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2 毫秒
71.
目的:探讨脊柱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miation,LIDH)的手术适应证与术式选择。方法:应用脊柱显微内窥镜手术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LIDH患者107例,其中单纯MED手术(MED组)93例,辅助MED手术(辅助组)14例;根据患病年龄(青壮年组<50岁,中老年组≥50岁)、椎间盘突出类型(中央型,旁侧型,极外侧型)以及是否伴有椎管内合并症对MED组的93例患者作疗效分组分析。结果:107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8个月,根据Macbnnab标准评定疗效:MED组:优73例,良12例,可8例,优良率91.40%;辅助组:优10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2.86%。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青壮年组的MED疗效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01);中央型突出与 旁侧型突出的MED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椎管内合并症对MED手术疗效有明显影响(P<0.01)。结论:适应症的掌握与术式选择是影响MED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LIDH的CT病理学分型可作为MED手术的一个重要适应症;中央型突出不应列为MED手术禁忌症;辅助MED手术对于合并椎管严重狭窄的LDH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4年1月~2016年9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或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可能导致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研究的可能导致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MI、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术前慢性腰痛、腰痛VAS评分、术前下肢疼痛时长、腿痛VAS评分、术前腰椎JOA评分、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数目、手术节段、术者、出血量、围绝经期、围绝经期综合征。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78例,成功随访147例,失访31例,随访率为82.58%,随访时间6~39个月(19.14±9.33个月)。年龄19~77岁(49.68±11.76岁)。其中围绝经期者63例(42.86%),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者33例(22.45%)。术后慢性腰痛者53例(36.05%)。经单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有BMI、术前慢性腰痛、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前慢性腰痛、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经PSM分析发现,研究组(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非围绝经期组)间慢性腰痛发生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差异(P0.05);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组与未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组间慢性腰痛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I、术前慢性腰痛、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围绝经期是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3.
背景:国内外少见颈前路带锁钢板重建上胸椎的体外生物力学报道。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 方法:15具成人尸体上胸椎标本分成3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颈前路钛板预弯内固定组(C),颈前路钛板未预弯内固定组(D)。对完整标本进行三维活动度测量,分别安装好各组内固定再次进行标本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及旋转状态下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测量,并与完整状态(A)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在完整状态下B、C、D 3组标本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前屈稳定性排列:B>D>C>完整,B、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后伸稳定性排列:B>C>A>D,B与A,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21,0.01);旋转状态下的稳定性排列:B>C>A>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侧弯稳定性排列:A>B>C>D,A和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0.002)。提示上胸椎前路钛板装置具有较好的三维稳定性,如果采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建议塑型。  相似文献   
74.
不同植骨材料及方法对腰椎滑脱植骨融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影响脊柱融合的因素有合适的植骨部位、良好的植骨床、充足的植骨量、严格的固定措施和充足的固定时间.植骨方式中采用椎间植骨还是横突间植骨,植骨材料采用白体骼骨还足术中切除的自体棘突及椎板,日前仍有争议.目的:比较采用不同植骨材料及方法进行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的融合率以及植骨后症状改善情况.设计:对比观察.对象:纳入接受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92例,滑脱按Meyerding分类,其中Ⅰ度滑脱50例,Ⅱ度滑脱40例,Ⅲ度1例,Ⅳ度1例.L3滑脱1例,L4滑脱58例,L5滑脱33例.方法:对92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椎管减压,采用提拉复位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提拉复位后,进行植骨融合,根据不同的植骨方法和材料分为4组,自体棘突、椎板横突间移植组21例,自体棘突、椎板椎体间移植组27例,自体骼骨横突问移植组21例,自体髂骨椎体间移植绀23例.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植骨前后X射线片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价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植骨后6个月随访,自体髂骨椎体间移植组患者的植骨触合率显著高于自体棘突、椎板横突间移植组、自体棘突、椎扳椎体间移植组及自体髂骨横突间移植组(P<0.05).植骨后9,12个月各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植骨后各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体间或者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直接用咬除的白体椎板、棘突骨质和取自体骼骨植骨内固定均是有效的植骨方法.同样的植骨方法中取髂骨植骨比直接用咬除的椎板、棘突骨质植骨后6个月的融合率高:而应用同样的植骨材料椎体间植骨比后外侧横突间植骨后6个月的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75.
