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5篇 |
综合类 | 27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1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半髋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中期疗效与股骨假体的柄干角和下沉的关系。方法41例(48髋)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6.7岁,随访至少3年。均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Ⅲ期35髋、Ⅳ期13髋;其髋臼相对正常。在术后骨盆X线片上测量股骨假体的柄干角,观察其下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5.2年(3~8年)。平均的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01),5年生存率为83%。按UCLA评分标准,FicatⅢ期35髋术后的满意率为88.6%;Ⅳ期13髋术后的满意率为69.2%(P<0.05)。8髋(FicatⅢ期、Ⅳ期各4髋)疗效差,归为失败组。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显示6髋的股骨假体有明显下沉(其柄干角小于130°),2髋的髋臼有破坏(1髋柄干角为128°,1髋为136°)。疗效好的40髋(成功组)的平均柄干角为139°,而失败组的平均柄干角为127°(P<0.05)。失败组中,6髋假体头中心和假体柄尖的下沉分别为5.02mm和4.85mm,其柄干角均小于130°;而成功组假体头中心和假体柄尖的下沉仅为1.48mm和1.04mm(P<0.05)。柄干角小于130°者其发生不良后果的机会增加7.1倍。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显示股骨假体超过2mm下沉的时间为19.5个月,临床出现症状的时间为35.6个月(P<0.01)。结论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术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较大的股骨假体的柄干角可以减少股骨头颈区域的压力,从而可以减少下沉,提高存活率。运用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可以预测假体的失败。 相似文献
62.
抗人成骨肉瘤单克隆抗体-人血清白蛋白甲氨蝶呤偶联物的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应用化学交联法制备抗人成骨肉瘤单克隆抗体 (OSMcAb) 人血清白蛋白(HSA) 甲氨蝶呤 (MTX)偶联物并进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方法 采用碳二亚胺、活化酯及SPDP法制备OSMcAb HSA MTX间接偶联物 ;同时应用活化酯法制备出OSMcAb MTX ;并进行体外靶细胞结合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集落形成抑制实验。结果 化学交联法制备出的偶联物的性质及药物含量稳定。抗体蛋白活性保存良好。集落形成抑制实验中 ,OSMcAb HSA MTX、OSMcAb MTX的IC5 0 (μg/L)分别为 2 .5 5 0± 0 .114、2 .710± 0 .14 5 ,它们杀伤作用均明显大于游离MTX(IC5 0为 5 .5 10± 1.5 2 9) (P <0 .0 5 )。 2 4h细胞毒性实验中 ,OSMcAb HSA MTX、OSMcAb MTX的对MG 63细胞、T2 4细胞的IC5 0 (μg/L)分别为 66.5 :3 785和 79.8:3 0 2 5 ,偶联物杀伤作用在靶细胞明显强于非靶细胞 (P <0 .0 1)。结论 以化学交联法制备OSMcAb HSA MTX偶联物方法可行 ;偶联物OSMcAb HSA MTX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4年1月~2016年9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或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可能导致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寻找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研究的可能导致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MI、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术前慢性腰痛、腰痛VAS评分、术前下肢疼痛时长、腿痛VAS评分、术前腰椎JOA评分、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数目、手术节段、术者、出血量、围绝经期、围绝经期综合征。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78例,成功随访147例,失访31例,随访率为82.58%,随访时间6~39个月(19.14±9.33个月)。年龄19~77岁(49.68±11.76岁)。其中围绝经期者63例(42.86%),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者33例(22.45%)。术后慢性腰痛者53例(36.05%)。经单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有BMI、术前慢性腰痛、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前慢性腰痛、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经PSM分析发现,研究组(围绝经期组)与对照组(非围绝经期组)间慢性腰痛发生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差异(P0.05);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组与未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组间慢性腰痛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I、术前慢性腰痛、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围绝经期是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慢性腰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4.
目的:总结儿童股骨近端骨肿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37例14岁以下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7.2个月。结果:病变刮除、瘤壁残留肿瘤组织灭活、植骨术仍是目前治疗良性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应避免损伤股骨头骨骺。对病灶范围较大伴有髋内翻畸形的良性病变,行病变部分刮除、外翻截骨及内固定后可维持正常的颈干角和髋关节功能。瘤段切除、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修复股骨近端恶性骨肿瘤切除后大块骨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早期恢复肢体功能、并发症少、材料来源充足等优势。结论:儿童股骨近端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应考虑到病变的性质、侵袭范围、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及儿童骨骺未闭合等特点,采用适当的术式,多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钠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干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日本大白兔3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A组):每天肌注等量生理盐水;单纯激素组(B组):地塞米松肌肉注射2.5mg·kg^-1·d^-1,不口服普伐他汀钠;激素+普伐他汀钠组(C组):口服普伐他汀钠5mg/d+地塞米松肌肉注射2.5mg·kg^-1·d^-1,于6周、8周、10周、12周四个时间点行血脂、血PT、t—PA检查及双侧髋关节x线检查,分批处死后,行骨组织形态学、透射电镜检查及细胞凋亡分析。结果B组血脂、血Prr高于其余两组,而t-PA明显低于其余两组(F=25.86,P〈0.05)。影像学显示C组的软骨下骨区囊性变及硬化带明显减少,组织学显示C组骨陷窝空虚率降低,髓腔内血栓形成减少,骨细胞吞饮脂滴减少,细胞凋亡分析显示c组凋亡指数显著降低(F=30.47,P〈0.05)。结论普伐他汀钠是通过降脂、抗凝、改善骨代谢以发挥干预、阻断骨细胞坏死和凋亡,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采用联合入路治疗复杂型陈旧性髋臼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采用联合入路治疗复杂型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从1993年2月~2005年9月,共手术治疗复杂型陈旧性髋臼骨折21例,其中横形合并后壁骨折3例,T形骨折4例,双柱骨折11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3例。手术采用联合入路(髂腹股沟 K-L入路)。结果解剖复位12例(57.1%),复位满意5例(23.8%),复位不满意4例(19.1%)。解剖复位率在最初和最近6年手术组分别为44.4%和66.7%。获2~8年随访的15例中,临床和X线优良率分别为65.3%和67.2%,其中解剖和非解剖复位组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78.6%和32.8%(P<0.01)。并发症:坐骨神经不全性牵伸损伤1例;深部感染1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中、重度骨关节炎2例,轻度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异位骨化BrookerⅠ、Ⅱ度4例,Ⅲ度2例。结论采用联合入路治疗复杂型陈旧性髋臼骨折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复位质量与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7.
