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67例解脲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最初由Shepard(1954年)从尿道炎患者的分泌物中分离获得,现已被公认为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的一种病原体^[1]。近年来,以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为主的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宫颈炎)不断上升,新的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耐药性不断增强。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本文对67例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患者进行了支原体的培养鉴定和药敏分析。  相似文献   
42.
2 073例老年肝病病因和预后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老年肝病的病因和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老年(t〉60岁)肝病病因和预后特点,采用同期住院的中年和青年肝病病例作为对照。结果老年肝病2073例,占同期成人肝病的10.5%。其中病毒性肝炎导致的青、中和老年肝病所占的比例依次降低,分别为93.01%、90.25%和81.48%;隐源性肝病则依次升高,分别为2.77%、3.46%和6.95%。老年病毒性肝炎病因前三位依次是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和戊型肝炎(戊肝),分别占55.47%、16.45%和6.42%,与中年患者一致,青年患者则为乙肝(83.37%)、丙肝(3.20%)、甲肝(2.43%);青、中和老年肝衰竭的发生率分别是5.19%、8.20%和7.77%(X^2=55.48,P=0.001)。青、中、老年肝病的治愈率依次降低(42.91%、24.33%和19.32%)。结论老年肝病原因以HBV、HCV和HEV感染为主,预后较中、青年患者差。  相似文献   
43.
目的:了解老年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及输血后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433例70岁以上老年丙型肝炎、肝硬化及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途径、HCV RNA分型,并统计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自输血发展至肝硬化及肝癌的时间。结果(1)感染途径以输血为主,在433例患者中,输血后感染丙型肝炎有207人,占总人数47.81%;经牙科治疗感染人数为49人,占总人数11.32%;有131人无明确感染途径,占总人数30.25%。(2)HCV RNA 分型:175人在治疗过程中未检查 HCV RNA 分型,占总人数40.42%。在检查 HCV RNA分型的患者中,1型145人,占56.20%;2型101人,占39.15%。(3)输血后丙型肝炎的进程:自输血至肝硬化的年数中位数为18年,至肝癌的年数中位数为20年。不同 HCV RNA 分型的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进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丙型肝炎患者的感染途径以输血为主,输血后18~20年可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必要时检查抗-HCV、HCV RNA,早期明确诊断并行抗病毒治疗,以减少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4.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树突状细胞(DC)功能缺陷是导致宿主特异性免疫反应低下和病毒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还不清楚"慢加急"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体内的DC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本研究入组40例"慢加急"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同时入组20例健康人和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调查上述人群外周血DC亚群的频率、功能及其临床意义。结果相对于健康人和慢性肝炎患者,"慢加急"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浆样树突细胞(pDCs)频率明显降低,并且pDCs产生α干扰素(IFNα-)的能力也显著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pDC分泌IFNα-的能力在"慢加急"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死亡患者明显低于存活患者,并与肝功能衰竭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慢加急"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DC数量和功能明显降低,可作为疾病严重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5.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肝炎复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前加用干扰素、氧化苦参素等药物对于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例,随机分为A组(单用拉米夫定组)26例,B组(拉米夫定联合、序贯组)22例,观察停药后肝功能,HBeAg及HBV DNA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在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肝炎的复发率为80.77%(21/26),ALT反跳率为95.45%(21/22),AST反跳率为90.91%(20/22),HBeAg复阳率75%(6/8),HBV DNA复阳率72.22%;(13/18);B组停拉米夫定后肝炎复发率为54:54%(12/22),ALT反跳率为60%(12/20),AST反跳率为50%(10/20),HBeAg复阳率50%(4/8),HBV DNA复阳率56.25%(9/16)。A、B两组比较,复发率,ALT反跳率及AST反跳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50,0.037,0.004)。HBeAg复阳率和HBV DNA复阳率,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298,0.27)。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获得应答的患者,在开始时或停药前加用其他抗HBv药或免疫调节剂,在停用拉米夫定后,对减少肝炎复发率,ALT及AST反跳率等方面,可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6.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5岁,因肝炎肝硬化乙型活动性合并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于2001年3月28日行肝移植术.2002年7月20日起自觉乏力、纳差.查ALT 965U/L,AST382U/L,TBIL 40.30μmol/L,予积极保肝治疗.8月12日查ALT 27U/L,AST 33U/L,TBIL 141.2μmol/L,CRE209μmol/L,8月13日肝脏穿刺病理结果:(外院读片)肝细胞多灶性淤胆,疑为慢性排异反应的早期改变.加量服用抗排异药:FK506及霉酚酸脂.8月27日MRCP检查: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  相似文献   
47.
