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21篇 |
内科学 | 2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57篇 |
综合类 | 59篇 |
预防医学 | 20篇 |
眼科学 | 6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81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和常规直肠癌根治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早期下床活动情况、拆线时间、住院费用、复发转移率。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2.0±0.2)、(1.9±0.3)h(P〉0.05);失血量为(80±6)、(125±8)ml(P〈0.05);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第(1.7±0.3)、(3.2±0.5)天(P〈0.05);拆线时间分别为(8.3±1.3)、(11.5±1.8)d(P〈0.05);住院费用为(25120±312)、(20453±269)元(P〈0.05);转移率为4.65%、5.26%(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安全、有效、可行,与传统手术相比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05年3月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行一期缝合的26例病例,对其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总结。结果: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无高流量胆漏或胆汁性腹膜炎,均痊愈出院。全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天,较同期常规T管引流患者住院时间缩短7天~12天。结论: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及精细的手术操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较传统手术有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花瓣式巩膜成形包裹国产羟基磷灰石(HA)义眼台在眼内容摘除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对48例眼内容摘除者行花瓣式巩膜成形包裹国产HA义眼台植入术,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48例中仅有2例出现轻度结膜囊狭窄,所有病例均未发现义眼台暴露、脱出或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巩膜花瓣式成形包裹国产HA义眼台植入术方便易行,术后并发症少,义眼台活动佳,疗效好。 相似文献
74.
20例肝移植术后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病人术后感染的发生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5年7月20例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临床资料,讨论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本组9例病人(45%)发生细菌感染,早期以肺部感染为主,后期以腹腔和胆道感染为主,感染的菌种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2例(10%)发生真菌感染,3例巨细胞病毒感染(15%),2例出现HBV再感染。结论:肝移植术后常发生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种感染,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肝移植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制备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EPI-PBCA-MNPS)并进行表征,进一步分析该药在大鼠肝脏分布情况,研究其靶向性。方法 在EPI-PBCA-NPS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微乳液反相界面聚合法制得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EPI-PBCA-MNPS),然后表征;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EPI组(表阿霉素组)、B组为EPI-PBCA-MNPS组;C组为EPI-PBCA-MNPS+磁场组,并分为两个亚组,实验中测定血浆中表阿霉素浓度即C非靶区肝组和测定肝脏内肝组织中表阿霉素浓度即C靶区肝组。每组15只,分别通过尾部静脉注射,观察各组靶向分布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及符合正态分布。检验水准a=0.05。结果 EPI-PBCA-MNPS粒径为(151.3±29.6)nm,分布均匀,胶体溶液长期稳定,平均包封率为(80.26±14.22)%,平均载药量为(14.64±2.13)%,饱和磁化强度为:0.34 KA/m;尾部静脉给药后,肝脏组织中表阿霉素浓度较高,其药物最高浓度提前至5 min,并明显减少了在脾中的分布情况,进一步使肝脏组织中的分布显著提高。在磁场环境中,C靶区肝组中表阿霉素浓度显著升高,并明显高于C非靶区肝、A组及B组(P0.05)。结论 EPI-PBCA-MNPS具有较好的磁感应性,大鼠静脉注射并在磁场环境中能够显著提高表阿霉素在靶肝区聚集的程度,并进一步降低表阿霉素在其他非靶肝区聚集的程度。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PcG(polycomb group)相关蛋白RYBP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差异表达
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7例HCC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RYBP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
与HCC临床病理特征、患者5年生存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RYBP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
织(P<0.05)。HCC患者RYBP表达水平与HBsAg,AL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tidase,GGT)、III型前胶原、肿瘤
大小、远处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等临床指标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表明HCC癌组织中RYBP低表达患者
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和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均明显低于RYBP高表达患者(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低龄和RYBP高表达是RFS的保护因素,而GGT、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等指标是RFS的危险因素(P<0.05);RYBP高表达是OS的保护因素,但肿瘤个数,ALT,GGT,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腹膜癌胚抗原(peritoneal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pCEA),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肿瘤大小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GGT、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淋巴
结转移和TNM分期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与血清中AFP水平相比,肿瘤组织
中RYBP的表达水平能更好地预测HCC患者的预后。结论:PcG相关蛋白RYBP在HCC组织中表达降低,影响HCC患者
的预后,可能成为HCC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通过c-jun氨基端激酶(JNK)通路和线粒体信号途径对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新生1dSD乳大鼠体外培养的大脑皮层神经元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氧化应激组(加入终质量浓度为500 μmol/L H2O2在37℃条件下进行)和依达拉奉组(提前30 min加入终质量浓度为300μmol/L的依达拉奉后加入终质量浓度为500 μmol/L H-2O2,在37℃条件下进行).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神经元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JNK、P-JNK相关蛋白表达、检测细胞色素C(Cyt-C)和线粒体形态的变化.结果 依达拉奉组中0.5h和2.0h两个样本的P-JNK/JNK比值分别为0.057和0.172,相对于氧化应激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yt-C的检测中,依达拉奉组中0.5h和2.0h两个样本的Cyt-C分布较同时间点的氧化应激组集中,且电镜中也可见依达拉奉组(0.5h、2.0h)中线粒体损伤比同时间点的氧化应激组轻.结论 H2 O2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可能通过JNK通路和线粒体信号途径诱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在凋亡早期使用依达拉奉可能通过JNK通路和线粒体信号途径抑制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索乙肝病毒感染状态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接受了肝切除术的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分析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因素(乙肝e抗原,乙肝病毒DNA等)与微血管侵犯发生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乙肝感染状态与微血管侵犯程度(轻度,重度)的关系。结果:血清甲胎蛋白大于400ng/mL、肿瘤多发、肿瘤包膜不完整、Edmonson分级为III/IV、血清e抗原阳性、血清乙肝病毒DNA大于2 000IU/mL是乙肝相关肝癌的微血管侵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DNA水平以及与微血管侵犯的程度呈正相关(P<0.001)。抗病毒治疗与微血管侵犯的程度呈负相关(P<0.001)。结论:乙肝病毒感染状态与肝癌微血管侵犯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新型Zero?p系统和传统椎间钢板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传统钢板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56例(传统手术组),Zero?p系统治疗47例(Zero?p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吸烟史、手术节段、随访时间、植骨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邻近节段异位骨化形成(adjacent?level ossification development,ALOD),观察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结果:传统手术组只有单节段手术时间显著超过Zero?p组(P<0.05),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双节段或者多节段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椎间融合率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各时间点VAS评分、颈部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内,传统手术组吞咽不适发生率显著高于Zero?p组(P<0.05)。末次随访时,传统手术组ALOD的发生率(25.00%)显著高于Zero?p组(3.19%,P<0.05)。结论:Zero?p 系统与传统钢板固定均能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症状,但Zero?p系统术后吞咽困难和ALOD发生率更低,远期疗效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不同节段个数ACDF手术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DF手术的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MRI上测量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C0C2角、C2C7角、T1倾斜角、颈倾角和胸廓入口角。临床疗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进行评估,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C2C7角、T1倾斜角较术前增大,颈倾角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VAS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存在差异(P=0.001),在颈椎矢状位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值以及治疗改善率上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手术通过改变颈椎曲度、增大T1倾斜角来恢复颈椎矢状位的平衡,不同节段个数的颈椎手术,在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和治疗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