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1 毫秒
61.
试图建立光镜下突触可塑性研究新的可靠的染色方法。采用人或大鼠的肌肉标本固定,切片借助组化方法建立运动终板染色法。本染色法能同时显著肌肉,运动终板及运动神经终末结构,并能定量各种神经末梢发芽。本文建立了新的神经肌肉接头染色法,本法省时,操作简单方便,重复性好,为同类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2.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和局限性肌张力障碍79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肌痉挛和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在神经科并非少见,对于病程长、痉挛严生及多种治闻方法无效患者的治闻,以往是神经科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制作过程简单、创伤小的大鼠脑室系统出血模型的方法 . 方法 取大鼠自体动脉血立体定向下注入右侧侧脑室建立大鼠腩室系统出血模型,对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并观察脑室及室周脑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本方法 模型成功率为88.9%(16/18),注血后6h大鼠出现行为异常,7d后行为异常好转;光镜下观察发现注血后24h模型组大鼠室管膜连续性遭到破坏,细胞间隙增宽,室周脑组织轻度水肿及出现红色坏死神经元. 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造模方法 模型稳定,制作创伤小,病理变化接近临床.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R353Q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560例健康对照组和5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Ⅶ基因R353Q多态性.结果:FⅦ基因第353位存在R、Q 2种等位基因,以及R/R、R/Q和Q/Q 3种基因型.患者组Q等位基因频率和R/Q Q/Q型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河南汉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R353Q多态性,其中Q等位基因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65.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vascular hyperintensity, FVH)是因脑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常见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文章对FVH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6.
卒中是全世界人口的第3位致残和第3位死亡原因,67.3%~80.5%是缺血性卒中[1],其中50%与颈动脉斑块有关.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评估基于神经影像特征的综合卒中复发模型(comprehensive stroke recurrence model,CSR)在短暂症状伴梗死(transient symptoms with infarction,TSI)人群中预测短期和长期卒中风险的能力,并与基于临床危险因素的卒中风险预测评分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8.
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神经功能缺损至少持续24小时为特征的综合征,系因脑循环障碍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受累所致[1].  相似文献   
69.
1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及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 HR-NICE)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1.1定义
   NICE指发病后未遗留显著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包括以下3类人群: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②轻型缺血性卒中(minor ischemic stroke)(以下简称为轻型卒中);③症状迅速缓解,未遗留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70.
目的调查分析郑州市中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方法筛选郑州市某社区所辖40岁以上人口16 000例,调查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卒中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体力活动、肥胖的情况,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符合脑卒中高危人群2 000例,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766例,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对危险因素暴露率及其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危险因素暴露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脂血症(82.4%)、高血压(58.0%)、肥胖(37.3%)、缺乏体力活动(37.1%)、吸烟(35.8%)、脑卒中家族史(32.1%)、糖尿病(30.8%)、心脏病(8.2%)。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高血压暴露率高,吸烟、脑卒中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暴露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男性相比,女性心脏病、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暴露率高,吸烟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年龄性别不同,危险因素暴露水平不同,为有效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