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DHS和PFNA在成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应用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HS和PFNA在成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对比。方法:40例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平分为两组-DHS组和PFNA组,分别采用DHS和PFNA治疗。结果: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FNA组较DHS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和引流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两组都术后随访6个月,其中PFNA组的优良率为90.0%,DHS组的优良率为75.0%,两组患肢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有显着差异,PFNA组可以较快恢复患肢髋关节功能。结论:PFNA应用在成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好,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和引流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有很好的随访效果。  相似文献   
82.
多肽生长因子是由多种细胞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产生的一类小分子物质。多肽生长因子的分子量一般小于80kD,多以摩尔水平浓度通过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传递细胞间信息,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间质增生及血管形成起调控作用。细胞因子之间彼此诱导,相互调节,与男性生殖系统关系密切,现就多肽生长因子在男性生殖中的研究进行综述。1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家族中,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EGF最初作为一种有效的促细胞分裂剂从成年雄性大鼠的颌下腺提取物中分离出来。人类EGF最初从尿液中提取,含53个氨基酸,现已证实EGF存在于包括前列腺液及精液在内的几种体液中。人精液中EGF水平与精子参数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3.
目的 研究反义肽核酸(PNA)下调树突状细胞(DC)趋化因子受体CCR7基因表达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DC,设计靶向CCR7 mRNA翻译起始区的反义PNA组,以随机PNA组和空白组为对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反义PNA对CCR7蛋白表达的影响;趋化试验检测DC的趋化活性.建立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模型,在供肝冷保存和肝移植术后应用反义PNA,以随机PNA组和空白组为对照,观察术后受者存活时间.于术后第7、10天取移植物标本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淋巴结DC数量变化以及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情况.结果 反义PNA显著下调体外培养的DC表达CCR7蛋白,DC体外趋化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与随机PNA组和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术后,反义PNA组与随机PNA组和空白组相比,受者腹腔淋巴结中DC;数量明显减少,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受到显著抑制,受者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通过反义PNA下调CCR7基因表达,阻断DC迁移和抗原提呈,能有效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受者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sCD40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C)对T细胞表型及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其体外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分别以sCD40基因及空载体修饰的13(2(实验组和对照组)作为刺激细胞,尼龙毛柱法收集Balb/c小鼠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初次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7d。在培养的第1、3、4、5、7天时采用新型四唑氮盐(MTS)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率;酶联免疫吸附(EuSA)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第5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上CD25及CD69的表达。再次进行MLC5d,在培养的第1、3、5天时检测与初次MLC相同的项目,并比较初次及再次MLC后的各项检测指标。结果初次及再次MLC后,实验组(经sCD40基因修饰的DC)刺激细胞增殖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空载体修饰的DC)。初次MLC中,实验组CD4^+、CD8^+T细胞比例及CD4^+CD25^+、CD8^+CD25^+、CD4^+CD69^+、CD8^+CD69^+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液上清中IL4和IL-10不能测出,而实验组培养液上清中IFN-γ和IL-2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再次MLC后,培养液上清中IFN-γ、IL-2和IL-4、IL-10的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体外MLC体系中,经sCD40基因修饰的DC可同时作用于CD4^+和CD8^+T细胞,使CD69和CD25表达降低,引起T细胞早期活化和成熟障碍,抑制T细胞增殖及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出T细胞免疫耐受状态。  相似文献   
85.
86.
董胜利 《吉林医学》2010,31(31):5620-5621
数字医学技术与骨科临床医学结合促进了骨科临床诊疗技术的新发展,现对骨科手术的计算机辅助术前规划与术中导航技术、数字化多层螺旋CT对骨关节创伤的评价、个性化人工关节设计与制造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7.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多发跖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多发跖骨骨折是足部比较常见的骨折之一,治疗方法比较多。我院自1999年5月~2004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棒内固定治疗多发跖骨骨折32例(共78根跖骨.本组不包括跖骨头和基底部骨折)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用介入学方法治疗布加氏综合征。方法先行经皮下腔静脉造影术,明确病变类型。对单纯狭窄型者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术,然后置入血管内支架;对完全膜型或节段闭塞型者,先行穿刺破膜或开通,继而行球囊导管扩张术,节段型者同时置人血管内支架;对伴血栓形成者先行溶栓治疗。结果本组10例拟诊者,均行下腔静脉造影术,确诊布加氏综合征8例;共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8例,下腔静脉穿刺破膜3例,穿刺开通2例,下腔静脉支架置人术7例,置入9枚支架。未出现下腔静脉破裂、腹腔内出血及肺栓塞等。结论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微创、安全、有效,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89.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本组36例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技术,直视下气化切除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的变性突出的髓核组织,以达到脊髓和神经根减压和松解。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分,同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组34例患者在术后症状即刻均有明显缓解,2例患者症状缓解不彻底。随访2~12个月,平均4个月,疗效采用VAS评分评定,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VAS评分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23例,良8例,可5例。结论应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值得推广,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析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病人56例,均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198.45±30.58)分钟,术中出血量(522.67±60.25)ml;椎间隙融合率100%。术后ASIA评分为(81.47±6.05)分,术前为(49.25±4.15)分,术后JOA评分为(14.61±1.27)分,术前为(6.35±1.72)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病人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虽然手术耗时较长、出血较多,但该手术方案对促进骨折愈合、改善颈椎及脊髓功能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