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双额颞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颈动脉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颈动脉阻断与开放时双额颞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 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患者10例.记录麻醉前(T1)、颈动脉阻断前5 min内(T2)、颈动脉阻断5 min内(T3)和开放后第一个5 min内(T4)四个时段的双侧BIS均值和平均动脉压及血流速度变化比值.结果 T1时双侧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例T2时BIS手术侧较对侧低,5例T3时较对侧低,并且5例较T2降低.T4手术侧与T2比升高,对侧无明显变化.有1例阻断开放时双侧BIS降至40以下,其中手术侧达28.6;术后随访MRI显示交界区出现多发小梗死灶.结论 全身麻醉下颈动脉阻断时,当血供代偿不足或出现范围较广的脑梗死时,BIS值明显降低,可以对脑缺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2.
手术麻醉与癔病发作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例1 女,33岁,售货员。急诊连硬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毕返病房30分钟后出现四肢抽搐,并伴肌张力增高。但神清,无大小便失禁,心肺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疑癔病发作,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ml,数分钟后抽搐逐渐缓解。查血Ca2 、ECG、EEG及头颅CT均无异常。从家属处得知:该患者平素胆小,对手术有恐惧感。例2 女,62岁,农民。左股骨干骨折,急诊连硬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当BP由130/90mmHg降至90/60mmHg时,静注麻黄碱15mg,并嘱深呼吸及吸O2。数分钟后BP升至130/90mmHg。但见病人仍行深呼吸,令其停止未果,试…  相似文献   
73.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和单独应用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和对麻醉深度、苏醒时间、呼吸及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ASAⅠ~Ⅱ级,年龄20~40岁,体重45~68kg。分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和异丙酚组(P组)两组,每组各20例。PR组静脉给予瑞芬太尼1μg/kg、异丙酚1.5mg/kg。P组静脉给予异丙酚2mg/kg。肢动反应剧烈时间断追加异丙酚0.5mg/kg。监测SBP、DBP、HR、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变化,记录异丙酚的总剂量、苏醒时间、异丙酚追加次数及呼吸抑制和肢动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SBP、DBP、BIS值给药后均有下降,最低值与给药时、呼之睁眼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R组BIS最低值显著高于P组(P<0.05)。PR组HR显著减慢,P组HR无明显变化。PR组异丙酚总剂量显著低于P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P组(P<0.05)。PR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组,肢动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PR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P组(P<0.05)。结论:异丙酚(1.5mg/kg)复合瑞芬太尼(1μg/kg)用于无...  相似文献   
74.
猴价昂且捕获饲养不易,用其行动物实验尚不多见。近日,我科配合移植免疫研究进行同种异体猴器官移植手术,现将有关麻醉的体会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野生成年恒河猴24只,体重5.52±1.03kg,雌14只雄10只。20只接受心脏移植(保留原心脏、移植供体心脏...  相似文献   
75.
麻醉期间输液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薛纪秀,肖鸿瑞,张建华,郎宇手术病人在麻醉期间接受静脉输液,既可维持有效血容量,保证循环状态的平衡及稳定,又可静脉用药,对保证病人术中安全及术后恢复的作用不可低估。本研究观察静脉复合麻醉下输注血...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最佳的麻醉深度,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择痉挛性脑瘫患者30例,年龄7~17岁.随机分为三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监测麻醉深度,A组10例,术中维持BIS为60~70;B组10例,BIS为50~59;C组10例,BIS为40~49.观察三组患者在电刺激腰2(L2)后根时运动阈值、体动反应;同期记录电刺激L2后根2min内BIS的最大值(BIS max)及肌电信号值(EMG);记录电刺激L2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肌松剂的停药时间和电刺激开始至缝硬膜的手术时间.结果 (1)运动阈值:A、B两组分别为(0.17±0.05)mA、(0.21±0.14)mA均低于C组的(0.78±0.25)mA,JP<0.01.(2)MAP及HR:A组在电刺激后与刺激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并显著高于B、C两组.(3)体动反应:BIS在60~70时体动反应发生率为60%,BIS在40~59时水平体动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A组BIS max为76.29±8.46,三组患者术后24 h随访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麻醉深度在BIS 50~59时,运动阈值适当,有利于后根神经的选择,体动反应发生率低,且能避免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77.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最初是将电极置于蛛网膜下腔,通过电流刺激脊髓达到镇痛效果。1975年发展为置入硬膜外腔。但当时由于对作用机制的认识不深,适应证几乎囊括了所有临床疼痛,加之仪器性能的不稳定,最终导致效果的不理想,使这一技术陷入低谷。近年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仪器的完善,人们对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又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8.
徐国勋  王天龙  薛纪秀  张瑛 《北京医学》2010,32(8):615-615,618
患者,女,29岁,孕36周。因急诊入院行剖腹产手术。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前1周产前检查ALT 151IU/L,AST319IU/L。患者入室后体温37.0℃,血压150/100mmHg,心率105次/min,呼吸20次/min,神志清楚,牙龈出血。  相似文献   
79.
张敏  王天龙  薛纪秀  岳云 《北京医学》2011,33(8):653-655
目的 测定舒芬太尼镇静镇痛时维持满意自主通气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方法 选择30例ASA Ⅰ~Ⅱ级的患者.采用思路高公司(Bovill模型)TCI-1靶浓度控制输注泵输注舒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按等比级数分成0.1、0.2、0.4ng/ml 3个阶梯.按照序贯法给药,给药后观察患者的呼吸抑制情况.结果 舒芬太尼维持...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比较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不同浓度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SF1组、SF2组和芬太尼对照组(F组),每组20例.3组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案,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镇痛泵配置方案分别为舒芬太尼1.5 μg/kg、舒芬太尼2μg/kg、芬太尼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