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6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带膜支架腔内搭桥治疗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膜支架腔内搭桥治疗动脉瘤是 90年代出现的新技术〔1〕。我院 1997年 7月~ 1999年 4月共 14例 15个动脉瘤接受该技术治疗。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14例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6 4岁。降主动脉瘤 4例。降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及左肾动脉瘤 1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 (AAA) 8例。髂总动脉瘤 1例。1.2带膜支架 VanguardTM装置 7例 ,TalentTM 装置 6例 ,自制带膜支架 1例。支架分直筒状和分叉状两种。1.3 方法 以放置分叉状支架为例 :①局部 (n =3)或全身麻醉 (n =11) ;②双侧股总动脉预备阻断 ;③…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患者一侧肢体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对侧颈动脉则定义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2例,2周内进行双侧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分析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结果102例脑缺血患者中,脑梗死52例,短暂性脑缺血50例。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易损成分(出血、富脂质核及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并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Z=6.525,P=0.000)。结论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性及易损性明显高于非症状侧斑块,症状侧斑块内易损成分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鉴别脑缺血性疾病与多发性硬化(M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70%所导致的脑缺血性疾病患者32例,临床确诊为复发缓解型MS患者18例,均行头颅MR常规及DTI横轴面扫描。测量这些患者胼胝体膝部、体前部、体后部、压部以及额叶白质、枕叶白质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结果 MS患者的FA值在胼胝体的体前部、体后部和压部分别为0.67±0.12、0.67±0.09、0.71±0.01,较脑缺血性疾病患者(分别为0.75±0.05、0.72±0.05、0.76±0.06)降低(t值分别为3.443、2.281、1.846,P值均〈0.01);MS患者在胼胝体膝部、额叶白质和枕叶白质FA值分别为0.63±0.13、0.34±0.08、0.29±0.06,缺血性疾病患者分别为0.69±0.08、0.34±0.05、0.加±0.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81、0.137、5.449,P值均〉0.05)。结论 DTI可以在活体无创性地对脑白质进行检测和评价,对鉴别脑缺血性疾病和MS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初步探讨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轴位分布特点及其与脑梗死灶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DSA、颅脑MRI及基底动脉高分辨MRI检查。根据DSA对所有患者的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组,颅脑MRI对脑内的缺血软化灶进行统计。统计基底动脉管腔最狭窄的层面斑块在4个90o扇形角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斑块分布特点,评价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存在缺血病变的斑块分布。结果:轻度及中度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的患者有12例,斑块分布以左侧和腹侧者为主,而重度管腔狭窄者有8例,斑块分布差异不明显。椎基底动脉供血区MRI异常的患者有9例,斑块出现在腹侧最多。结论:轻度及中度管腔狭窄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以左侧和腹侧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存在缺血梗死灶者的基底动脉斑块较多分布在腹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DCE-MRI)评价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门诊MRI证实有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含脂质核),从未使用过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无症状患者32例,因图像不符合动态模型分析要求而剔除者5例,因层面匹配欠佳而剔除者2例,最终完成入选患者25例。所有患者进行瑞舒伐他汀(5~20mg/d)强化治疗2年,并于筛查时以及治疗3、12、24个月均行颈动脉DCE-MRI检查。测量并分析调脂治疗过程中颈动脉外膜灌流参数血浆容积百分比(Vp值)和血管外膜传输常数(Ktrans值)的变化。结果治疗3、12、24个月Vp值明显低于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9±0.05、0.07±0.04、0.06±0.05 vs 0.12±0.06,P0.05)。治疗3个月,Vp值降低了25.0%,下降幅度较大;治疗24个月内,Vp值呈现逐渐下降趋势(P0.05)。与基线水平比较,治疗24个月的Ktrans值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能够早期评价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不同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脂核、出血、钙化显示能力,以利于诊断及优化序列。方法使用3.0T MRI扫描仪对35例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统计TOF、T1W、T2W、PDW及CE-T1W对斑块成分-脂核、出血、钙化显示的阳性及阴性例数,随后统计5序列显示斑块成分的阳性例数及阴性例数,并以此为标准,计算各序列显示斑块各种成分的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结果共发现74个斑块,其中68个斑块纳入分析,57个斑块中存在脂核,出血斑块30个,43个斑块有钙化。