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平扫结合输尿管曲面重组图像诊断微小隐匿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68例临床高度怀疑输尿管结石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后,重建0.625mm图像传至CT三维工作站进行曲面重组(CPR),分别对比观察断层图像及曲面重组出输尿管的全程图像,了解输尿管结石的大小、位置。结果 68例中轴位图像能明确诊断输尿管结石的有53例,15例因结石体积过小、所处解剖位置受血管钙化和静脉石等因素影响不能明确诊断,通过曲面重组后获得了68例输尿管全程图像,显示了97个输尿管结石,大小约0.3-0.8cm,其中上段结石32例,中段结石21例,下段结石44例;右侧30例37个结石,左侧28例33个结石,双侧10例27个结石。结论输尿管曲面重组可以获得良好的输尿管全程图像,能准确清晰显示输尿管结石的大小、位置和数量,对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2.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肝硬化患者双能量CT碘定量参数肝动脉供血比重碘分数(AIF)及门静脉血流碘含量(PVIC)改变,探讨AIF及PVIC反映肝硬化患者血流灌注分布情况及肝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55例经临床确诊肝硬化患者(研究组)及26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上腹部CT扫描,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为能谱成像(GSI)模式扫描,应用能谱分析软件进行后处理。分别在动脉期、静脉期物质分离碘基图上于肝脏左外叶、左内叶及右叶各取1个直径10mm的ROI,测得ROI的碘浓度均值为增强扫描动脉期碘浓度(Ia)及门静脉期碘浓度(Ip),计算AIF、PVIC。对肝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AIF、PVIC进行单因素分析,组间均数两两比较;肝硬化组AIF、PVIC分别与肝功能CTP分级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硬化组Child-Pugh B级、C级AIF与正常对照组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8.650,P<0.01),且Child-Pugh B级、C级AIF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 (31.70±5.07)%,(47.74±5.75) % vs (21.06±4.29)%, AIF与肝硬化CTP分级评分呈正相关(r1=0.780,r2=0.848,P<0.01)。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PVIC与正常对照组均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4.949,P<0.01),且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72±0.51)、(1.37±0.38)、(0.94±0.27)和(2.08±0.54) mg/mL;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PVIC呈逐级递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硬化CTP分级评分呈负相关(r1=-0.608,r2=-0.548,P<0.01)。结论:双能量CT参数AIF及PVIC的改变反映了肝硬化后门静脉对肝脏的血流灌注相对减少,且随肝硬化程度加重而呈逐级递减,Child-Pugh B级、C级出现肝动脉血流灌注增多;AIF及PVIC与肝硬化的临床分级相关,可作为评估肝功能储备状况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62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且均选用磁共振成像技术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并根据不同检查方式划分为两个小组,前者设定为对照组,后者设定为研究...  相似文献   
24.
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表现及其发病机理,提高对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或cT动态观察证实的17例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男15例,女2例,其中16例年龄37—77岁,平均61岁,另1例4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使用Siemens SOMATOM P1us4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40KV,189MA,自OM线向上连续扫描10-12层,层厚10mm。结亲临床表现:17例患者中,3例患者快速进入昏迷,其余患者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视物模糊,肢体乏力、疼痛、麻木,行走不稳,言语不清,5例患者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其中1例发展为偏瘫,另1例逐渐进展至昏迷。cT表现:血肿多位于大脑突面,双侧出现血肿的4例,单侧13例。额颞部血肿9例,额颞枕顶部血肿6例,额顶部2例,其中3例有大脑镰区血肿。13例单侧发病病例中10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血肿位于颅内板与脑皮质问,呈新月形、带状、镰状、梭形,或表现为大脑镰增厚。血肿CT值17—57Hu,等密度5例,低密度5例,高密度3例,混杂密度4例,其中一例出现分层征。17例中,4例占位效应轻微,9例占位效应较明显,4例形成脑镰下疝。17例均无颅骨骨折表现。结论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CT可显示血肿的直接征象和占位效应等间接征象,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5.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SCT诊断价值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SCT表现。结果病灶单发14例,多发1例;肝左叶12例,肝右叶3例;大小3.5~8.5cm,平均5.8cm。平扫:低密度13例,不规则形11例,边缘不清1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不明显10例,门脉期环形强化12例,呈渐进性和向心性轻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10例。肝内胆管扩张5例,肝内胆管结石3例,肝叶萎缩3例,局部肝轮廓凹陷2例。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SCT多期增强表现有较明显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评价利用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诊断肺动静脉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CT增强肺血管三维成像证实的肺动静脉瘘患者共17个肺动静脉瘘病灶的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并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联合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多向倾斜VR和MIP等重组技术,比较与CT增强诊断肺动静脉瘘的一致性、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用量。结果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联合应用多种三维重组技术清楚显示了全部17个肺动静脉瘘囊瘤的大小、形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对全部病例均做出了明确诊断,辐射剂量是CT增强的33%~50%,不使用对比剂而CT增强需要使用45~85ml碘对比剂。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能对肺动静脉瘘做出准确诊断并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避免碘对比剂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检查的安全性,在临床上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7.
