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1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分析跟骨定量超声骨质测量中各参数与骨密度及形态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4-01/2005-12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三院骨科小腿以上截肢患者38例,将其跟骨定量超声测定的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与健康青年人骨峰值进行比较,>-2.5 SD者为骨量正常组(12例),<-2.5 SD者为骨质疏松组(26例)。分别进行跟骨定量超声、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及骨形态计量学测量,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跟骨定量超声测定中各参数与骨密度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质疏松组跟骨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和骨硬度指数值均小于骨量正常组(P<0.01)。②骨量正常组跟骨骨密度值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组[(352±16),(233±14)mg/cm2,P<0.01]。③骨量正常组跟骨平均骨小梁间距或弥散度低于骨质疏松组而松质骨体积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④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和骨硬度指数与骨密度呈直线正相关(r=0.814,0.326,P<0.01,0.05)。⑤超声传播速度与骨小梁游离末端、平均骨小梁间距呈直线负相关(r=-0.688,-0.712,P<0.01),与小梁间连点数、松质骨体积呈直线正相关(r=0.672,0.794,P<0.01);骨硬度指数与平均骨小梁间距呈直线负相关(r=-0.358,P<0.05),与松质骨体积呈直线正相关(r=0.513,P<0.01)。结论:跟骨定量超声测量中,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能较好地反映骨的密度,超声传播速度能较好地反映骨的质量,而骨硬度指数能较综合地反映骨强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自体、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介入功能训练改善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价。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11/2002—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因前交叉韧带断裂而接受关节镜下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的患者18例,其中9例采用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自体组),9例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异体组)。两组患者术后进行系统性功能康复锻炼:①术后第1天起进行胭绳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自体取材者2周后,异体取材者3周后进行直腿抬高、胭绳肌抗阻收缩训练。②被动和主动活动度训练,以患者能忍受为限:1周内完全伸直,自体取材者1周后练习屈膝,3周内达90&;#176;~100&;#176;。异体取材者1-3周后练习屈膝,4周内达9驴。(④负重行走:自体取材者1周内借助拐杖和支具帮助部分负重,逐渐完全负重,异体取材者2周后借助拐杖和支具帮助部分负重。④支具保护:自体取材者3-6个月,异体取材者6~10个月。⑤有氧运动:自体取材者3周后恢复低冲撞的有氧训练,6个月后开始恢复于术前水平相当的运动。异体取材者6周后恢复低冲撞的有氧训练,9~12个月后开始恢复于术前水平相当的运动。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锻炼方案和时间。采用门诊随访和上门随访的方法,在术后3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术后3~12个月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1年以上每6个月随访1次。观察手术前后膝关节稳定性,以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轴移试验为量化指标(Lyslaolm评分,100分为正常,80分以上为优,79-70分为良,69-60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膝关节功能以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比较主观满意度(满意3分、比较满意2分、可以接受1分、不满0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中无脱失,在随访中无失访,各有9例患者纳入结果分析。随访27-77个月,平均41个月。①膝关节稳定性:18例患者术后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前和术后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稳定性单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②膝关节功能比较(Lysholm评分):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前:27.6&;#177;17.9,术后:83.6&;#177;10.4),有显著性差异(P=0.000);但自体组和异体组术前和术后比较(术前:29.0&;#177;16.9和26.2&;#177;19.7;术后:85.3&;#177;8.5和81.9&;#177;12.2),均无显著性差异(P=0.659,0.756)。(④患膝关节活动度:18例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但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自体组和异体组术后比较(128.3&;#177;8.30和125.6&;#177;12.40),均无显著性差异(P=0.520,0.785)。④主观满意程度:11例满意,6例比较满意,1例可以接受;自体组和异体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7&;#177;0.5和2.4&;#177;0.7,P=0.537)。结论:自体骨-髌腱-骨及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短期效果相当,恢复了膝关节的稳定性,有利于接受和实施系统的功能训练,重建术后短期膝关节功能和患者主观满意度均较好。  相似文献   
23.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向软骨细胞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壳聚糖支架三维立体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mesenchvmal stem cells,MSCs),体外诱导其分化成为软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2/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相分离法制备三维多孔壳聚糖支架,检测支架的孔隙率、孔径。抽取人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体外培养扩增。将第3代MSCs复合于支架中培养,应用无血清诱导液诱导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通过组织学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增殖及功能的改变。结果:通过相分离法可制备出高孔隙率的三维壳聚糖支架,孔隙率达86.5%,孔隙分布均匀且相互连通,平均孔径182μm。诱导分化的MSCs在支架中贴附良好,呈现典型的软骨细胞形态,并有细胞外基质分泌:结论:人MSCs在三维立体培养环境下可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及软骨损伤的修复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目的:采用自体骨-髌韧带、自体双股半腱肌腱半膜肌及同种异体跟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比较不同移植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8-06/2003-0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行关节镜下重建手术病例96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不同移植物分为3组:①自体骨-髌韧带组38例,应用自体中1/3骨-髌韧带-骨移植物。②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组22例,应用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③同种异体跟腱组36例,应用同种异体跟腱。术后定期随访,对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程度、Werner髌股痛评分(最差为0分,最高为55分)、Lysholm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类分为正常、接近正常、异常、严重异常4个等级)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①96例患者随访2年,无脱落。②全部患者无感染,未发生髌骨骨折。也未发现关节内粘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③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情况、髌股痛评分:随访结束时3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Lysholm膝关节评分:随访结束时自体骨-髌韧带组由术前(68.2±6.3)分提高至(88.6±6.8)分,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组由术前(66.5±6.5)分提高至(86.4±6.6)分,同种异体跟腱组由术前(68.2±6.3)分提高至(86.3±6.2)分,随访结束时各组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术后活动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随访结束时自体骨-髌韧带组为87%,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组为86%,同种异体跟腱组为89%,各组移植术后膝关节功能均有所改善,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体骨-髌韧带、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和同种异体跟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运动功能,3种移植方法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提示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后疗效与移植物种类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25.
