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1篇 |
免费 | 69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72篇 |
口腔科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127篇 |
内科学 | 122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8篇 |
特种医学 | 6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5篇 |
综合类 | 250篇 |
预防医学 | 81篇 |
眼科学 | 9篇 |
药学 | 80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58篇 |
肿瘤学 | 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应用三腔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设置短而固定的房室间期(AVI),废弃了房室结生理性房室延迟功能;另外,右室起搏非生理性,而且植入右室电极不但增加患者及术者X射线暴露及手术难度,还干扰三尖瓣闭合引发三尖瓣返流,可导致心室结构及功能的损害,如果双室再同步的获益不能抵消这些损害,将可能导致CRT无应答。最后,三腔起搏要求100%双室起搏,较为耗电,且其价格超过双腔起搏器的2倍以上,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很多患者常因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昂贵的CRT。通常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CHF患者,其房室结及右侧希-浦系统传导正常,无需起搏右室,提示可研发一种双腔起搏器,通过单左室起搏与从右侧希-浦系下传的自身激动融合即可实现CRT。该双腔起搏系统由硬件及软件两个系统组成,其中硬件系统包括双腔起搏器脉冲发生器、右房及左室两根电极。软件系统包括:(1)基于心房-心房间期推导右房-左室(RA-LV)间期的算法;(2)优化左室优先系数ε(默认值为0.55);(3)基于RA-LV间期优化起搏器AVD的算法,即AVD(n)=RA(n)-LV(n)间期×ε。该自动优化实现双室再同步的双腔起搏系统可代替目前的三腔起搏系统,对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及向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3.
用中性红吸收分析法和放射配体结合法分析基因重组干扰素-α(rIFN-α)对胃癌细胞(SGC7901、KATOⅢ)增殖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rIFN-α可明显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与作用时间、剂量相关,而对KATOⅢ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采用氯胺T法自行标记表皮生长因子(EGF),配体结合实验Scatchard分析结果SGC7901、KATOⅢ均高表达单一亲和性的EGF-R。rIFN-α降低SGC7901细胞EGF-R数量,与作用时间、剂量相关,EGF-R亲和性无变化,而对KATOⅢ细胞EGF-R的数量及亲和性均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rIFN-α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可能和其下调细胞EGF-R相关。 相似文献
34.
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的发现是2 0世纪消化疾病研究领域的又一里程碑。Hp是全世界人群感染最广泛的致病菌 ,已确认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与胃癌及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 (胃MALT淋巴瘤 )的发病也密切相关。Hp感染的防治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今的抗Hp感染治疗方案是以铋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应用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疗法 ,但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及耐药菌株的迅速增加使其应用受限。近 10年来的研究表明 :Hp疫苗有可能成为控制这一全球性感染的更有效的方法。Hp… 相似文献
35.
36.
尼可地尔降低门脉压力及其血液动力学机制的实验研究董光龙,刘小玲,张贞乾,王俊义,胡家露中华消化杂志;1994;14(3):133利用药物降低门脉阻力和减少门脉血流,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防治上消化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已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利用血管扩张... 相似文献
37.
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王宝恩 梁晓梅 贾博琦 陈宝雯 柯美云 林三仁 丁士刚 张锦坤 施礼 张志宏 陈隆典 徐家裕 袁耀宗 阮美娟 刘厚钰 邱德凯 张达荣 李增烈 欧阳钦 王一平 李瑜元 吴惠生 胡家露 姜若兰 王莜如 梁有信 《中华内科杂志》1995,34(3):180-184
本项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对西沙必利(cisapride)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其中治疗组414例,对照组169例。西沙必利的服药方法为每次5mg,每日3次,共服4周。结果显示西沙必利能使早饱、腹胀、上腹痛、恶心等多种消化道症状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2.9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1.42%,且两组病人间差异有显著性。西沙必利的副作用主要为腹痛、腹泻,多数病人对其可以耐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西沙必利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促动力药物。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索在监管场所应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服刑人员AIDS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管理特点。方法对2007年2月-2009年3月收治的应用HAART疗程满6个月以上的96例服刑AIDS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服药依从性为100%。治疗6个月时93.0%的患者病毒载量(viral load,VL)〈50copies/ml,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平均增加108.8/mm^3;治疗12个月时95.8%的患者VL〈50copies/ml,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平均增加119.9/mm^3。结论在监管场所对服刑AIDS患者施行HAART治疗,可使患者血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升高,VL显著下降。对服刑AIDS患者严格管理、规范治疗、严密监测及100%服药依从性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反应素1(TSP-1)在肾上腺皮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例肾上腺皮质癌、30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和7例正常肾上腺组织中VEGF、TSP-1及MVD(以CD34为标记)的表达.结果 肾上腺皮质癌VEGF表达高于肾上腺皮质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1在正常肾上腺皮质表达明显高于肾上腺皮质癌(P<0.01);MVD在肾上腺皮质癌为(107.67±11.91)/视野,显著高于肾上腺皮质腺瘤(59.46±21.31)/视野和正常肾上腺皮质组织(25.10±3.94)/视野(均P<0.01);VEGF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TSP-1的表达与MVD呈负相关(P<0.01),VEGF与TSP-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VEGF和TSP-1在肾上腺皮质肿瘤的表达失衡是其肿瘤血管异常生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8例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进行超声检查,记录患者年龄、病灶患侧、病灶象限、病灶数目、病灶最大径、病灶纵横比、边界、内部回声、微钙化、血流分级、肿块内彩色像素百分比(color pixel density,CPD)、最高血流速度、阻力指数、腋窝淋巴结纵横比、腋窝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共15项指标,应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08例患者中病灶纵横比>1者75例(69.4%),微钙化57例(52.8%),病灶内血流分级Ⅱ~Ⅲ级57例(52.8%),CPD≥10%者48例(44.4%),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3 mm者51例(47.2%),淋巴结纵横比<1.5者59例(5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以上6项参数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P<0.05),而患者年龄、病灶患侧、病灶象限、病灶数目、病灶最大径、边界、回声分布、最高血流速、阻力指数等9项参数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D、淋巴结纵横比及微钙化为腋窝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6.337、3.754、3.033,95% CI分别为4.537 - 58.826、1.269- 11.108、1.040 - 8.840.结论 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的超声声像图部分参数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