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于纤维蛋白凝胶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经分离培养的免音舱基质子细胞(MSC)接种在可吸收性纤维蛋白凝胶上向成分细胞分化,表型维持的影响。方法:取兔骨髓基质子细胞于含100n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并向成管细胞诱导。将细胞与纤维蛋白凝胶复合,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附着情况,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型胶原的分泌,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碱性磷酸酶(ALP)阳性细胞,ALP含量测定。结果:骨髓基质子细胞在可吸收性纤维蛋白凝胶表面附着良好并继续增殖,可分泌I型胶原,这些细胞的ALP染色呈强阳性,细胞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结论: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低抗原性、好的降解吸收性的纤维蛋白凝胶具有促进骨髓基质细胞表达成管细胞表型、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功能,是良好的细胞载体。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单侧分次法椎体成形术对急性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46例(共82椎)急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单侧椎体成形治疗,即利用球囊式椎体扩张器,采取单侧分次经皮穿刺的方法,对病椎进行扩张,并于扩张后行骨水泥填充;观察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下腰痛(JOA)评分水平,并比较病锥的前、后缘及中央高度的变化。结果:46例患者的椎体手术均顺利结束,所有患者均未表现出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3 d的VAS评分(3.21±0.36)分与术后6个月的(3.78±0.83)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的(6.83±0.34)分,术后3 d的下腰痛JOA评分(21.58±0.39)分与术后6个月的(20.64±0.95)分均明显高于术前的(16.13±0.46)分,且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的病椎的前、后缘及中央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 d与术后6个月上述各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靶椎"高度再丢失不明显。结论:应用单侧分次椎体成形术治疗急性期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骨水泥弥散程度及减少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7.
前方经胸骨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胸骨人路治疗上胸椎(T1-4)结核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经胸骨人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胸椎结核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37-72岁,平均为48.6岁。病变累及部位:T1椎体3例,T2椎体1例,T1.3,椎体4例,T3椎体2例,T3-4。椎体4例,T4椎体2例。对于T1.2。椎体病灶采用头臂干内侧间隙进入,对于T3-4。椎体病灶采用头臂干外侧间隙进入。术前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5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为15^o-40^o,平均为22.0^o±3.5^o。术后随访6-72个月。结果患者均能很好地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120-150min,出血量为300-600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10^o-25^o,平均17.0^o±2.5^o,平均矫正5^o。所有患者都得到随访,随访中结核无复发,患者的自觉症状均有好转,末次随访时11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者,1例A级恢复到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2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1例A级和2例D级术后无变化。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所有植骨均愈合,植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结论经胸骨人路可以清晰地暴露上胸椎,达到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目的。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和caspase-9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9例,其中单个节段突出的患者70例(A组)、多个节段突出(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数量≥2个)的患者29例(B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中caspase-3和caspase-9浓度。结果 对照组、A组和B组血清中caspase-3浓度分别为11.24±0.41,14.31±0.67和17.43±1.86 pmol/L,各组之间caspase-3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47,P<0.01)。对照组、A组、B组血清中caspase-9浓度分别为18.54±2.19,30.57±3.63和43.68±5.15 pmol/L,各组之间caspase-9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85,P=0.001)。A组(q=3.08,3.29,P<0.05)、B组(q=5.78,4.50,P<0.05)caspase-3和caspase-9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B组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3.21,3.22,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上调促进了细胞凋亡过程,参与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并且与椎间盘突出节段数量相关,突出节段数量越多,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量越高。  相似文献   
79.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软骨损伤,主要临床症状是疼痛和关节功能减退。研究表明,骨关节炎中软骨细胞内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的表达异常上调或下调,影响软骨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从而影响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外泌体是由各类细胞...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经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 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Jefferson骨折件横韧带损伤患者11例,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7~15分,平均(11±1.2)分.术前均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均在全麻下行后路钉板固定技术治疗.结果 术中未出现死亡和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 7个月至5年7个月,平均(25±13)个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11~17分,平均(15±1.5)分.手术半年后复查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骨折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愈合好.结论 后路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复位,短节段固定,固定可靠等优点,为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