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4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61.
先天性肌强直症(Congenital myotonia)是儿童早期以骨骼肌用力收缩后放松困难为特征的罕见肌病之一,具有遗传性。病例介绍例1 男,10岁,2岁起患儿寒冷后手不能抓物,哭笑后颜面不能立即复原,需用热毛巾敷后才能复原。冬季握笔书写困难,起步迟缓,重复动作后僵直症状可减轻,情绪激动时握拳或拣物不能即时松开,气候转暖症状可缓解。在外院多次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诊治,体检;发育良好,运动员体型,心肺无异,肝脾未及,寒冷时握拳不能即时松开,不能系裤带  相似文献   
62.
我们于1986年3月~6月对在我院出生的正常足月儿,于42天左右接种卡介苗时进行了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方法与结果婴儿孕周≥38周,初生体重≥2500g,除外双胎及新生儿期患重症疾患者。喂养方式分为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母乳量  相似文献   
63.
目的 研究新生鼠吸入高氧致视网膜病过程中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新生鼠视网膜血管发育及新生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将80只新生Sprague-Dawiey大鼠(SD大鼠)分为高氧实验组和正常氧对照组,将其40只在生后24 h内置于(75±2)%氧环境中饲养7 d,然后返回室内空气饲养,以建立高氧模型;另40只在空气中饲养作为同龄对照组.两组各自在生后4 d(postnatal day 4 d4)、d 7、d 10、d 14和d 20等不同时间点处死,取左眼球用ADP酶(Adenosine diphosphate)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视网膜血管发育状况;取右眼通过常规HE染色以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计数突破内界膜且与其有联系的内皮细胞核数,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视网膜ang-2的表达.结果 SD鼠视网膜血管出生后开始发育,d 20基本成熟;新生鼠吸高氧后从d 10开始出现新生血管,于d 14新生血管增生达到高峰;d 14实验鼠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分别为30.821与1.107个,P<0.001;d 7实验鼠ang-2表达明显低于同龄对照组及实验组d 10、d 14时间点,其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82.106 62±6.302 40与115.448 33±9.373 10、124.425 95±10.572 09、117.685 20±10.578 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d 10实验鼠ang-2表达达高峰,高表达持续至d 14.结论 高氧可导致视网膜发育晚期出现大量新生血管,高氧并抑制ang-2的表达;新生血管形成与ang-2表达的变化相一致,提示吸入高氧的新生鼠的ang-2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发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动态分析分娩方式对新生儿早期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例同期出生的健康足月儿为研究对象,按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每组各16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天(>12 h)、第3天及第5天采集粪便样本,抽提样本中细菌基因组总DNA,并对其16S rDNA V3可变区进行PCR扩增和DGGE测定,获得肠道菌群指纹图谱,进行多样性和相似性等特征分析.结果 1.新生儿出生第1天肠道菌群定植较少,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定植具有个体特异性,并呈动态变化.2.多样性分析显示:出生第3天2组间多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5天剖宫产组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D均显著低于自然分娩组(Pa<0.05).3.成对相似性分析:出生第3天,剖宫产组内成对相似性系数Cs高于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内Cs值<0.30的占该组总Cs值个数的百分比(21.4%)显著低于自然分娩组(76.0%)(Pa<0.01).第5天,2组Cs值及分布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出生第3天,剖宫产个体间较自然分娩儿表现出更高的菌群结构相似性,第5天剖宫产儿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均落后于自然分娩儿,分娩方式影响了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结构的建立.PCR-DGGE法在新生儿肠道菌群结构多态性及演进变化方面提供了更详尽的资料.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现象,研究其凋亡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HIE的动物模型,应用DNA电泳、电镜、原位末端标记技术等手段,分别对缺氧3h完成后1、4、18、24、40、72h及7d组和对照组海马凋亡细胞形态、密度、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光镜、电镜显示细胞皱缩、染色质边集、出现凋亡小体,DNA电泳图谱显示梯状形态,原位标记显示海马各区标记阳性的细胞,定量比较显示HIE后40h点海马细胞凋亡最明显,其中CA1区持续至7d以后。结论:在HIE中细胞死亡存在着凋亡作用;未成熟脑对缺氧缺血存在迟发性的损伤反应  相似文献   
66.
王明欢  菲娜薇  邓燕  蒋犁  何农跃 《中华全科医学》2015,(4):520-522,567,689
目的建立用戊四氮(PTZ)制作的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发作的动物模型,并研究其行为学表现及远期结果。方法采用生后5 d(P5)的SD大鼠28只(随机分成实验组16只和对照组12只),予戊四氮腹腔注射连续给药5 d,每天观察实验动物的行为学变化,并在生后45 d用Y-型电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尼氏染色和Timm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及苔藓纤维发芽的情况。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2组均数的t检验,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造模期,随着日龄增加,动物惊厥敏感性下降,但惊厥发作程度加重。生后45 d,实验组Y-型电迷宫测试中达到学会标准所需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24 h记忆保持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imm染色中,实验组大鼠的海马组织可见明显苔藓纤维发芽,而对照组则不明显(P<0.01);尼氏染色中2组均未见明显的神经元细胞坏死和丢失。结论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发作模型基本符合人类新生儿惊厥发作,可导致远期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且有潜在的癫痫可能。本实验通过常用的致痫剂戊四氮制作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发作的动物模型,操作性强,重复性好,经济简便,为将来研究反复惊厥发作的新生儿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7.
目的:建立一种用蛋白质芯片检测血清中弓形虫、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TORCH)抗体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玻片表面修饰琼脂糖膜制备蛋白质芯片,以荧光标记抗体,检测血清中TORCH IgM抗体。结果:所制备的蛋白质芯片可检测到血清中微量TORCH抗体的存在,荧光强度和抗原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抗体之间交叉反应可忽略不计。该芯片法与ELISA试荆盒检测阴阳性符合率均100%。结论: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孕妇TORCH感染,具有高通量、微型化、操作简便等优点,可望应用于临床中。  相似文献   
68.
缺氧、缺血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缺氧缺血(HIE)后的细胞损伤发生于两个阶段,即早期的组织梗死与晚期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目前认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是通过凋亡途径发生的。本文介绍了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机制,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及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证据。  相似文献   
69.
从孕妇外周血中分离胎儿细胞一直是无创性产前诊断的主要思路和探索途径 ,但是母血中胎儿细胞数量少 ,富集、分离技术操作复杂 ,价格昂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从孕妇外周血中提取胎儿DNA行产前诊断 ,敏感度、特异度不降低的同时简化了技术条件 ,为无创性产前诊断开辟了新途径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0.
细胞凋亡与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犁  汤云珍 《铁道医学》1997,25(6):396-3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