影响,并通过与后期限饲(屠宰前两周隔天饲喂)比较,观察不同阶段限饲对肉鸡血清、肝脏、胸肌、腓肠肌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主要于2005—04/12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取1日龄健康快三黄商品肉鸡100羽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羽,早期限饲组40羽。饲养至50日龄,从对照组随机选取20羽作为后期限饲组。实验处理:①早期限饲组,1-14日龄进行隔日限饲,以后自由采食。②后期限饲组,1~49日龄自由采食,50~63日龄进行隔日限饲。③对照组,全程自由采食。实验评估:记录每周体质量,检测14日龄对照组、早期限饲组,63日龄对照组、早期限饲组和后期限饲组血清、肝脏、胸肌、腓肠肌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100羽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4日龄早期限饲组肉鸡血清、肝脏、胸肌和腓肠肌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②63日龄时早期限饲组血清丙二醛浓度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后期限饲组血清丙二醛浓度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脏丙二醛浓度、胸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腓肠肌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后期限饲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早期限饲组(P〈0.05)。后期限饲组肝脏丙二醛浓度显著低于早期限饲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早期限饲组(P〈0.05)。结论:早期及后期限饲均能增强63日龄肉鸡体内整体水平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早期限饲对肉鸡脂质过氧化作用和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即时影响表现不明显,但其影响可以持续到后期。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建立一种造模时间较短、成本较低,成功率更高的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动物模型。方法320只14日龄青脚麻鸡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雌激素模型组和高脂结合雌激素模型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共处理28 d。期间每天观察记录鸡的临床状况,并于实验14、28 d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相关参数以及腹腔脂肪重、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对照组在28 d内未发生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而高脂结合雌激素模型组在实验14 d发生了脂肪肝出血综合征。临床观察见10 d后部分鸡开始出现张口呼吸、嗜睡、腹部大而下垂等临床表现。14 d 及28 d后,剖检见腹腔脂肪过度沉积,肝脏明显肿大、黄染、质脆、边缘钝厚、表面可见散在点状或斑状出血;14 d后,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轻度变性,胞质内出现较小的脂肪空泡。28 d后,可观察到大量肝细胞体积极度肿大,胞质内充满较大的脂肪空泡,肝脏结构紊乱等病理学变化;28 d后FLHS发生率高于14 d。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总胆固醇浓度、肝脏相对重、腹脂相对重、肝脂率、肝出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皆有显著性(P<0.05或P<0.01)。雌激素模型组和高脂模型组的临床症状、剖检特征、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与高脂结合雌激素模型组相似,但程度稍轻、发生时间较晚。结论通过28 d 的高脂日粮与雌激素复合诱导,可成功建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模型。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无锡地区哮喘儿童病例哮喘控制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无锡某医院门诊复诊的哮喘儿童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估哮喘儿童的哮喘控制水平并对儿童主要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哮喘儿童哮喘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哮喘控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03例哮喘儿童参与研究,男女性别比为0.82∶1,年龄4~11岁,8~11岁儿童病例所占比例较高。403例哮喘患儿中共有125例儿童病例C-ACT评分<24分,哮喘控制不良率为31.02%,控制良好率为68.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OR=2.323)、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OR=3.006)、主要照顾者对儿童哮喘的认知程度评分(OR=0.686)是哮喘儿童哮喘控制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 哮喘儿童的哮喘控制不良发生率较高,超重或肥胖、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主要照顾者对儿童哮喘的认知程度评分是哮喘儿童哮喘控制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针对性实施早期干预,提高疾病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