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1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10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352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6篇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导航系统(CAOS)在芦山地震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日至5月3日芦山地震中应用CAOS引导下手术治疗的6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女3例;年龄20 ~54岁,平均39.7岁.骨折按Tile分类:B型2例,C型4例.合并伤:双侧胫骨开放性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股骨骨折3例,腰椎骨折2例,髌骨、肱骨骨折各1例,皮肤挫裂伤5例.6例患者于伤后3~10d(平均6d)均在CAOS引导下行手术治疗.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并根据Matta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6例患者共置入空心钉11枚,其中骶髂螺钉6枚(S15枚,S2l枚),耻骨支螺钉5枚(顺行2枚,逆行3枚).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中无明显神经及血管损伤,术中置入每枚螺钉的平均出血量约为20 mL,术中平均总出血量为110 mL,术中平均置入每枚螺钉的透视时间为10 s,平均手术时间为110 min,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示骨折均复位满意,根据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2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CAOS引导下手术由于其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准确度高、术中透视时间短、手术时间相对较短等特点,可有效进行严重骨盆损伤、多发伤患者的损伤控制,可早期固定骨折,是治疗地震伤骨盆骨折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多种晚期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全世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的数量正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髋关节翻修术的数量逐步增多。2005年美国髋关节翻修术数量为40800台,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96700台,增长率137%。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全髋关节翻修术围手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单侧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凝血常规、双下肢静脉彩超等检查,氨甲环酸组患者于切皮前10min静脉单次使用10mg/kg的氨甲环酸,对照组予以相当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第3天复查血常规并记录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术后第5天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如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低于80g/L或患者有贫血表现时予以输入同型红细胞悬液。通过公式计算并比较患者血容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等指标。记录患者术后输血量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总失血量及隐形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14例(46.7%,14/30),对照组26例(86.7%,26/30)需要输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术后住院E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10mg/kg氨甲环酸术前静脉单次用药为主的多模式控制血液丢失方案可以有效减少髋关节翻修手术围手术期的血液丢失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该方案是髋关节翻修术围手术期控制血液丢失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预防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将20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A组)140只,对照组(B组)60只。对实验组大鼠给予连续灌喂阿仑膦酸钠溶液干预,对照组大鼠给予连续灌喂生理盐水,两组大鼠同时给予灌喂阿莫西林预防感染,2周后对所有大鼠均连续腹腔内注射大剂量甲级强的松龙4周。注射结束后2、4、8、12周分别处死等量大鼠进行micro—CT检测和HE染色评估造模成功率。结果计算骨小梁空骨陷窝率得出A组大鼠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造模成功率约30%,而B组造模成功率达50%。A组大鼠在干预开始后2、4、8、12周股骨头标本行Mirco—CT检查显示骨小梁平均间距分别为0.766、0.761、0.753、0.501um,骨小梁平均数目分别为6.146、6.159、6.194、6.723,骨小梁平均厚度为0.097、0.101、0.109、0.138um,组内2、4、8周取材检测结果无明显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670,452.719,1.737,P值均〉0.05);但是12周时取材检测结果和前次检测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178,58719.299,23.023,P〈0.05);B组于12周时micro—CT检测结果提示骨小梁平均间距、平均数目、平均厚度分别为0.765um、6.141、0.093um,与干预组12周时Micro-CT结果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13.498,22.557,52.072,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预防大鼠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具有一定作用,但是预防人体股骨头坏死是否具有相同疗效尚需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5.
