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95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61篇
内科学   7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25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80篇
  3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分析探讨胆囊切除术后预见性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患者行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行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手术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效果,护理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 探讨脑积水患儿不同术式治疗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29例脑积水患儿围手术期的ICP变化,其中分流手术14例,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15例.使用脑实质型ICP探头在手术前后连续监测ICP的变化,监测时间72 ~ 168 h.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ICP均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连续监测显示两手术组ICP变化明显不同,分流手术组ICP呈持续下降趋势,ETV组ICP术后迅速回升,再呈缓慢下降趋势.可调压管分流组术后24 h内回升到接近术前的水平,此后120 h内逐渐下降至调压阀设定的压力水平.脑室镜手术组术后24~ 48 h内可出现一过性高颅压,其中肿瘤继发脑积水亚组较先天性脑积水亚组明显,持续时间更长.结论 ICP监测能准确反映脑积水患儿围手术期颅压变化,术后持续监测有助于准确判断ETV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4.
目的对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点疾病的住院天数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诊疗流程中存在的不适当住院日,预测平均住院日的缩短空间。方法依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在重点疾病监测指标中选择某院2010—2012年3个内科疾病: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病:两个外科疾病:前列腺增生、颅脑损伤共200份病案资料的2496个住院日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可能影响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2496个住院日中不适当住院日共217天,占到了8.7%,引起不适当住院日的三大主要因素分别是等待检查报告、出院不及时和等待手术,共产生177个不适当住院日,占到了不适当住院总天数的81.6%。结论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病、前列腺增生、颅脑损伤的平均住院日可以进一步缩短,其缩短幅度分别是1.3天、0.7天、1.0天、1.3天和1.1天。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总结儿童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疾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诊为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的75例患儿临床资料,总结疾病临床特点,在部分病例预后随访的基础上,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探讨疾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患儿中,男37例,女38例,发病年龄有两个集中段,分别为1~4岁及9~13岁.75例(100.0%)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以截瘫最多见(62.7%,47/75例);44例(59.0%)伴感觉功能异常,39例有确切的感觉平面;60例(80.0%)有二便功能障碍;38例(50.7%)伴根痛,7例(9.3%)病程中出现球麻痹症状,50例(66.7%)病初1周内伴发热.70例患儿行脊髓磁共振成像(MRI)检查,61例提示信号异常,均有T2相长信号改变.40例成功随访患儿中,预后良好者32例,预后不良者8例.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有发生脊髓休克(P=0.001)、脊髓休克持续时间≥2周(P=0.015)、极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9.25±0.89)比(14.03±2.87),P=0.000]、极期≥12 d(P =0.004)、疾病达峰时间≤24 h(P=0.029)、病初发热(P =0.029)以及女性(P=0.021).结论 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以肢体瘫痪为主要表现,二便障碍较感觉异常发生率更高,部分患儿病程中可出现球麻痹表现,脊髓MRI检查常有T2相长信号改变.同时,临床工作中应早期识别本病的预后不良因素,以便对个体预后进行初步评估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6.
持续惊厥后海马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持续惊厥(status convulsion, SC)发作后海马神经细胞内BDNF、NGF表达的规律,探讨年龄、惊厥持续时间对BDNF、N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幼年和成年Wistar鼠诱发SC,分别于30 min SC及3 hSC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实验动物.采用免疫组化观察海马表达BDNF、NGF的细胞类型与定位,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海马BDNF、NGF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①Wistar 鼠BDNF、NGF主要分布于齿状回颗粒细胞和锥体细胞.②SC后,幼年和成年鼠海马BDNF、NGF的表达均呈增加趋势.但NGF增加的水平和持续时间均较BDNF明显为低,呈现双相升高的特点.③海马BDNF的表达与惊厥时程呈正相关性;而NGF表达却并未随惊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④无论是短时或长程的SC发作,幼鼠海马内BDNF的表达速度和强度均快于、强于成年鼠;且随惊厥发作持续时间的延长,此种年龄差异性更为明显.结论 ①SC主要诱发大鼠海马神经细胞BDNF表达,对NGF表达的影响较小.②SC后大鼠海马神经细胞BDNF的表达受惊厥持续时间和年龄的影响.幼年鼠的表达速度和强度均优于成年鼠,其差异与惊厥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在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评价中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价值。方法对50例50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波及黄斑部患者进行冷凝、巩膜外垫压+环扎和放出视网膜下液手术,手术前及手术后1 w、1 M、3 M、6 M、12 M进行OCT检查,定量检测黄斑中心凹下积液高度、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结果随访时间为13~21(16.26±2.59)个月,平均黄斑中心凹下积液高度手术前为(735.88±532.86)μm,手术后1 w为(150.54±188.43)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231,P0.05);平均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手术前为(132.12±56.89)μm,手术后1 w为(109.18±40.93)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42,P0.05);手术后1 w间接检眼镜下视网膜复位47例(94%),OCT仅显示15例(30%)黄斑中心凹下积液高度为0,此时33例脱盲(矫正视力≥0.05)(66.0%);手术后12 M OCT显示47例(94.0%)黄斑中心凹下积液高度为0,此时48例脱盲(96.0%)。结论 OCT能定量测量黄斑中心凹下积液高度,客观评价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疗效,为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
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和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与孕妇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妊娠相关疾病有关,导致不良妊娠结局。但大部分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和高Hey患者并未出现妊娠相关疾病,这些患者中氧化应激和Hey水平与妊娠结局是否相关尚缺乏报道,为此,本文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9.
早期狼疮肾炎患者血中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最常见的一种风湿性疾病,狼疮肾炎(1upus nephritis,LN)为其最常见的脏器损伤,也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探讨其发病机制已成为风湿性疾病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人们对共同刺激信号CD40—CD40L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十分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LN患者血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破坏试验中对结果影响因素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二氯异氰尿酸钠和过氧乙酸作用后的纯化HBsAg,以SPRIA法检测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一致时,HBsAg与消毒剂的容量比为1:4或1:9时,检测结果较一致。试剂灵敏度较低,测得消毒剂对HBsAg破坏的作用时间较长。中和剂内小牛血清含量大于5%时,测得消毒合格所需作用时间较不含血清者长。溶液pH值为4.0~9.6对HBsAg抗原性的破坏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