背景:国内外少见颈前路带锁钢板重建上胸椎的体外生物力学报道。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
方法:15具成人尸体上胸椎标本分成3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颈前路钛板预弯内固定组(C),颈前路钛板未预弯内固定组(D)。对完整标本进行三维活动度测量,分别安装好各组内固定再次进行标本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及旋转状态下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测量,并与完整状态(A)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在完整状态下B、C、D 3组标本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前屈稳定性排列:B>D>C>完整,B、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后伸稳定性排列:B>C>A>D,B与A,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21,0.01);旋转状态下的稳定性排列:B>C>A>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侧弯稳定性排列:A>B>C>D,A和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0.002)。提示上胸椎前路钛板装置具有较好的三维稳定性,如果采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建议塑型。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经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钛笼下沉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6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的颈椎正侧位片及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根据下沉与否分为下沉组和非下沉组进行观察,分析术后钛笼下沉与年龄、性别、手术节段、临床疗效、病变节段撑开角度、和安置位置的相关性。结果:术后6个月时86例患者中有22例发生钛笼下沉(25.6%),下沉组和非下沉组患者术前平均年龄、性别、手术节段(C5-C7)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融合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撑开角度<30°者共63例,下沉组12例(19.0%),撑开角度≥30°者共23例,下沉组10例(43.5%)。撑开角度<30°与撑开角度≥30°对于下沉发生率的影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前缘与钛笼前缘间距<1mm者共66例,下沉组13例(19.7%),椎体前缘与钛笼前缘间距>1mm者共20例,下沉9例(45.0%),椎体前缘与钛笼前缘间距>1mm与椎体前缘与钛笼前缘间距<1mm对于下沉发生率的影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撑开角度和安放位置可能是影响钛笼术后下沉的重要因素,此外年龄、性别、手术节段(C5-C7)、骨密度、BMI对钛笼下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脊柱前后路手术对治疗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8例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者,其中对于5例小于3岁的患儿行经胸腔或经腹膜后的切口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支具矫正;对于3例大于3岁的患儿,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结果:术后随访2~11年,平均4.3年,测定手术前后的Cobb角及躯干位移。侧弯角右术前平均的36.5°矫正到12°(矫正率达66%)。对于小于3岁的患儿组的矫正效果,侧弯角由术前的37.7°矫正至9.6°,后凸角由术前30.5°矫正至6°,躯干位移从23mm恢复至5mm;对于大于3岁的患儿组,X线及CT相关参数显示T4~L3椎弓根的横径从(2.6±0.43)~(5.2±0.85)mm;选用的螺钉的直径为3~4mm,长度为30~40mm;侧弯角由术前的40.9°矫正至12°,后凸角由术前32.5°矫正至8°,躯干位移从29mm恢复至7mm,侧弯角及后凸角丢失分别为2°和3°,所有患儿丢失角度不超过5°,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脱落,均融合。结论:针对患儿的年龄和畸形程度采用前路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牵引石膏矫正;或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均能取得满意的手术矫正效果;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对保证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植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0.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以临床实践为主,对他们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化知识为能力的重要过程,是一名医学生由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医学生不仅应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有较高的素质,以便能满足未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1]。本文就如何加强临床教学中的同情心培养,谈谈自己的体会。1富于同情心是一个从医者的起码要求为大众服务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作为一名医生的天职。每一个医学生都应该懂得,选择了医生职业,就意味着终身为大众服务,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作为一名医生的最重要素质就是具有同情心,医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为患者尽早地解除痛苦,完成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从我们国家的“杏林春暖”到“希波克拉底誓言”无不在昭示着我们要有同情心。2临床课教学是培养同情心的良好时机临床课是从基础课到具体临床实践的桥梁。基础课内容更多的是一个个的药物、人体组织结构、理化数据的名称和功能,而临床课从一开始就面对的是疾病的名称、具体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演变等。在临床课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明白这些症状、体征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患者的实实在在的痛苦。如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