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13篇 |
免费 | 103篇 |
国内免费 | 8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篇 |
儿科学 | 13篇 |
妇产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131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303篇 |
内科学 | 126篇 |
皮肤病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44篇 |
特种医学 | 8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212篇 |
综合类 | 714篇 |
预防医学 | 315篇 |
眼科学 | 15篇 |
药学 | 199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301篇 |
肿瘤学 | 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60篇 |
2021年 | 71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125篇 |
2011年 | 167篇 |
2010年 | 138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94篇 |
2007年 | 95篇 |
2006年 | 98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88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9篇 |
1978年 | 4篇 |
1963年 | 6篇 |
1960年 | 9篇 |
1959年 | 5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目的根据危重症患者的生理状态和胃肠动力学特点,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是患者康复必要途径,评估危重症患者早期进行胃肠内营养护理.减少危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并发症。方法通过评估对危重症患者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采用循证护理和个案护理,总结护理经验和调整饮食种类。结果评估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危重症患者出现胃肠内营养并发症减少,确保肠内营养落实到位,促进患者康复。结论正确评估危重症患者早期胃肠内营养并发症.是阻止疾病发展,维持循环、呼吸功能、促进伤口愈合,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4.
目的确保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供给,或者通过胃管以达到胃肠减压的目的 ,故选择一种良好、有效的胶布材料,固定留置胃管防止胃管脱出,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同时维护患者的个人形象。方法重症医学科通过评估危重症患者全面情况,在临床护理中选择2种不同材料固定胃管进行对比与观察。结果危重症患者发生胃管脱出率1%,保持局部皮肤完整性,外观整洁,可视性高,患者感觉舒适。结论危重症患者使用良好、有效的胶布材料固定胃管,避免了胃管脱出而造成的护理不安全隐患,确保危重症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和维护患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75.
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调查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系统对26株临床分离的Pa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11种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oprD2编码基因。结果 26株PaTEM、IMP、OXA的阳性率分别为42.3%、30.8%、3.8%,oprD2基因缺失高达92.3%,而SHV、CTX-M-1、PER、VEB、GES、VIM、DHA、MIR基因均阴性。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为产TEM、IMP型β-内酰胺酶和缺失外膜蛋白oprD2。 相似文献
76.
77.
78.
创伤会使机体产生应激,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可能促使细胞凋亡导致病理损伤,创伤应激致细胞凋亡的机制复杂,仍有很多存在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对那些非神经系统器官而言.临床上很多肝脏疾病均受应激因素的影响,导致肝细胞凋亡而产生肝损伤.目前应激损害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激对心理造成的损害,而对肝、脑、肺、肾等实质脏器的损害研究不多,机制尚不明确.肝脏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总枢纽,是严重应激损伤的核心靶器官,受创伤应激后的应激性高血糖、钙超载、氧化应激、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和免疫抑制等因素影响,可发生肝细胞凋亡等病理性损害,故研究创伤应激与肝细胞凋亡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近年来,丝素蛋白支架因其固有的低免疫原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组织工程研究中备受关注。通过观察不同孔径丝素蛋白支架在活体Sprague-Dawley(SD)大鼠体内不同时间点降解的形态学特点,了解材料的结构特性对丝素蛋白支架降解的影响。将3种不同孔径丝素蛋白支架:SF1(平均孔径 (20±1.5) μm,平均孔隙率 86.8%±0.2%)、SF2(平均孔径(100±8) μm,平均孔隙率 92.4%±0.1%)、SF3(平均孔径(200±15) μm,平均孔隙率 96.6%±0.1%)随机植入12只SD大鼠背部皮下,分别于术后6、12、18、24周随机取材,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切片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不同孔径丝素蛋白支架在体内的降解速率不同:SF1 24周内未见明降解,SF2 24周内降解约40%,SF3至24周时基本崩解。植入早期丝素蛋白支架主要被炎性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浸润,后期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并可见胶原纤维包绕并生长入材料。孔径较大的丝素蛋白支架比孔径较小的降解速度快,可通过改变丝素蛋白支架的孔径有效干预丝素蛋白支架在生物体内的降解速率,以适应不同组织修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0.
目的比较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在患有肺炎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中诊断心力衰竭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患有肺炎的先心病患儿合并心力衰竭(A组)27例、患有肺炎的先心病患儿无心力衰竭(B组)23例、无先心病且心功能正常的肺炎患儿(C组)30例进行血清H-FABP、NT-proBNP、cTnI检测,观察和比较不同心功能状态下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 A、B、C组cTnI、NT-ProBNP、H-FABP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3项指标的阳性率均高于B组(P均<0.05)。A组心功能分级显示,随着心功能的恶化,cTnI的阳性率有增高趋势(P<0.05),而NT-ProBNP、H-FABP未显示出变化趋势(P>0.05)。结论随着心功能的恶化,cTnI阳性率增加,而NT-ProBNP、H-FABP在心力衰竭早期即表现出很高的阳性率,可作为诊断早期心肌缺血损伤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