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125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7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汶川地震灾区灾民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汶川地震后灾区居民睡眠障碍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为灾后精神卫生服务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整群分层抽样随机抽取≥16岁灾区民众14189人,以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和一般健康问卷12项(GHQ-12)进行筛查,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IV),以SCID-I/P定式检查问卷确诊。[结果]睡眠障碍的患病率为0.81%(95%CI=0.66%~0.96%),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60~79岁组患病率最高;地震中受伤、房屋受损严重、财产损失大,地震后家中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地震后未得到心理救助等因素是地震后睡眠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汶川地震后灾区睡眠障碍的患者较多,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需要进一步完善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评价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在支气管哮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哮喘非特异症状患者118例,其中支气管哮喘患者71例为A组,首次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患者52例为Ⅰ组,规律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达4周以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9例为Ⅱ组,其余47例非哮喘患者为B组。采用NIOX NO 测定仪测定FeNO水平,以2006年GINA标准为诊断支气管哮喘的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 ( ROC),评价FeNO对支气管哮喘鉴别诊断的价值,明确FeNO的诊断临界点。结果 Ⅰ组FeNO高于Ⅱ组[(72.92±50.26)ppb比(35.74±27.53)ppb, P﹤0.05] 和B组[(72.92±50.26)ppb比(17.62±9.77)ppb, P﹤0.05]。排除糖皮质激素对FeNO的影响,以Ⅰ组和B组患者为观察对象,ROC曲线下面积为0.90,最佳临界点为32.50ppb,以该点为阈值,诊断哮喘的敏感度为82.70%,特异度为87.90%。结论 FeNO对哮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迷迭香活性提取物鼠尾草酚抑制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雌激素受体ER-α、ER-β特异性拮抗剂MPP、PHTPP为工具药,采用MTT法观察鼠尾草酚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鼠尾草酚对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CF-7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的表达情况。结果1×10~(-4)~1×10~(-7)mol/L鼠尾草酚能明显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被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 182,780减弱,被ER-α拮抗剂增强,被ER-β拮抗剂减弱;鼠尾草酚使MCF-7细胞产生S期阻滞现象,同时使Cyclin B1表达减少。结论鼠尾草酚能抑制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其中ER-β比ER-α起着更主要的作用;同时,鼠尾草酚能使MCF-7细胞阻滞在S期可能是其抑制MCF-7细胞增殖、分裂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4.
赵丽红  蒋萍 《国际呼吸杂志》2016,(24):1906-1909
许多间质性肺炎患者伴有自身免疫特征,但临床症状及血清学检查结果不能诊断为特定的结缔组织疾病类型。研究人员提出不同的命名和诊断标准来描述此类疾病,如未分化结缔组织疾病、肺优势结缔组织疾病或免疫特征的肺间质纤维化。由于没有统一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限制了对这类疾病的研究。ERS 和 ATS “未分化结缔组织疾病与间质性肺疾病工作组”,将此类疾病命名为自身免疫性间质性肺炎(IPAF)。从三个方面:临床特点、血清学抗体、形态学包括肺部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明确了诊断标准。此概念的提出,对此类疾病的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统一的平台。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术后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患者的应激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HAMA评分、HAMD评分、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术后的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肺部浸润的病原学特点及支气管镜检查诊断性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1月-2011年9月88例肾移植患者因肺部浸润共进行90次支气管镜检查,包括支气管肺泡盥洗和防污染毛刷.结果 55例通过支气管镜获得了明确的病原学诊断,其中单独卡氏肺孢子虫感染23例占41.82%,单独巨细胞病毒感染11例占20.00%,单独细菌感染3例占5.45%,单独结核分枝杆菌感染2例占3.64%;混合感染共16例占29.09%;大多数机会性感染发生在第2阶段,少部分发生在第3阶段.结论 支气管镜检查对评估肾移植患者的肺部浸润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特别对第2、3阶段的机会性感染的诊断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灯盏生脉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灯盏生脉胶囊组。采用改良的Zea 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缺血后24h灌胃给予灯盏生脉胶囊,于缺血后1d、7d、14d、28d分别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NVU电镜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灯盏生脉胶囊组神经功能缺损在7d、14d、28d组于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1d组与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灯盏生脉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有效的改善神经元细胞受损状态,有效缓解因缺血导致的神经细胞缺血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C242T基因多态性与上海松江地区汉族人群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CI)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基因测序等技术对310例上海松江地区汉族人群LAACI患者(LAACI组)和330例对照组的C242T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检测,分析C242T基因多态性与LAACI的相关性.结果 LAACI组丙二醛(MDA)水平、NADPH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AACI组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高密度脂蛋白(ox-H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0.05),HDL-C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LAACI组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杂合子(CT)+纯合子(TT)基因型频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血糖、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脂蛋白a[Lp(a)]、ox-HDL水平、MDA水平、NAD-PH氧化酶活性、基因型是LAA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C242T基因多态性与LAACI有相关性,可能是高血压、吸烟和脂氧化之外的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9.
蒋萍  李进娥  熊小兰  张文静  牛均 《海南医学》2012,23(24):122-123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门诊采血处实施数字化平台后的感染控制与管理方法。方法总结我院门诊采血处实施数字化平台后对环境、流程、人员和物品控制的管理经验,从流程分区、醒目标识、增订制度、分层督导、人力调配、培训演练等方面加以落实,确保感染控制的实效。结果通过加强针对性、规范性管理,门诊采血处物品、空气、物体表面(含所有自助设施)及护士手卫生学月监测结果均符合要求,未发生一例医院感染。结论门诊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必须紧跟医院数字化的新形势,规范流程、环节控制,实施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9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atheter ablation on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 using step-wise approach. Methods Thirty-four patients [mean age (54.8 ± 11.4) years] with persistent AF [mean (36.5 ± 9.8) months] underwent catheter ablation were enrolled. Ablation was performed in following sequence. Circumferential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s to achieve isolation, linear ablation of left atrium roof and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at sites possessing 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 Using activation Carto mapping system, if AF converted to atrial flutter (AFL) or atrial tachycardia (AT), then catheter ablation was applied to terminate tachycardia. Results The step-wise ablation approach was successful in rhythm changes (AF converted to AFL/AT) in 88.2% of patients, 61.8% of patients conversion to sinus rhythm directly via ablation. At 12.6 ±6.2 months of follow-up, 82.4% of patients were maintained in sinus rhythm (42.9% of those patients taking oral amiedarone). Conclusion Catheter ablation using step-wise approach is effective in persistent AF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