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近年来,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的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经后腹腔手术中应用日趋广泛。但是,由于后腹膜是面积广泛的潜在腔隙,充气后吸收二氧化碳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比较突出。本研究通过观察气腹后循环、血气参数及血浆血管活性肽的改变,评估后腹腔手术中气腹对循环系统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62.
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4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40例报告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麻醉科薛纪秀,肖鸿瑞,魏立民,王克杰带状疱疹常致受损神经产生剧痛,尤其疱疹后遗神经痛更使患者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为此自1992年6月起,我院麻醉科与皮科合作,对伴有剧烈疼痛的、全身...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丙泊酚麻醉下静脉注射多巴胺对脑电监测指标[双频谱指数(BIS)、熵指数]及镇静评分(OAA/S)的影响.方法 选择9例ASA Ⅰ-Ⅱ级全麻下手术患者,给予丙泊酚镇静麻醉,当OAA/S=2时,维持此时血浆/效应室浓度(Cp/Ce)不变,静脉单次注射多巴胺3~5mg,记录注射前1min、注射后第1~5min内BI...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比较意识指数(IoC)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指导老年患者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65~79岁,BMI 18~30 kg/m2,ASA Ⅰ—Ⅲ 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IoC组和BIS组,每组32例。两组均采用双腔管全身麻醉。IoC组采用IoC监测,分为IoC1和IoC2,IoC1监测镇静程度,IoC2监测镇痛程度,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维持IoC1值40~60,IoC2值35~45。BIS组采用BIS监测,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BIS值40~60,根据HR和有创动脉压调整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术后1、2和4 h静息和活动(咳嗽)时VAS疼痛评分和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术中知晓、体动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与BIS组比较,IoC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术中知晓、体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意识指数IoC1联合IoC2监测用于老年患者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但不影响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65.
赵磊  王天龙  肖玮  薛纪秀 《北京医学》2012,34(8):730-732
教学是医学模拟应用最重要和最广泛的领域。医学模拟教育是一种以"模拟"来代替"真实"进行教学的教育方式,利用仿真模型,参照医学学科的教学考核内容,模仿出人的正常结构、机能,疾病表现、演变、诊疗过程,创设出模拟患者、模拟临床现场(病房、手术室等)乃至模拟医院,代替真实患者、真实临  相似文献   
66.
CT引导和非引导下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CT引导与非CT引导下经皮穿刺,用阿霉素毁损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8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男35例,女54例,年龄39~81岁,平均60.4岁,病程1~16年不等,分为两组。治疗前CT冠状及轴位扫描卵圆孔,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第一组(44例)不用CT引导穿刺半月神经节,第二组(45例)用CT引导穿刺的方向并确认针尖的位置,经造影确保穿刺针准确位于半月神经节内,两组均向半月神经节注射阿霉素。结果:治疗后12个月,两组分别有26例和36例完全无痛,分别有17例和6例未缓解。第一组的并发症数量及程度明显超过第二组。结论:与传统的盲目穿刺方法相比,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毁楣术对三叉神终痛的疗效更好.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67.
肖玮  王天龙  赵磊  薛纪秀 《北京医学》2013,35(8):681-683
目的 探讨模拟培训对提高麻醉医师中心静脉置管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的价值和可行性.方法 联合运用局部解剖模型和局部功能训练模型,对全国危重症麻醉管理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培训.培训形式为“简单授课+规范操作视频+单项练习+综合训练”,培训对象17人,中级职称及以上者占70.59%.对比培训前后理论考核的得分情况,评估培训后的操作能力及对培训形式和内容的满意度,分析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培训前中心静脉置管理论知识得分平均(66.5±16.2)分,培训后为(94.1±7.1)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793,P<0.01).培训后中心静脉置管技能操作得分平均(91.7±5.3)分,置管成功率为94.12%,操作时间平均(l0.4±2.9)min,达到熟练及以上者占82.35%.学员中对培训内容十分满意者占94.12%,认为培训形式优于纯理论讲课者达到100%.操作能力与年龄、职称、工作时间和所在单位年置管例数等级呈正相关,操作熟练程度与年龄、职称、工作时间呈正相关,操作时间与职称呈正相关.结论 模拟培训可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过程,易为学员接受,培训效果突出,在提高麻醉医生的专业理论、技能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最初是将电极置于蛛网膜下腔,通过电流刺激脊髓达到镇痛效果。1975年发展为置入硬膜外腔。但当时由于对作用机制的认识不深,适应证几乎囊括了所有临床疼痛,加之仪器性能的不稳定,最终导致效果的不理想,使这一技术陷入低谷。近年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仪器的完善,人们对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又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69.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最初是将电极置于蛛网膜下腔,通过电流刺激脊髓达到镇痛效果。1975年发展为置入硬膜外腔。但当时由于对作用机制的认识不深,适应证几乎囊括了所有临床疼痛,加之仪器性能的不稳定,最终导致效果的不理想,使这一技术陷入低谷。近年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仪器的完善,人们对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又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