对于脂核的显示,以CE-T1W较好,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分别为100%、90.9%和0.944。对于出血的显示以T1W最佳,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分别为100%、92.1%和0.911。而TOF显示钙化能力最强,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分别为100%、92%和0.936。结论对于脂核的显示,以CE-T1W显示最佳,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T1W与TOF对于判断斑块内出血的存在,与标准有极好的一致性。而TOF能够准确判断斑块表面钙化及较小钙化的存在。TOF、T1W和CE-TIW序列组合能够很好地判断斑块脂核、出血及钙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手术(CEA)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25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个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了CEA。术前1周以内,对所有患者预手术侧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及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OB-CEMRI)。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DSA及OB-CEMRI图像上评价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情况、最大狭窄程度、斑块累及范围,并将DSA、OB-CEMRI图像与CEA术后斑块病理切片图像进行对照,分别分析DSA和OB-CEMRI在显示上述评价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DSA(κ=0.807)和OB-CEMRI(κ=0.812)在判断颈动脉最大狭窄部位方面与病理图像均有较好的一致性。DSA诊断斑块破溃的敏感性为40.0%、特异性为66.7%,而OB-CEMRI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3.3%。在评价颈动脉管腔最大狭窄度方面,虽然DSA与OB-CEMRI无显著差异([77.33±3.79)%vs(76.02±3.95)%,P=0.648],但与病理图像比较,OB-CEMRI低估了管腔狭窄程度(P=0.008)。OB-CEMRI所显示的斑块累及范围18.96±4.96 mm更接近于病理(18.13±4.57 mm,P=0.506),明显大于DSA所显示的范围(14.80±3.78 mm,P=0.004)。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OB-CEMRI可以较客观地评价粥样硬化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管腔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斑块累及范围,但在评价管腔最大狭窄程度方面不如DSA准确,如果能在CEA术前联合使用OB-CEMRI和DSA对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检查,可为手术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8.
高分辨率磁共振对体内颈动脉斑块大小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态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变化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超声检查因操作者的差异、扫描角度的不同及钙化的影响,影响影像的客观性及动态对照。高分辨率磁共振的应用,使无创、客观的显示斑块的形态及变化成为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合理筛选适合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也可以用来评价内科降血脂药物的疗效。本实验初步研究应用高分辨磁共振精确测量颈动脉斑块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不稳定斑块内不同成分的病理研究,分析斑块异质性红斑块不稳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高分辨MRI影像特点,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前判断斑块稳定性及防止斑块不稳定化和术后再狭窄提供参考。方法对经CEA手术获取的CAS斑块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斑块内纤维帽、脂质坏死池、出血、钙化和纤维化等成分的特点,并与术油颈动脉高分辨MRI影像时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共取得28块斑块,均为复杂性斑块,纤维帽不完整,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质坏死池和纤维化,其中16例出现斑块内出血,19例出现斑块内钙化;斑块内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高分辨MRI影像特征。结论不稳定斑块的主要特征在于其病理成分的异质性,即纤维帽的破损、广泛的脂质坏死、斑块内出血、弥漫性钙化和纤维化等成分并存,斑块的异质性是导致其易于产生栓子或诱发血栓形成、晚期呈急性进展并迅速发展为颈动脉闭塞等临床特征的主要原因,也是其高分辨MRI影像特点的主要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离子型和非离子型MR对比剂在MR颈动脉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将2005-09~2006-06行颈动脉动态增强扫描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8例,用离子型对比剂(Gd-DTPA),B组28例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Gd-DTPA-BMA)。用3.0TMR机行动态增强扫描。A、B两组的扫描参数相同。结果:56例均完成颈动脉动态增强扫描。两种对比剂的增强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对比剂不良反应中,A组1例出现恶心,B组1例出现发热症状的轻微不良反应外,两种对比剂在使用的安全性上无差异。结论:两种对比剂的增强效果及使用安全性无明显差异,非离子型对比剂是MR血管造影动态增强较为理想的对比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