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35篇
肿瘤学   18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结直肠癌组织趋化因子IL-8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趋化因子IL-8的表达与结直肠 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临床收集的新鲜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中趋化因子IL-8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直肠癌组织中趋化因子IL-8蛋白的表达。结果:12例结直肠癌组织经RT-PCR检测均可出现趋化因子IL-8mRNA的表达。40例结肠癌组织IL-8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87.5%;结直肠癌组织IL-8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表达强者,转移发生率高,Dukes分期晚。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趋化因子IL-8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62.
鳃源性囊肿多由第二鳃裂演变而来 ,可能为鳃裂、咽囊、胸腺咽管等残留的胚胎性组织 [1 ]。我院外科 1992~ 1999年收治 2 7例 ,笔者就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7例鳃裂囊肿中 ,男性 16例 ,女性 11例 ,男女比例为 1.5∶ 1;年龄 4~ 6 1岁 ,中位年龄 30岁。 2 7例中 ,外院穿刺或活检后证实转来 2例 ,外院穿刺抽吸或切开引流后复发转来 2例。临床表现 :病程 15天~ 15年 ,中位病程 6个月。病变部位除 1例位于右侧梨状窝外 ,左侧颈部 14例 ,右侧颈部 12例 ;腮腺区 1例 ,颈侧区 2 5例。肿块直径 2 .0~ 6 .5 …  相似文献   
63.
64.
65.
我院自1988年1月-2001年12月间共收治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302例,除4例因病危未经手术治疗外,其余全部经胆道手术,共行310次手术,其中12例近期出现并发症,再次胆道手术。死亡19例(包括4例未手术患者)病死率6.29%,现将本文资料分析结果对一些诊断及治疗问题,结合文献复习,作一些探讨。1临床资料1.1性别与年龄本组302例,其中男110例,女202例,男女之比为0.54:1;年龄最小17岁,最大90岁,30~60岁203例(67.2%),60岁以上62例(20.5%)。1.2病史286例(94.6%)有反复胆道发作病史,其中5年以上者124例(41.1%),56例有胆道手术史(18.5%),其中有5例曾行胆肠吻合术。1.3临床表现本组除16例为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无明显  相似文献   
66.
病人,男性,55岁,因体检发现右肝肿物1周于2005年1月24日入院。既往于1982年患乙型肝炎,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后多次复查乙肝两对半均为小三阳,无手术、外伤、血吸虫等病史。查体:一般情况较好,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正常,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无怒张,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墨菲氏征(-),右肋下未触及肝脏,肝区无叩击痛,肝界正常,移动性浊音(-)。入院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187U/L,谷草转氨酶(AST)112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396U/L,碱性磷酸酶(ALP)117U/L,均较正常值高。乙肝两对半:HBsAg(+)、Anti—HBc(+),AFP:〉1000μg/L。肝脏彩超提示:肝大小形态正常,表面欠光滑,右肝前叶近膈肌见一直径0.8cm低回声光团,边界清楚。肝脏螺旋CT扫描见肝右叶近膈顶见一点状钙化影,CT值为130Hu,动脉期呈等密度,门静脉期及实质期其周围呈相对低密度改变,直径约1.1cm。余肝实质密度较均匀减低,低于同层脾脏密度,增强扫描可见弥漫斑点状低密度影,界不清。CT印象:(1)肝右叶近膈面病变,小肝癌可能;(2)肝增强弥漫性低密度灶,考虑肝硬化结节可能。入院诊断:(1)肝Ⅷ段占位性病变小肝癌?(2)肝炎后肝硬化。入院后予以保肝治疗,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AFP降至501.01μg/L。考虑小肝癌可能性大,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05年2月25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无腹水,腹盆腔未探及结节,腹腔内各脏器未见异常,腹腔血管旁未见肿大淋巴结,胆管无扩张,肝脏实质弥漫性肿大伴结节性硬化,色深红,于肝穹隆部见一直径约1cm、近圆形白色质硬结节,部分突出于肝膈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切除肿物及其周围约0.5cm肝组织术中送冰冻检查为右肝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67.
背景与目的:p53基因为抑癌基因,血管生长抑素(angiostatin,Angio,AS)基因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新生,间接抑制肿瘤的生长。本研究探讨以pV1TRO2质粒为载体共转染野生型人p53和人Angio基因(pV1TRO2-hp53-hAngio)对人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V1TRO2-hp53-h-Angio转染人胃癌细胞系SG7901。以RT—PCR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通过细胞集落形成试验、MTT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调亡检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变化。结果:野生型p53基因或AS基因转染后均能抑制转染细胞的生长(细胞集落形成试验及MMT,P〈0.05),而共转染两种基因的细胞生长抑制诱导凋亡效果优于单个甚因转染(细胞集落形成试验及MMT,P〈0.05)。结论:p53和AS基因具有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提示联合基因可能有利于肿瘤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68.
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作用。方法: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对16例炎性肠梗阻病人进行治疗(试验组)。生长抑素用思他宁6mg/d连续静滴,肠外营养支持配方根据临床常规给予,并与以往13例未使用上述治疗措施者(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中转手术率分别是12.5%和61.5%(P<0.01);两组中转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分别是0%和37.5%(P<0.01)。结论: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具有较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69.
根据临床观察,急性胆囊炎可诱发心脏早搏、阵发房速、房扑、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ECG 检测,可能出现酷似心绞痛发作时或运动阳性的心电图异常。相反也有一部分心绞痛患者被误诊为胆囊炎、胆石症,以上相关病象临床称为胆心综台死。我科于1985年至1986年间发现10例,占同期外科收住胆囊炎、胆石症病例的10%。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0.
结肠癌根治性手术84例,标本检取淋巴结997个,平均每例检取12个,其中转移淋巴结173个,转移度17.4%;84例中有4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1.2%,发生淋巴结转移病例中7例呈“跳跃式转移”。本组资料表明,结肠癌第一、二、三站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48.8%,23.8%,13.7%,第一站淋巴结的转移主要集中在旁中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距离与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对结肠癌淋巴结清扫应持积极态度,尤其对于肿瘤侵达浆膜层、分化差、有浸润性生长倾向者,除姑息切除外,都应争取R_3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