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33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21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自体血栓注入法建立急性肺栓塞动物模型,探讨内皮素在急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和溶栓疗法对肺动脉释放内皮素的影响。方法:14只杂种犬,自体血栓注入法建立急性肺栓塞模型。模型犬随机分入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7只犬给予尿激酶20000U/kg,100ml液体稀释后30分钟静脉滴入,对照组同期输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注栓前、溶栓前(对照组同期)、溶栓后(对照组同期)血液动力学测定,采动脉血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溶栓组犬静注尿激酶30分钟后,伴随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的显著性下降,动脉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升高,溶栓后30小时为99.25±12.90pg/L,与注栓前51.63±10.09pg/L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值55.93±2.10pg/L比较P<001,对照组犬栓塞后4小时内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无显著变化,内皮素水平亦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内皮素可能与急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关,动脉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增加可能是血管再通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92.
高血压危象及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国际上通常将高血压的急危重症统称为高血压危象 (hypertensivecrisis) ,此叫法有别于以往我国有关高血压危象的概念。急性血压升高 ,使舒张压大于 12 0mmHg称为高血压危象 ,分为高血压危症(hypertensiveemergency)和高血压急症  相似文献   
93.
患者男性,69岁,睡眠中突发气促,伴冷汗,恶心,无胸痛,以“冠心病、房颤、急性左心衰竭”收入院.既往无冠心病、糖尿病史,3个月前CT诊断脑栓塞.入院时心电图(附图A)P波消失,R-R绝对不等.肢体导联电轴明显左偏,I、aVL呈qR,R_(aVL)>R_1,Ⅱ、Ⅲ、aVF呈rS型,S波增宽、钝挫,R_(aVR)粗纯.胸前导联QRS主波皆向上,未见弓背向上的ST段抬高、可诊  相似文献   
94.
急性心肌梗死凝血纤溶动态图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组与非溶栓组及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凝血纤溶的动态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21例AMI患者,其中溶栓组8例,非溶栓组13例,健康对照10例。溶栓组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0分、2小时、12小时、48小时取血,非溶栓组取心梗后就诊即刻及其后24小时取血,用凝血纤溶多功能分析仪测定凝血纤溶动态图,观察不同组之间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结果 AMI溶栓组溶栓后反映凝血功能的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纤溶活性升高。非溶栓组凝血纤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MI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凝血纤溶活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患者溶栓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纤溶活性升高。非溶栓组治疗24小时后凝血纤溶活性无明显变化。患者发生AMI后血浆凝血纤溶活性与健康对照相比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5.
心脏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的变迁1 1 透壁梗死、非透壁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透壁和非透壁本来为病理诊断 ,但却使用心电图判断 ,如心电图出现QS波 ,则认为是透壁梗死 ,如果仍有r(R)波 ,则为非透壁梗死 ;如果没有Q波形成 ,紧紧表现为明显的ST段压低或者T波倒置 (>2 4小时 ) ,一般认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此分类方法与病理实际情况非常不符 ,后被抛弃。1 2 Q波心肌梗死 (QwMI)和非Q波心肌梗死 (NQ MI) 正在使用的定义方法。实际上在心肌梗死病人 ,能否形成Q波是回顾型的 ,对于心肌梗死的快速诊断和再灌注治疗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6.
为创建国内血栓防治的交流平台,真正从“血栓”的角度探讨各类相关疾病的临床防治问题,探索临床各科在血栓防治方面的协作机制,发现和解决国内有关血栓防治的“误区”与“盲区”,开创国内血栓防治的新局面,由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继续教育视听杂志编辑部共同主办的“2004血栓相关疾病防治进展研讨会”,将于2004年6月4~7  相似文献   
97.
房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成年人都有可能发生,但在老年人中更为多见,在我国,每年新增房颤患者可达800万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容易发现房颤,但对其危害性却认识不足,因忽略房颤而发生严重后果的事屡见不鲜。为了引导人们正确防治房颤,本刊特约请专家为广大读者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98.
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素类药物抗凝作用机制 临床常规应用的肝素来源于牛肺或猪肠,经去蛋白和糖氨多糖链的降解处理变成分子量5-30kDa,含17-100个糖单位的片段。肝素类药物发挥作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戊糖(pentosaccharide)序列,通常只有三分之一的肝素分子含有戊糖序列。 肝素类药物本身不具有直接的可能活性,其作用在于和抗凝血酶(antithrombin)特异地结合,使抗  相似文献   
99.
房颤病人对一种名叫华法林的药物一定很熟悉,这是一种抗凝和抑制血栓形成的药物,医生往往嘱咐房颤病人长期服用此药,别看只是几片价廉的小药片,它却维系着房颤病人的生命线。 我们先来看3个比较典型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0.
口服华法林INR的波动及其调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俊堂 《中国医刊》2006,41(8):46-48
INR的波动与各种因素对脂溶性维生素(VK)的摄取、吸收和代谢的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和代谢的改变,实验室测定INR的偏差,患者的依从性,医生的用药水平及是否存在完善的抗凝管理体系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