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8 毫秒
21.
肾移植术后特异性感染69例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肾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的规律。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808例次肾移植中各种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808例次肾移植中发生各种感染180例次(20.7%),死亡35例(19.4%),其中应用硫唑嘌呤和泼尼松者的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使用以环孢素A为主的三联疗法者为高。已证实感染原的特异性感染69例次。特异性感染的病原最常见者为病毒。结论 感染是肾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正确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及时病原诊断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2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症状、胸片及胸部CT确诊后,给予撤除免疫抑制剂、经验性抗感染药物、甲基强的松龙等治疗,同时防治继发感染,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配合使用呼吸机.并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痰、咽拭子及血标本的检查进行病原学诊断,包括细胞分类、病理学检查及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培养等.结果: 877例肾移植患者中有76例患者出现肺炎,发生率为8.7%,其中重症肺炎52例,占68%.发热和胸闷是最常见初发症状(100%),但仅有19%的患者(10/52)具有明显的咳嗽、咳痰症状.BAL的病原体检出率为69%(31/45),血培养结合痰、咽拭子培养病原体检出率为38%(20/52).经过治疗,39例治疗有效,其中治愈34例,好转5例,死亡13例,有效率75%.结论:重症肺炎多发于肾移植术后6月以内,是危及肾移植受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应早期应用BAL检查进行病原学诊断,及时撤除免疫抑制剂、经验性抗感染药物和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的应用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输注预防肾移植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8例肾移植受者分为BMSC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BMSC组于肾移植当天和术后2周时分别经外周静脉输注自体BMSC,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诱导治疗.观察两组AR的发生情况、移植肾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为24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SC组在术后3、6个月AR的发生率分别为4.7%和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和26.7%(P<0.05).BMSC组术后7、14和30d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别为(1.28±0.62)、(1.33±0.63)和(1.47±0.49)ml/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5).BMS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2%,低于对照组的66.7%(P<0.05).两组24个月时AR的发生率和eGF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后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自体BMSC输注可降低肾移植后早期AR的发生率,可促进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4.
肾移植联合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肾病七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新型成人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方法和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观察.肾移植联合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肾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全氟化碳液与威斯康星大学器官保存液双层冷藏胰腺,Liberase酶消化,COBE 2991型专用胰岛细胞分离机分离及连续密度梯度纯化,获取高纯度与高活性的胰岛细胞.常规方法行尸体肾移植,次El采用外科方法将短期培养的胰岛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到肝脏内,采用无激素免疫抑制治疗.术后定期监测血糖与胰岛素用量、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肝肾功能.结果 23个胰腺均成功分离胰岛细胞,平均数量30万胰岛当量(IEQ)、纯度92%、活率95%、刺激指数3.16,病原学结果均阴性.7例1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共行胰岛细胞移植12次(移植1次3例、2次3例、3次1例).每次移植胰岛数量平均为11 820 IEQ/kg.采用阿来佐单抗诱导、西罗莫司和小剂量他克莫司、无激素免疫抑制治疗.随访1.5~3.0年,4例完全撤除胰岛素,3例胰岛素用量较术前减少>70%.术后血糖稳定维持在正常水平,C肽均>0.166nmol/L,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肝肾功能正常.结论 新型成人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方法可靠,胰岛细胞联合肾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免疫调节能力,但其对肾移植受者体内CD4+T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目的:探讨ImmuKnow检测技术对肾移植受者CD4+T细胞免疫状态的监测作用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治疗对受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于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并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治疗的受者24例,以各项移植前指标匹配、接受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的肾移植受者48例作为对照。两组受者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第14,30,60,90,180天,以及在发生急性排斥或感染时抽取静脉血,以ImmuKnow法检测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水平。结果与结论:移植后6个月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急性排斥和移植后总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巴利昔单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受者移植后外周血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水平均明显低于移植前(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12例、巴利昔单抗组26例发生了移植后感染,这些受者发生感染时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水平均明显低于病情稳定时(P〈0.01)。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治疗可有效降低肾移植受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而ImmuKnow法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含量可有效反映受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26.
自65年以来我科收沿303例阴囊无睾丸,计387例侧。在腹部可摸睾丸195例侧.摸不到睾丸192例侧,将有关资料进行总结.并对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7.
附睾发生恶性肿瘤罕见,专著及教科书上描述极少。本文报告1例原发于附睾的低分化小细胞肉瘤,经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下超微结构观察证实为胚胎横纹肌肉瘤,结合文献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16岁,入院前4个月发现右侧阴囊肿物,伴坠胀感,无疼痛、发热,查体:右侧阴囊内触及4.5cm×  相似文献   
28.
我们自 1979年 10月至 1990年 5月共行尸体肾移植 2 5 5例 2 94次 ,其中移植肾有功能存活 10年以上者 78例 ,最长时间达 2 0年 ,现将该 78例情况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78例中 ,男 5 4例 ,女 2 4例 ,年龄 2 4~ 5 6岁 ,平均 33.7岁 ,其中 5 0岁以上者 9例 ,其余均在 5 0岁以下。原发病为肾小球肾炎 6 9例 ,慢性肾盂肾炎 3例 ,多囊肾肾病 3例 ,糖尿病性肾病 2例 ,尿酸性肾病 1例。供、受者的ABO血型全部相合 ,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 <0 .0 5者 72例 ,0 .0 5~ 0 .0 8者 3例 ,未做 3例。存活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全部阴…  相似文献   
29.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 L I S A) 监测56 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 (s V C A M 1 ) 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其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结果发现: 肾移植患者术后s V C A M 1 水平呈规律性变化, 急性排斥反应组s V C A M 1 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环胞素 A( Cs A) 肾中毒组, 差异非常显著( P< 001 ) ; 与排斥反应前水平比较, 差异亦非常显著( P< 001 ) 。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 s V C A M 1 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耐激素的排斥反应应用 A T G 治疗后, s V C A M 1 在排斥反应后1 个月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Cs A 肾中毒组, s V C A M 1 水平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s V C A M 1 水平的变化, 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0.
CamPath(阿来佐单抗)是一个基因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Cmpath-1H),可以直接结合细胞表面的21—28kD大小的糖蛋白CD52。根据国外经验,应用Campath对预防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及改善移植物长期存活的疗效优于巴利若单抗和达利珠单抗。由于临床应用Campath时可出现高血压、僵直、气促、支气管痉挛、寒战、皮疹等不良注射反应及使用Campath后可导致较明显的淋巴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