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软骨损伤,主要临床症状是疼痛和关节功能减退。研究表明,骨关节炎中软骨细胞内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的表达异常上调或下调,影响软骨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从而影响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外泌体是由各类细胞...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抗人成骨肉瘤单克隆抗体导向的间接OSMcAb-HSA-MTX和小型化偶联物F(ab')2-MTX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小型化偶联物F(ab')2-MTX、间接偶联物OSMcAb-HSA-MTX、直接偶联物OSMcAb-MTX对细胞周期时相的影响;在裸鼠移植性人成骨肉瘤的模型上观察上述偶联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各处理组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数明显增加,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均可见明显的凋亡峰,F(ab')2-MTX、OSMcAb-HSA-MTX、McAb-MTX、MTX处理组的S期细胞百分数(SPP)分别为(22.9±2.4)%、(26.4±2.2)%、(27.3±2.3)%、(30.6±4.5)%,F(ab')2-MTX作用最强(P<0.05),McAb-HSA-MTX、McAb-MTX次之.F(ab')2-MTX偶联物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给药抑瘤率分别为91.17%和88.33%,均有较游离药物更高的疗效,同时也优于Mcab-MTX、Mcab-HSA-MTX偶联物(P<0.05).结论:单克隆抗体导向的间接和小型化偶联物通过抑制细胞的S期,诱导细胞的凋亡而发挥抗肿瘤作用;F(ab')2-MTX、OSMcAb-HSA-MTX具有良好的体内抗肿瘤作用,F(ab')2-MTX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经升主动脉右侧间隙与头臂干右侧间隙行椎体切除治疗上胸椎T3、T4肿瘤的术式及疗效。方法 2000年6月至2006年1月共治疗上胸椎肿瘤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9-60岁,平均42岁。原发性肿瘤8例,转移瘤4例。T3肿瘤4例,T4肿瘤6例,T3,4肿瘤2例。采用改良的经胸骨柄入路,经升主动脉右侧间隙和头臂干右侧间隙显露椎体肿瘤病灶。采用刮除方式切除肿瘤3例(巨细胞瘤1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余采用整块切除方式切除。椎体间采用自体髂骨或骨水泥进行重建,颈椎前路带锁钛钢板内固定。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结果术中发生血压下降和(或)气道阻力增加6例。术后随访4-66个月,平均28.6个月。1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改善。3例植骨患者植骨均融合。1例L骨肉瘤患者和3例转移瘤患者术后10-18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衰竭死亡。1例巨细胞瘤患者采用刮除方式切除后10个月局部复发。结论经升主动脉右侧间隙和头臂干右侧间隙行L、T4椎体切除重建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暴露,近期疗效满意,适用于脊髓前方存在压迫的上胸椎L、T4椎体肿瘤。  相似文献   
84.
目的 研究暂时低住腹主动脉阻断技术临床应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风险.方法 选择子暂时低位腹主动脉阻断行骨盆或骶尾部肿瘤全切除术患者(A组)和腰椎病损或骨折行侧前入路行腰椎次全切除术患者(B组)各14例,测定和观察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静脉血浆T-SOD、MDA的数值和变化.结果 A组单次阻断时间52~84 min,平均68 min,无一例重复阻断.与阻断前比较,大多数再灌注时点血中MDA明显升高,而SOD明显降低(P<0.05),但再灌注后4 h两观察指标基本恢复到缺血期水平;B组各时间点间T-SOD、MDA值变化不大(P>0.05).结论 单次低位腹主动脉阻断时间≤68 min有一过性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表现.但损伤轻微并短时间内恢复,阻断时限内低位腹主动脉阻断技术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经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 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Jefferson骨折件横韧带损伤患者11例,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7~15分,平均(11±1.2)分.术前均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均在全麻下行后路钉板固定技术治疗.结果 术中未出现死亡和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 7个月至5年7个月,平均(25±13)个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11~17分,平均(15±1.5)分.手术半年后复查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骨折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愈合好.结论 后路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复位,短节段固定,固定可靠等优点,为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6.