患者男 ,45岁 ,因“间断乏力、纳差 13年 ,肝移植术后 17个月”于 2 0 0 2年 8月 2 8日入院。患者因“肝炎肝硬化 ,乙型 ,活动性合并消化道出血及顽固性腹水”于 2 0 0 1年 3月 2 8日行肝移植术 ,乙型肝炎免疫学检查 (HBVM ) :HBsAg阳性、抗 HBs阴性 ,HBeAg阴性 ,抗 HBe阳性 ,抗 HBc阳性 ,HBVDNA阴性 ,术前开始服用拉米夫定 10 0mg ,1/d ,术后继用并联合应用大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治疗 ,但HBVM仍无变化 ,肝功能一直较稳定。 2 0 0 2年 7月 2 0日起自觉明显乏力 ,纳差 ,查ALT 965U/L ,AST 3 82U /L ,TBIL 40 …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或乙肝肝硬化基础上重叠急性戊型肝炎(简称乙戊重叠)的临床特点及戊肝病毒(HEV)对乙肝病毒(HBV)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收治的所有625例戊肝患者分为急性戊肝组(AHE组,437例)和乙戊重叠组(S组,188例),并进一步将乙戊重叠组分为慢性乙肝重叠戊肝组(CHB+AHE,130例)和乙肝肝硬化重叠戊肝组(LCB+AHE,58例),回顾性分析其特点并对32例乙戊重叠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HBVDNA水平进行随访。结果与AHE组相比,s组的总胆红素水平、重型肝炎发生率、痊愈患者平均住院日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而谷丙转氨酶、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明显降低;而且LCB+AHE组的TBil水平,并发症如腹水、腹膜炎、肝性脑病和糖代谢紊乱等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CHB+AHE组。对32例s组患者随访发现,20例(62.5%)出现HBVDNA水平下降,平均下降值为2,1log10;6例(18.8%)HBVDNA始终阴性,4例(12,5%)HBVDNA无变化,2例(6,2%)HBVDNA轻度升高。结论乙戊重叠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但HEV对于HBV的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构建和鉴定能够稳定携带肠道病毒71型(EV71)VP1基因的重组减毒伤寒沙门菌,用于口服EV71 DNA疫苗的研发.方法 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表达EV71 VP1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VR-EV71 VP1,体外转染Vero细胞后检测目的 蛋白体外表达和抗原性,并将该质粒电转化至减毒伤寒沙门菌SL7027.结果 酶切鉴定证实构建含EV71 VP1基因的重组质粒,体外表达目的 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并获得稳定携带该质粒的重组减毒伤寒沙门菌.结论 成功构建稳定携带肠道病毒71型VP1基因的减毒伤寒沙门菌,为下一步的疫苗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目的了解糖尿病足(DF)合并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与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544例DF感染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结果 544例DF患者分泌物样本中培养出病原菌477株,阳性率为87.6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29株,占27.04%(129/477),革兰阳性链球菌(包括肠球菌)47株,占9.85%(47/477),革兰阴性杆菌159株,占33.33%(159/477),真菌35株,占7.33%(35/477),类白喉杆菌65株,占13.63%(65/477)。单一菌感染患者162例,占29.78%(162/544),混合菌感染患者144例,占26.47%(144/544),混合菌感染者中W agner分级≥3级的DF患者为130例,占90.28%(130/144)。其中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较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除外)及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结论 DF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广泛,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早期联合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是DF感染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