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9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胶原化的煅烧骨与MSCs复合修复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物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18只成年Wistar大鼠颅骨分别制作直径8 mm圆形全层骨缺损.其中6只在全身麻醉及无菌条件下取其左侧股骨,诱导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制成复合物修复颅骨缺损,为实验组;6只以煅烧骨/Ⅰ型胶原修复为对照组;6只不修复为空白组.于植入复合物后4周和8周两个时间点处死大鼠,以组织学方法 观察骨修复情况.结果 4周时实验组的植入物与颅骨缺损创缘呈骨性连接,8周时实验组植人物与创缘呈骨性连接,小梁骨增多,小梁间有较多的骨髓组织形成.对照组植入物与创缘以纤维连接为主,极少部分边缘可见骨性连接.空白组颅骨缺损面积未见明显缩小.结论 MSCs和胶原化的煅烧骨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复合后植入体内能够成骨,可用于颅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比较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与自体薄厚皮、自体薄厚皮覆盖缺损创面后,与正常皮肤在黏弹性方面的差异性.方法 选用10只清洁级日本大耳白兔,每只白兔背部制作3个全层缺损创面,根据创面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三组:PADM+自体薄厚皮(PADM组)、自体薄厚皮(TS组)和正常皮肤组(NS组).术后30 d时测量愈合创面挛缩率,行病理观察、离体松弛和应力应变生物力学测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0 d,PADM组创面挛缩率低,与T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见真皮基质基本完整,纤维结构致密,有少量纤维组织长入.三组生物力学关系为:NS组与T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DM组较NS组与TS组差(P<0.05).PADM组生物力学曲线距离正常皮肤组最远,TS组与正常皮肤组最为接近.结论 与正常皮肤相比,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薄厚皮修复后创面弹性最差,自体薄厚皮弹性稍好.  相似文献   
43.
鼻以其居中而突出的显要位置,在面部诸器官中更容易遭受烧伤,发生畸形后更容易影响容颜和协.至1999年3月,我们对75例烧伤后不同程度的鼻部畸形进行修复,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间段犬腭骨-上颌骨缝内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探索颅面部骨缝组织在张力作用下的变化.方法 制作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SMA)扩张器,并用口腔矫形测力器测定其最大力值为3.5 N.选择8周龄杂种犬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全麻下,去除硬腭中部后部骨质,缝合口腔和鼻腔侧黏膜,形成宽约8 mm的腭裂模型.实验组将NiTi-SMA安置在硬腭上,分别于牵张后3、7、14、28、56 d处死动物,并制作电镜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腭骨-上颌骨缝内细胞的变化过程.结果 电镜下腭骨-上颌骨缝牵张,首先表现为组织断裂,渗出,细胞死亡,随后是骨和纤维生成细胞群增殖活跃,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功能增强,最终恢复正常缝组织结构.结论 电镜下可以区分缝细胞的类型和功能状态,提示缝牵张是组织修复与再生并存的过程,张力引发细胞反应特别是成骨反应是导致骨缝增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5.
扩张器在烧伤后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皮肤扩张术在烧伤后期修复中的应用范围及手术效果。方法利用286个皮肤扩张器对80例烧伤患者行后期修复治疗,扩张器容量最小80ml,最大800ml;扩张时间最短3周,最长2个月,平均42d。扩张达标后经1次手术修复面部、颈部、躯干、肢体等部位的畸形。结果扩张后行二期手术后疗效满意或较满意者75例,疗效不满意者5例,主要是扩张后皮瓣长度不足,转移后张力过大,皮瓣远端血供不佳致使愈合不良,或扩张器在扩张过程中扩张囊外露。结论在烧伤后期修复中,对于大面积瘢痕、肢体或特殊部位(如面部、关节等),合理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牵引架联合跟腱延长术矫治重度瘢痕性跟腱挛缩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为重度跟腱挛缩畸形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2004年3月~2008年10月,对9例重度瘢痕性跟腱挛缩患者进行矫治.手术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手术设计跟腱瘢痕瓣行跟腱延长术,同时上骨外固定牵引架,创面碘仿纱布覆盖,然后进行外固定支架牵引矫治跟腱挛缩畸形,待踝关节达到合适角度后,进行第二期手术,采用中厚皮片修复创面.结果:所有9例患者,跟腱挛缩畸形均得到良好的矫治,8例患者跟腱瘢痕瓣存活良好,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远端坏死,在第二期手术时一并修复,术后加强功能锻炼,术后随访3月~26月,直立行走活动自如.结论:采用骨外固定牵引架联合跟腱延长术矫正重度跟腱挛缩畸形的方法,避免了骨关节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较快地矫正踝关节至功能位,短时间恢复患者下地行走,可以作为重度跟腱挛缩畸形的理想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7.
目的:应用国产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55例并观察其远期疗效、并发症,提出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方法:根据注射的肌肉大小决定注射点及每点的注射剂量,肌肉震颤最明显处。每注射点的肉毒毒素注射量约在15U左右,一次注射的总量一般控制在130U。首次注射后2周后复查,若痉挛未完全控制,可追加注射1次,方法相同,但注射量应减半。结果:55例患者首次注射后完全缓解38例,占69%,部分缓解17例,占31%,对部分缓解的患者10天后追加注射1次,疗效基本满意。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全身及局部副作用。结论:该注射方法简单,安全无痛苦,毒副作用小,疗效佳,应当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较好的方法,尤其适合基层单位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8.
脱细胞异体真皮治疗疼痛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12月~2002年12月,我们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复合薄皮对疼痛性瘢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9.
目的通过总结临床病例,探讨烧烫伤患者在合并颌面部骨折的情况下如何合理选择骨折复位时机。 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2003年6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烧烫伤患者合并颌面部骨折病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共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7~45岁,平均(35±12)岁。下颌骨骨折36例60处,上颌骨骨折12例20处。烧伤面积34%~76%总体表面积(TBSA)。两组患者均进行烧伤治疗和颌面部骨折治疗。根据患者骨折复位手术时间分组:治疗组:休克期后感染期前(伤后1~3 d)手术;对照组:休克期后(伤后4~6 d)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内固定感染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对观察指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7.69%、内固定感染率0、平均住院时间(30±3) d,分别低于对照组的术后切口感染率36.36%、内固定感染率18.18%、平均住院时间(47±4)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30、1.976, t=7.949, P值均小于0.05)。 结论烧烫伤患者合并颌面部骨折,在休克期之后感染期之前(伤后1~3 d)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既可以降低颌面部手术感染的发生率,又能早期实现经口进食,为患者提供良好营养支持,更好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寻找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鉴定、冻存与复苏的可行方法.方法 酶消化法分离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别进行原代、传代培养,并对细胞进行冻存与复苏.表皮细胞进行广谱角蛋白-异硫氰酸荧光素(PAN-FITC)免疫荧光染色,成纤维细胞行波形蛋白-FITC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表皮细胞呈克降样增长,以后细胞逐渐互相融合.PAN-FITC染色均为阳性.成纤维细胞的体外生长活力强,波形蛋白-FITC染色呈阳性.结论 酶消化法是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重要方法,本实验为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