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探讨Ⅱ、Ⅲ期胃癌病人的术后治疗失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收治的875例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Ⅱ、Ⅲ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治疗失败407例(治疗失败组),无术后治疗失败468例(无治疗失败组)。术后治疗失败定义为手术后首次发现任何部位复发或任何原因死亡。通过Kaplan-Meier累积风险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术后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并用韦恩图和核密度曲线展示术后治疗失败模式。结果 治疗失败组与无治疗失败组病人在远侧胃切除率、术前CA19-9水平、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肿瘤大小以及pN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CA19-9水平≥37 kU/L、术前CEA水平≥5 μg/L、肿瘤部位、pN分期、严重并发症为影响Ⅱ、Ⅲ期胃癌病人术后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辅助化疗是其独立保护因素。竞争风险分析术后治疗失败模式显示,Ⅱ、Ⅲ期胃癌病人远处器官复发、腹膜复发、局部复发和无复发死亡的3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0.4%、10.0%、7.9%和5.1%。根据3个月的时间间隔拟合所有病例的治疗失败风险曲线显示,治疗失败风险率峰值在术后第16.7个月出现,峰值为0.0143,随后逐渐下降,大部分治疗失败事件发生于术后36个月内。分层分析显示,尽管局部复发、腹膜复发和无复发死亡呈现出相似的达峰时间和风险峰值,但远处器官复发的达峰时间最早,且峰值显著高于其他失败类型(达峰时间14.5个月,风险峰值0.0074)。结论 不良的肿瘤学特征与Ⅱ、Ⅲ期胃癌病人术后治疗失败密切相关,而术后辅助化疗是其独立保护因素。对于Ⅱ、Ⅲ期胃癌病人早期随访应重视远处器官复发的筛查。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纳米炭标记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根据家族史并经结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28例患者。首次接诊后在距肛缘15cm处行内镜下行黏膜下纳米炭标记,定期行肠镜检查治疗,同时记录纳米炭标记的操作时间、维持时间、治疗前后距离肛门口15cm处的息肉数目变化。[结果]纳米炭标记操作时间为(3.83±0.34)min。标记持续时间达6个月的有25例(89.29%);达12个月的有23例(82.14%)。治疗前后息肉数分别为(28.75±14.93)个、(13.11±8.7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标记引起的并发症。[结论]纳米炭标记可以明确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特定区域肠道的息肉数目的变化,评估治疗的疗效更加客观、有效,且应用安全度高,便于实施。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直径 ≥ 30 mm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下表现,并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94例在该院行ESD治疗的直径 ≥ 30 mm结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老年组( ≥ 60岁)49例,中青年组(30~59岁)45例。记录LST形态、部位、大小、ESD术后并发症、标本切除完整性、术后切缘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整块切除手术。老年组结直肠LST的平均大小为(43.10±18.49)mm,中青年组LST的平均大小为(43.27±21.43)mm,两组病灶均以直肠多见,镜下类型以结节混合型(LST-G-NM)多发,两组病灶平均大小、LST分布及形态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7例术中穿孔(14.3%),3例术后并发出血(6.1%),中青年组1例术中穿孔(2.2%),2例术后并发出血(4.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病理均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多见,老年组中1例切缘阳性(2.0%),中青年组5例切缘阳性(11.1%),两组术后病理及切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94例患者中86例完成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无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 老年结直肠大面积LST的内镜下表现与中青年患者相似,ESD治疗老年结直肠大面积LST安全、有效,且中远期效果与中青年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24.
目的肠镜下切除的结直肠息肉绝大多数为微小息肉(≤5 mm)或小息肉(6~10 mm),对于此类息肉的最佳切除方法目前缺乏统一指南。本研究旨在探究冷圈套息肉切除术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直肠息肉(直径≤10 mm)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本研究前瞻性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直径≤10 mm)的30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按1∶1随机分配接受冷圈套息肉切除术联合黏膜下注射(CSPI)或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SP)治疗。其中CSPI组在切除息肉之前先进行黏膜下注射,再行息肉切除,而CSP组则套取息肉后直接切除,然后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引导下对息肉切除部位底部及侧切缘活检2~3块,用于病理组织学评估切除完整率。术中记录息肉切除时间、息肉回收情况和并发症。 结果纳入研究的300例患者,CSPI组(n =150)和CSP组(n=150)病灶平均大小分别为7.7 mm和6.7 mm。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及息肉部位、大小、形态、分型在组间均衡。CSPI与CSP相比完全切除率为96.7% vs 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息肉均回收,其中9例CSP患者出现术中出血,CSPI组无术中出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结论尽管CSPI较单纯采用冷圈套的治疗时间长,但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息肉切除术,尤其对于6~10 mm息肉其全切除率高达98.9%,并且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