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近年来,氧化苦参碱(OM)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并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常有胆碱酯酶(ChE)的下降,原因尚不清楚。本研究观察了天晴复欣(氧化苦参碱)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过程中ChE的动态变化,并观察白蛋白(ALB)、凝血酶元活动度(PTA)、其他肝功能和病情转归等情况。  相似文献   
32.
33.
副伤寒目前仍是我国常见传染病,但由于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常给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现将本科室收治的1例非典型甲型副伤寒合并中毒性肝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4.
患者,男性,48岁。既往体健,爱好冬泳,1998年劳累后患“带状疱疹”,无烟酒等嗜好。2007年9月持续劳累后,10月3日自觉乏力、纳差,伴尿黄。无明显发热,间断恶心,未呕吐,大便正常,无腹痛、腹泻、腹胀。10月10日化验肝功能:THil/DBil155.2/122.8μmol/L,ALT2348U/L,AST1616U/L,ALP269U/L,GGT464U/L,TBA59μmol/L;血小板49×10^9/L,其余血常规指标均正常,10月11日疑“肝炎”入我院。  相似文献   
35.
正患者,男,60岁。因"胃部不适1月,乏力、尿黄半月余"于2016年10月3日入院。患者缘于2016年9月初服用降糖药物、中成药、头孢类抗生素后出现胃部不适,伴有间断恶心、呕吐。9月5日在当地医院化验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25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5U/L,总胆红素(TBil)4.8μmol/L,白蛋白(Alb)46g/L,口服护肝片后效果不佳。9月中旬出现乏力、尿黄,伴皮肤黄染、周身瘙痒。9月  相似文献   
36.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血色病的认识。方法使用“血色病”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医院知识数据库(CHKD)1991~2010年的文献,发现经肝穿刺和(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血色病患者71例,分为原发性血色病(primary haemochromatosis,PHC)和继发性血色病(secondary haemochromatosis,SHC),比较二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3例PHC患者,男36例,女7例,平均年龄(38.1±15.2)岁,12例可疑存在类似家族史;28例SHC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4.24±13.2)岁。SHC继发于血液病9例,慢性肝病19例。PHC和SHC的主诉主要为皮肤色素沉着、乏力、糖尿病、性功能低下、活动性气促;体征主要为皮肤色素沉着、脾大、肝大、肝脾均大和心界扩大,且多合并多器官受损;多器官损害以肝脏受损+皮肤色素沉着最为多见,PHC和SHC的发生率分别为67.4%(29/43)和67.9%(19/28),上述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HC患者存在肝硬化者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痛和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要明显多于无肝硬化者(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铁蛋白在PHC患者中的升高率为94.3%,在SHC为100.0%(P〉0.05);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在PHC患者中的升高率为78.6%,在sHc共检测2例,均升高。结论血色病为多脏器受损的铁过载性疾病,国内确诊依赖于肝穿刺或腹部MRI;为避免误诊和漏诊,长期输血和慢性肝病患者应常规检测空腹铁蛋白和TS,升高者应进一步筛查遗传基因,早期治疗可能会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7.
患者,男,39岁,因“HBsAg阳性2年,发热4d”于2007年11月29日入院。2005年发现HBsAg阳性,肝功能一直正常,未系统诊治。2007年11月25日劳累后自觉发热,测体温正常,未予处理。26日体温升高至39℃,服用“感冒药”无效,次日出现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外院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0U/L,总胆红素(TBil)118.5umol/L,直接胆红素(DBil)89.8umoL/L。  相似文献   
38.
细菌III型分泌系统(T3SS)是细菌分泌毒力因子的重要分泌系统之一,也是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繁殖生长的有效靶标。细菌III型分泌系统是革兰阴性菌不断进化而来的毒力决定簇之一,是细菌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入侵宿主细胞的特异性机制。近几年对T3SS结构、装配和致病作用的深入研究取得重大的突破。细菌III型分泌系统的致病机制和蛋白细胞结构装置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系铜代谢障碍引起的以肝硬化、脑部基底节损害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该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成人患者漏诊和误诊率较高,现将本中心收治的5例以肝病为首发症状的成人HLD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0.
目的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2医院2003年-2010年间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患者分为老年组(139例)和中青年组(105例),比较二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和生化学指标。结果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有14种,老年组药物性肝损伤前5位的药物分别是中药(31.7%)、抗生素(13.7%)、解热镇痛药(12.2%)、心血管药(11.5%)和抗结核药(6.5%);而中青年组则是中药(43.8%)、解热镇痛药(18.1%)、抗生素(13_3%)、抗结核药(6.7%)和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4.8%),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老年组y-谷氨酰基转肽酶及治愈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较中青年组为高。老年组黄疸发生率为77.1%,肝衰竭发生率为2.9%;中青年组黄疸发生率82.0%,肝衰竭发生率为4.8%,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肝损伤类型分别为胆汁淤积型(45.9%)、肝细胞型(28.6%)和混合型(25.5%),中青老年组上述3种损伤类型分别为39.3%、34.8%和25.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以中药占首位,老年与中青年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均以胆汁淤积型为主,有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衰竭,老年患者临床治愈时间长;建议对中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易导致肝损伤的药物慎重选用;预防措施之一是用药后要定期检测肝功能的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