26.
MMP3在早期骨关节炎模型软骨下骨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早期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情况,为阐述其在骨关节炎致病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大鼠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切除右膝内侧半月板并切断内侧副韧带,对照组仅切开关节囊。于术后1、2、4周取右膝关节标本,病理检查验证造模成功后,采用q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从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全面分析软骨下骨MMP3的表达情况。结果: (1)术后1周,软骨下骨的MMP3在实验组的表达量明显升高,是对照组的8.34倍(P<0.05);术后2周,MMP3在实验组的表达量也升高,是对照组的4.85倍(P<0.05),但相对于术后1周,表达量有所下降;术后4周,2组的MMP3表达量无显著差异;(2)术后1周与术后2周,实验组软骨下骨区检测到大量的MMP3阳性细胞,以小单核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为主,术后4周实验组、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织切片均未检测到MMP3阳性细胞。结论: 软骨下骨MMP3表达在早期骨关节炎致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23例有明显临床症状的陈旧性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骨折端新鲜化、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至手术时间:3个月~8年,平均5.8个月.骨折按Meyers和McKeever分类:Ⅱ型9例,Ⅲ型14例.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定:术前为(65.7±3.2)分.术后3周后在支具保护下被动伸屈膝关节,术后4周主动锻炼,并下地部分负重行走.术后6周拆除支具.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个月(6~36个月)随访,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愈合良好.膝关节稳定,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阴性,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4.6±2.6)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4,P:0.0082):其中优1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5.7%.术前9例膝关节有不同程度伸直受限者,随访时除1例仍有50°申膝受限外,其余8例患者均恢复正常.结论 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具有骨折对位良好、内固定日J靠等优点,可有效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8.
【目的】用蛋白组学方法,通过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群血清蛋白的比较,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并探讨其与骨关节炎致病机理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0月到12月1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为实验组;10名性别相同,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值相约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析2组双向电泳结果,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质谱鉴定。【结果】通过双向电泳图普比较发现7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6个在关节炎组中呈低表达,1个呈高表达。经质谱鉴定为分别为:6个低表达蛋白分别为对氧磷酶1、对氧磷酶3、d-1-微球蛋白/bikunin前体蛋白、载脂蛋白M、免疫球蛋白轻链、四连接素,高表达蛋白为载脂蛋白LI。【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血清表达差异蛋白:对氧磷酶1、对氧磷酶3、d-1-微球蛋白/bikunin前体蛋白、载脂蛋白M、免疫球蛋白轻链、四连接素、载脂蛋白u可能与骨关节炎的发病或病情进展具有-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找出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蛋白质组最明显的改变,揭示椎间盘突出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选择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作为病例组,志愿者10例作为对照组,取血,提取分离纯化血清蛋白,双向电泳,找到表达上差异最明显蛋白质,进行质谱鉴定。所得差异蛋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另外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10例正常人血清表达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在双向电泳图谱上有6个蛋白质的表达在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载脂蛋白L1以及两个白蛋白前体表达升高,载脂蛋白M、四连接素、免疫球蛋白轻链表达降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证实6种蛋白中的4种在血清里高表达,并与正常人存在差异。【结论】实验结果提示载脂蛋白L1、载脂蛋白M、四连接素、免疫球蛋白轻链的血清学水平可能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标志物,并可能进一步揭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液压扩张联合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冻结肩)的疗效。方法78例冻结肩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单纯手法松解组28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手法松解+透明质酸钠组23例行手法松解后患侧肩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手法松解+液压扩张组27例行手法松解后G臂机引导下患侧肩关节穿刺0.9%氯化钠注射液液压扩张。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6个月后随访评分、有效率、疼痛与肩功能评分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评分、疼痛缓解情况等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法松解+液压扩张组治疗有效率(92.6%)均优于单纯手法松解组(78.6%)和手法松解+透明质酸钠组(82.6%)(均P〈0.05),三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83.6、71.8、74.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液压扩张治疗冻结肩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