为探讨多层螺旋CT数据重建在主动脉壁内血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收集主动脉壁内血肿病例11例,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平扫、增强扫描,将增强扫描数据薄层重建后进行MPR、CPR、MIP、VR等后处理。结果发现,11例患者中StanfordA型2例、B型9例。平扫增厚主动脉壁呈高密度10例。等密度1例,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增厚主动脉壁均未见明显强化,主动脉内膜小渗漏孔1例。合并主动脉溃疡6例,主动脉瘤样扩张1例。由此可知,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范围、并发症、合并症,可以作为临床诊断、鉴别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评价噪声关联z轴管电流调制技术降低多层CT胸部扫描的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信噪比水平)的效果.方法 连续200名CT定位像未显示明显胸部异常的受检者,按前瞻性的研究方法 进行分组,根据检查顺序的单双数随机分为z轴管电流调制组(单数者为试验组)和管电流固定组(双数者为对照组),每组100名.试验组的目标噪声水平设置为10.0 HU,扫描设备根据定位像扫描时获取的胸部密度信息自动设置扫描时的动态管电流值;对照组的管电流设置为200 mA,其他扫描参数与试验组完全相同.分别记录2组的最大管电流、CT剂量容积(CTDIv01)、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女性乳房最大层面的管电流值;测量肺尖、主动脉弓、左心房和肺底层面的图像噪声.图像质量分3级(优、良、差),由2名有经验的CT技师采用双盲法评价.计数资料采用成组设计的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试验组的最大管电流、CTDIvol、DLP和乳房最大层面管电流的平均值分别为(178.5±125.6)mA、(10.5±3.8)mGy、(231.6±24.3)mGy/cm和(116.0±22.5)mA;对照组的分别为200.0 mA、12.8 mCy、(274.7±18.4)mGy/cm和200.0 mA,试验组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0.8%、19.9%、15.7%和4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试验组肺尖和肺底层面的图像噪声分别为10.5和10.4 HU,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和15.6 HU;图像质量优的数量大幅增加.结论 噪声关联z轴管电流调制技术实现了受检者个性化适应性曝光,在胸部扫描时可明显降低受检者的整体辐射剂量,并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9.
【摘要】目的:探讨RevolutionCT在头颈、主动脉及双下肢CTA一站式联合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RevolutionCT行CTA检查的47例患者,其中A组14例行头颈、主动脉及双下肢CTA多部位一站式扫描。B组18例行头颈CTA单部位常规扫描。C组15例行双下肢CTA单部位常规扫描,计算各组的辐射剂量。在A组与B组头颈部图像上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C1段和C4段、大脑中动脉M1段及基底动脉9个部位的CT值,计算头颈部CTA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在A组与C组双下肢CTA图像上测量腹主动脉末端、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和胫腓干13各部位的CT值并计算双下肢CTA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头颈部及双下肢动脉CTA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采用Shapiro-WilkNormal分布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与B组头颈部9个部位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之间的CNR和图像质量比较无差异。A组和C组双下肢13个部位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之间的CNR和图像质量比较无差异。A组辐射剂量CTDIvol(8.33±5.05)mGy,DLP(1403.41±877.56)mGy·cm;B组CTDIvol(10.81±4.75)mGy,DLP(422.78±194.69)mGy·cm;C组CTDIvol(8.38±4.74)mGy,DLP(872.22±538.04)mGy·cm。A、B、C3组的CTDIv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DLP高于B、C两组,A组与B组的D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D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结论:使用RevolutionCT在头颈、主动脉及双下肢CTA一站式成像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和常规部位检查相比,能减少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简化临床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30.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嵘  刘鹏程  冯飞  刘晓杰  赵洋  周雯  袁知东   《放射学实践》2009,24(4):408-411
目的:研究乳头状肾细胞癌(RC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8例患者共13个肿瘤病灶,7例12个病灶位于右肾,1例位于左肾。肿瘤均呈膨胀性生长,最大径为0.2~8.0cm,8个病灶≤4cm者。CT、MRI表现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有灶状出血(4/13)、坏死(4/13)和钙化(1/13),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4个病灶显示完整或较完整的假包膜。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膨胀性生长方式,瘤内可有灶状出血、坏死和钙化,CT和MRI增强扫描肿瘤边缘清楚,持续轻度强化,增强三期扫描中其强化程度均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有助于同其它类型RCC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