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4岁,主因头晕半月余于2015年5月18日入院。患者头晕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部昏沉感,伴自身不稳,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双耳耳鸣、听力下降,无复视、视物旋转,无意识丧失、头眼歪斜,无言语障碍、吞咽困难,无肢体麻木、力量减弱等。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左右。10余年前患脑梗死,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入院查体:血压135/78 mm Hg(左侧上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发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45岁)65例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依据新版治疗急性卒中试验(NEW—TOAS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的脑梗死病因分型。经统计学分析其分型构成比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结果①65例青年脑梗死病因呈多样化,根据NEW—TOAST分型构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占33.8%(22/65),其中颅内动脉狭窄占72.7%(16/22)、颅外动脉狭窄占27.3%(6/22);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占30.8%(20/65),心源性脑栓塞型占1.5%(1/65),其他原因型卒中占12.3%(8/65),原因不明缺血性卒中占21.5%(14/65)。②危险因素的暴露率最高的为血脂异常,占58.5%(38/65);其次为吸烟,占56.9%(37/65);以下依次为高血压(52.3%,34/65)、糖尿病(35.4%,23/65)及饮酒(30.8%,20/65)。卒中分型的组问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脂异常(90.9%,χ^2=37.276,P〈0.01)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中增高最显著。③NEW—TOAST分型各组预后较差的是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组(37.5%疗效差)以及小动脉闭塞型组(35%疗效差)。结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所占比例较高,颅内动脉狭窄较颅外动脉狭窄更为常见,以血脂异常和吸烟的暴露率为高。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导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动脉取栓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或单纯动脉内取栓治疗心房颤动导致脑大动脉闭塞的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资料。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导致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2例,其中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级10例(预后良好组),3~6级12例(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情况。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栓塞部位、取栓前是否桥接静脉溶栓、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取栓次数、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m TICI)血流分级、术后颅内症状性脑出血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INR、栓塞部位、取栓前静脉溶栓例数、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的例数、m TICI 2b级以上的比例、术后症状性脑出血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时NIHSS评分(15.2±2.0)分,低于预后不良组(22.9±8.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TOR(307±86)min,少于预后不良组(426±14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取栓1.5(0.5,3.0)次,少于预后不良组取栓4.0(2.0,7.0)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房颤动致急性脑栓塞患者动脉取栓治疗时,缩短再灌注时间、减少术中取栓次数,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尚需更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多模式影像学选择的觉醒型缺血性卒中(WUS)患者进行静脉溶栓以及动脉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解放军第306医院对1例WUS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并急诊支架成形术治疗,随访90天,将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经过静脉溶栓后患者症状部分缓解,很快再次加重,随即进行动脉取栓并发现责任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取栓后血流不能维持,给予急诊支架植入。病情演变过程复杂,最终结局良好,神经功能缺损改善。90天随访:患者痊愈,NIHSS 0分,mRS 0级。结论 对于WUS患者,通过多模式影像学选择后进行静脉溶栓以及动脉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植入的深部电极构成的立体定位脑电图对药物难治性癫(痫)致(痫)灶的定位阳性率和近期手术效果.方法:对于头皮脑电、CT、MRI难以确定致(痫)灶位置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的10例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方法植入深部电极2根6例、3根4例,长程记录发作3次以上,结合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深部电极脑电确定致(痫)灶,外科治疗后随访术后发作改善情况.结果:外科术前监测106例,实行手术33例,其中10例患者需要植入深部电极辅助定位.此10例中无植入电极并发症,均有发作间期局灶(痫)样放电和发作期局灶性起源位置,其中局灶性起源7例、区域性起源3例.参照深部电极脑电图结果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9~20个月,癫(痫)缓解4例,2例好转90%以上,4例好转50%以上,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立体定位脑电图可对头皮脑电难以确定致(痫)灶的患者进行定位,为外科提供定位性诊断信息,提高外科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6.
12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b-FGF变化与血淤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b-FGF变化与血淤证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28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血清b-FGF测定.结果 血清b-FGF比较,血淤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塞血淤证与血清b-FGF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急性脑梗塞血淤证与b-FGF无明显相关,该研究对于从细胞层面研究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瘀证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血瘀证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结合前期的研究结果 ,探讨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角度来揭示血瘀证实质的思路,提出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瘀证研究内容及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8.
目的:对国产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BCA)、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和进口NBCA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VM)后进行病理学对比研究。材料和方法:32例脑AVM的栓塞治疗中,用国产IBCA18例、NBCA11例和进口NBCA3例,经过1~3次栓塞后,最短10小时,最长193天行脑AVM切除,所有标本经HE及弹力纤维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1)管腔内有胶样物质;(2)血管壁及周围脑组织急性期以多核白细胞浸润为主,伴血管壁变性、坏死,中晚期以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中晚期管腔内大量异物巨细胞反应);(3)血管壁纤维化、钙化;(4)未发现栓塞剂移至管腔外或脑实质内的现象,被栓塞的血管腔内未见血管重生及再通现象。国产NBCA与进口NBCA病理变化相似。结论:(1)IBCA和NBCA可做永久性栓塞剂;(2)可以用国产IBCA、NBCA代替进口同类产品;(3)IBCA和NBCA的病理变化相似;(4)未发现有致畸致癌作用,无AVM复发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和非糖尿病(NDM)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方法连续纳入121例行全脑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是否有2型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57例)和非糖尿病(64例)两组。采用双盲法对颅内外动脉(2662段)管腔进行评估。狭窄率I〉30%者纳入研究。结果①121例中,82.7%(100/121)有血管狭窄,其中DM组为89.5%(51/57),NDM组为76.6%(49/64),P〉0.05。@2662段动脉中,有狭窄的占14.0%(372/2662),其中颅外段动脉为11.3%(150/1331),颅内段动脉为16.7%(222/1331),P〈0.01。@372段有狭窄的动脉中,DM组为16.0%(201/1254),NDM组为12.1%(171/1408),P〈0.01。DM组颅内段动脉狭窄阳性率高于NDM组(22.3%对11.6%),P〈0.01;颅外段动脉狭窄阳性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NDM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阳性率高于DM组(27.3%对14.0%),而DM组的颈内动脉颅内段(17.5%对4.7%)、椎动脉颅内段(22.8%对12.5%)、大脑后动脉狭窄阳性率(47.4%对12.5%)高于NDM组,P〈0.05或P〈0.01。⑤2型糖尿病使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危险性降低(OR=0.407,95%CI:0.209~0.792);使颈内动脉颅内段(OR=4.326,95%CI:1.671~11.199)、椎动脉颅内段(OR=2.068,95%CI:1.045~4.093)及大脑后动脉狭窄(OR=6.230,95%CI:3.262~11.897)的危险性升高。结论与NDM患者比较,2型DM患者缺血性脑动脉病变多表现为多水平、多节段的动脉病变,且更多累及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的颅内段。  相似文献   
60.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因其是有创性检查,降低造影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恰当,将为获得诊断依据提供安全保证。我们将解放军第三0六医院神经内科2005年1月—2009年6月,连续实施的569例脑血管造影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