背景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出血的重要原因是止血带效应所导致的纤溶亢进,通过使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TXA)减少出血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目的:探讨TXA减少TKA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选择130例行初次TK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A组为试验组,安放完假体关闭切口前静脉给予10 mg/kg TXA;B组为对照组,不给予TX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h内每小时引流量、总引流量、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总失血量、输血人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结果:术后1~3 h每小时引流量和总引流量A组少于B组(P<0.05),术后4~6 h每小时引流量A组少于B组(P<0.05)。术后1 d、3 d、5 d A组血红蛋白值均高于B组(P<0.05)。A、B两组总失血量分别为752 ml和1107 ml(P<0.05)。A、B两组输血人数分别为5人和12人,输血率分别为7.7%和18.5%(P<0.05)。两组患者术前、松止血带时、术后3 h和术后24 h PT、AP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h和24 h D-二聚体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患者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见DVT,术后3周两组患者均未发现症状性DVT。结论结论:TKA手术中安放完假体关闭切口前按10 mg/kg静脉给予TXA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6.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目前,国内外医师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临床实践环境、镇痛药物种类/使用经验/了解程度、医保药品收录均有差异,故有效、规范化的慢性疼痛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亟待制定完善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因素的跨学科慢性疼痛管理共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与重视、规范指导慢性疼痛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消除患者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在治疗患者原发疾病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功能需求。通过查阅文献,本共识专家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反复讨论和通信修改,对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达成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时围手术期应注意的问题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TKA的148例(168膝)糖尿病患者资料,男32例(36膝),女116例(132膝);年龄49~80岁,平均(67.2±8.1)岁;骨关节炎136例,类风湿关节炎12例。患者均存在跛行和膝关节疼痛。116膝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畸形。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平均(10.1±4.9) mmol/L,尿糖 (-) ~ ( +++ )。经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待患者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10 mmol/L时行TKA。结果 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平均(7.2±1.2) 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11.0±1.8) mmo/L。手术时间平均(72±19) min,术后引流量平均(213.1±101.0) ml,总失血量平均(771.4±97.2) ml。12例患者输血,输血率8.1%(12/148)。术后下肢血管彩超示5例患者小腿肌间静脉形成血栓,但无一例形成深静脉血栓。随访时间6.1~14.4个月,平均(9.4±2.9)个月。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假体松动、移位或翻修。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8.8±14.3)分提高到术后(92.1±6.1)分,其中优120例,良48例;优良率为100%。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的平均77.2°±19.3°增加到术后109.9°±11.1°。无一例发生深部感染。结论 糖尿病患者初次行TKA时,如围手术期全面评估心肺情况,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感染,则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并无更高的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2至5月15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分别在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单次使用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术后3 h再次按该剂量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组);不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比较三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不同时间血红蛋白、输血患者比例、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引流量(447.2±101.9) ml,大于单次使用组(273.6±99.6) ml和重复使用组(168.5±80.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总失血量(1 100.8±288.3) ml,大于单次使用组(959.1±291.7) ml和重复使用组(818.7±206.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隐性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第1、3、5天的血红蛋白均低于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重复使用组均高于单次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输血患者比例分别为8.0%(4/50)、6.0%(3/50)和22.0%(11/50),对照组高于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 d内均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降低输血患者比例,术后3 h重复使用能进一步减少失血量,但不能进一步降低输血患者比例。使用氨甲环酸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股骨侧严重骨缺损(Paprosky ⅢA型)翻修中应用髓内打压植骨结合广泛多孔涂层长柄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9月,对38例(38髋)Paprosky ⅢA型股骨骨缺损患者行翻修重建,其中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岁.翻修原因:骨溶解、无菌性松动2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感染二期翻修6例,假体周围骨折3例(Vancouver B3型).股骨侧干骺端骨缺损采用同种异体颗粒骨髓腔内打压植骨进行修复,股骨柄采用全涂层长柄假体(7~10英寸).术后定期随访,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影像学采用X线片及CT观察:假体柄有无松动下沉、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情况、植入的异体颗粒骨与宿主骨整合情况.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53.4个月(23~62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32~4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86分(69~95分).无患者发生脱位、假体周围骨折.1例术后感染,行再次二期翻修;1例假体柄在术后6个月内下沉4.24 cm,再次翻修时选择更粗的假体柄,末次随访时假体柄稳定;其余所有患者假体柄均牢固固定.3例出现轻-中度应力遮挡.15例近端皮质骨密度及厚度有增加,厚度平均增加约1.8 mm(0.7~3.5 mm),植入骨与宿主骨逐渐整合并增加了骨缺损区的骨质储备.结论严重骨缺损(Paprosky ⅢA型)的股骨翻修中,采用髓内颗粒骨打压植骨可以很好的修复股骨中上段骨缺损,重建股骨干骺端.依靠广泛多孔涂层长柄假体在远端的牢固压配固定,结合股骨干骺端髓内紧密打压植骨,使假体柄在股骨中上段及远端均能获得较好的初始稳定性,近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静脉10 mg/kg氨甲环酸减少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所有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设定纳入排除标准后共纳入57例。其中静脉使用10 mg/kg氨甲环酸31例,未使用26例。氨甲环酸组患者于每侧手术切皮前均完成静脉单次使用10 mg/kg氨甲环酸,对照组不使用。对比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HB)值及红细胞压积(HCT)值的差异;根据Gross方程计算围术期总失血量;统计两组输血量及输血率;根据术后第5d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判断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统计肺栓塞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天数,应用SPSS统计软件得出结论。[结果]氨甲环酸组术后1、3 d HB值及H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第5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围术期平均失血(1 811.6±490.8)ml,明显低于对照组(2 408.6±511.3)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8例(25.8%,8/31),对照组14例(53.8%,14/26)输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人均输血量0.68 U,明显低于对照组1.23 U,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肌间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单次10 mg/kg氨甲环酸于每侧关节置换前单次用药是控制同期双侧THA围术期失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