目的:总结儿童股骨近端骨肿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37例14岁以下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7.2个月。结果:病变刮除、瘤壁残留肿瘤组织灭活、植骨术仍是目前治疗良性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应避免损伤股骨头骨骺。对病灶范围较大伴有髋内翻畸形的良性病变,行病变部分刮除、外翻截骨及内固定后可维持正常的颈干角和髋关节功能。瘤段切除、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修复股骨近端恶性骨肿瘤切除后大块骨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早期恢复肢体功能、并发症少、材料来源充足等优势。结论:儿童股骨近端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应考虑到病变的性质、侵袭范围、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及儿童骨骺未闭合等特点,采用适当的术式,多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评价精确匹配的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41例(48髋)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术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6.7岁,随访至少3年或直到假体失败.所有的患者均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 Ⅲ期35髋,Ficat Ⅳ期13髋;其中自发性占7.3%,创伤性占9.7%,酒精性占22%,激素性占61%;他们的髋臼相对正常.在术后骨盆的X线片上测量股骨假体的插入角度和下沉程度.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5.7年.平均的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01),疼痛由术前的3.1分提高到9.0分;步行由4.4分提高到9.1分;活动由5.5分提高到7.0分.按UCLA评分标准,Ficat Ⅲ期35髋术后的满意率为88.6%;Ficat Ⅳ期13髋术后的满意率为69.2%(P=0.25).8个髋的疗效差,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改善,术后X线检查发现7个髋呈髋内翻植入了假体(插入的短柄与股骨轴线的夹角均小于130°);6例假体头中心的平均下沉为5.0 mm.假体的5年生存率为83%. 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术的前提下,精确匹配的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满意;对于髋关节表面置换,处于外翻位置的股骨假体更可取.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LDH)的临床分型及其作为脊柱内窥镜 (MED)手术适应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参照老年性LDH的病理特点 ,将 81例年龄超过 5 0岁并已通过传统开放手术证实了椎管内合并症情况的LDH患者 (A组 )的临床特征分为Ⅰ ,Ⅱ两型并与其术中所见做对照分析 ;对行MED手术治疗的 6 2例年龄超过 5 0岁的患者 (B组 )进行回顾分析 ,并对其疗效做分型比较。结果 :A组Ⅰ型患者椎管狭窄总合并率为 6 2 .0 7% ,Ⅱ型患者椎管狭窄总合并率为 10 7.6 9% (P <0 .0 1) ;B组患者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 10月 ,按Macnnab标准评定疗效 ,Ⅰ型患者的手术优良率 (10 0 % )明显高于Ⅱ型 (75 % ,P <0 .0 5 )。结论 :老年性LDH的临床分型对提高MED手术疗效有着重要影响 ,可作为MED手术的适应症之一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9.
背景:国内外少见颈前路带锁钢板重建上胸椎的体外生物力学报道。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方法:15具成人尸体上胸椎标本分成3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颈前路钛板预弯内固定组(C),颈前路钛板未预弯内固定组(D)。对完整标本进行三维活动度测量,分别安装好各组内固定再次进行标本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及旋转状态下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测量,并与完整状态(A)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在完整状态下B、C、D3组标本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屈稳定性排列:B〉D〉C〉完整,B、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后伸稳定性排列:B〉C〉A〉D,B与A,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21,0.01);旋转状态下的稳定性排列:B〉C〉A〉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侧弯稳定性排列:A〉B〉C〉D,A和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0.002)。提示上胸椎前路钛板装置具有较好的三维稳定性,如果采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建议塑型。  相似文献   
90.
背景:国内外少见颈前路带锁钢板重建上胸椎的体外生物力学报道。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方法:15具成人尸体上胸椎标本分成3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颈前路钛板预弯内固定组(C),颈前路钛板未预弯内固定组(D)。对完整标本进行三维活动度测量,分别安装好各组内固定再次进行标本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及旋转状态下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测量,并与完整状态(A)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在完整状态下B、C、D3组标本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屈稳定性排列:B>D>C>完整,B、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后伸稳定性排列:B>C>A>D,B与A,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21,0.01);旋转状态下的稳定性排列:B>C>A>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侧弯稳定性排列:A>B>C>D,A和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0.002)。提示上胸椎前路钛板装置具有较好的三维稳定性,如果采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建议塑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